劈 | pī I. | ①用刀斧等砍或由纵面破开:劈木柴。劈成两半。劈风斩浪。②(木头等)裂开:板子劈了。钢笔尖写劈了。③(嗓音)变得嘶哑:他喊了半天,声音都快劈了。④正对着;冲着(人的头、脸、胸部):劈头。劈脸。⑤雷电毁坏或击毙:老树让雷劈了。⑥简单机械,由两个斜面合成,纵剖面呈三角形,如楔子和刀、斧等的刃儿就属于这一类。II. 参见pǐ。 |
劈风斩浪 | pīfēngzhǎnlàng | 冲破风浪。《人民日报》1976.6.25:“在西沙保卫战中,一批刚刚穿上海军服的青年战士,驾着战舰,劈风斩浪,无所畏惧地同敌舰格斗,为保卫祖国的宝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三章:“注视着甲板上劈风斩浪的一个个人物。” |
劈荆斩棘 | pījīngzhǎnjí | ①砍伐荆棘。②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劈荆斩棘开新路,社会主义展宏图。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你可曾望到啊,灯光下:好像举起南泥湾劈荆斩棘的镢头?” |
劈空 | pīkōng | ①突然地。《封神演义 第二回》今劈空欲选美女,恐失民望。②当空;划破长空。 |
劈空扳害 | pīkōngpānhài | 劈空:什么都没有;扳:通“攀”,牵扯。毫无根据地栽赃陷害。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与众人不曾识面,不知何人仇恨,指使劈空扳害。” |
劈里啪啦 | pīlǐpālā | 象声词,形容爆裂、拍打等的连续声音。徐光耀《平原烈火》:“一支盒子枪抢先从窗眼里打着斤斗蹦出来,紧接着劈里啪啦,一支支大枪扔了一地。”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29章:“彩娥说着,就用手摇了摇地畔上的一棵枣树,熟透的红枣子就劈里啪啦在少安周围落了许多。” |
劈脸 | pīliǎn | 同义词:劈头,对面,迎面。正对着脸。《西游记第七五回》即变做一个金苍蝇,飞去望老魔劈脸撞了一头。 |
劈劈啪啪 | pīpīpāpā | 形容爆裂、拍打的声音。林海音《城南旧事》:“雨声那样大,劈劈啪啪地打落在砖地上,地上的雨水越来越多了。”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50章:“碎石头顿时劈劈啪啪落在了院子里!” |
劈天盖地 | pītiāngàidì | 划破天空,笼罩着大地,形容声势浩大。大雨倾盆泻下,雷声闪电劈天盖地地掠过。 |
劈头盖脸 | pītóugàiliǎn | 劈:正对着;冲着;盖:蒙;压下来。正对着头和脸而来。形容来势凶猛;不容躲避。何老师一进班级就劈头盖脸地批评了同学们,后来他知道错怪了学生。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4回:“晃盖喝道:‘你既不做贼,如何拿你在这里?’夺过士兵手里棍棒,劈头盖脸便打。” |
劈头劈脸 | pītóupīliǎn | 劈:正对着,冲着。正对着头和脸盖下来。形容来势很猛。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金二员外来亲近他时,被他劈头劈脸,抓有几个血痕。”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31回:“使起双锤向云中子劈头劈脸盖将下来。” |
劈头劈脑 | pītóupīnǎo | 正对着头部。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6回:“杨志拿着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无可奈何。”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7卷:“一个个手执篱竹细棒,劈头劈脑打将下来,把纱帽都打脱了。” |
劈胸 | pīxiōng | 对胸,对准胸前。劈胸抓来。《水浒传第十五回》正说之间,只见一个人从阁子外抢将入来,劈胸揪住公孙胜。 |
噼 | pī | 用于拟声词:噼呖啪啦。 |
噼里啪啦 | pīlǐpālā | 形容爆裂、拍打等的连续声音。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28章:“随着他话的尾音,鬼子大队里,响起一片噼里啪啦步枪落地的音响。”冯志《敌后武工队》第七章:“枪弹打得枝条树叶噼里啪啦地直往魏强他们身上落。” |
噼噼啪啪 | pīpīpāpā | 形容爆裂、拍打等的连续声音。古华《芙蓉镇》第二章:“天一放亮,新楼屋门口就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余华《活着》:“地上坑坑洼洼,满是尸体和烧毁了的大炮枪支,烧黑了的军车还在噼噼啪啪。” |
霹 | pī | ①霹雳:响声极大的雷。②霹雷:即“霹雳”。 |
霹雳 | pīlì | 又急又响的雷,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唐 杜甫《观曹将军画马图诗》:“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靂。”唐 王维《老将行》:“汉兵奋迅如霹靂,虏骑崩腾畏蒺藜。”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不 | pī I. | 通“丕”,大。《管子·侈靡》:“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礼记·中庸》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II.参见bù。III.参见fǒu。 |
丕 | pī | ①大:丕业。丕变。《说文》丕,大也。丕变(大变);丕训(伟大而可为法则的言论);丕烈(伟大的功业);丕业(伟大的事业);丕绩(伟大的功绩);丕显(伟大而显明);丕基(极伟大的帝王家业。指帝王之位)②尊奉。如:丕崇(崇奉);丕然(敬奉的样子);丕承(很好地继承);丕应(很好地应和) |
丕变 | pībiàn | 大变。《尚书·盘庚上》:“罔有逸言,民用丕变。”孔传:“民用大变从化。”唐 刘禹锡《新修驿路记》:“近者尝为王所,百态丕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不信,你看周公制礼之后,自当风俗丕变了,何以《国风》又多是淫奔之诗呢?”《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六》大乱之后,风俗靡然,丕变之者,则在陛下(宋高宗)。《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庶几士风丕变,人知循省。 |
丕承 | pīchéng | 很好地继承。旧谓帝王承天受命,常曰“丕承”。《解人颐》懿行集:朕丕承鸿业,追维往训,推广立教之思,先申孝悌之义,用是与尔兵民人等宣示之。《孟子·滕文公下》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四》(宋真宗赵恒)遂以手诏令石普付小校赐(王)继忠曰:“朕丕承大宝,抚育群民,常思息战以安人,岂欲究兵而黩武!” |
丕构 | pīgòu | 犹大业。《新唐书·刘蕡传》:“朕顾唯昧道,祗荷丕构,奉若謨训,不敢怠荒。”《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上》:“鄂王轻捨宗祧,不克负荷,洪基大宝,危若缀旒,须立长君,以绍丕构。”《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朕嗣服丕构,君临万邦,失守宗祧,越在草莽。” 胡三省 注:“丕,大也。构,立屋也。 |
丕基 | pījī | 巨大的基业。唐 张绍《冲佑观》诗:赫赫烈祖,再造丕基。《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朕虔承顾命,获嗣丕基,常惧颠危,不克负荷。《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七》(宋孝宗)诏曰:“朕钦承圣训,嗣守丕基……”《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年於兹矣。太平天囯 洪秀全《誓师檄文》伫见澄清区宇,复千百年中夏丕基。 |
丕图 | pītú | 犹大业,宏图。唐 白居易《答黄裳 请上尊号表 制》:"朕以薄德,嗣守丕图,不敢荒宁,以弘理道。"《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二》愿陛下(宋真宗赵恒)守太祖之丕图,遵太宗之遗训,兢兢业业,无怠无荒。《宋史·礼志十一》:"非臣否德,肇此丕图,实赖先正储休,上玄降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八》朕(宋高宗)获奉丕图,行将一统,每念多故,惕然于心。 |
丕显 | pīxiǎn | ①犹英明。《孟子·滕文公下》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后汉书 刘表传》宣奕世之德,履丕显之祚。《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用丕显谋,蕲阳之役,桥蕤授首。晋 袁宏《后纪·章帝纪》:“咨王丕显,勤王室,亲命受策;昭于前世,出作蕃辅,克慎明德。”《南齐书·武帝纪赞》:“武帝丕显,徽号止戈。”《资治通鉴 唐纪十一》侍御史马周上疏:夫昧爽丕显,后世犹怠,陛下(李世民)少居民间,知民疾苦,尚复如此,况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万岁之后,固圣虑所当忧也。②大显。《晋书 文帝纪》丕显余一人之休命。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皇帝中兴昌运,丕显耿光。”梁启超《经世文新编序》:“岂圣人好为更张哉?以为不如是,不足以新民之耳目,而吾承天意以开新治者丕显。” |
丕显德 | pīxiǎndé | 谓大明之德也。《尚书·洛诰》:公称丕显德,以予小子,扬文武烈。 |
丕绪 | pīxù | 指国家大业。《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朕纂承丕绪,思隆大业,常惧九重已邃,四聪未广。《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孝宗嗣守丕绪,志清中原,二十八年间,搜鉴英材,精厉听断,未尝一日少懈,用能保固大业,垂万世无疆之休。 |
丕业 | pīyè | 大业。《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壮观,王者之丕业,不可贬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七》恭惟章献明肃皇太后,母仪天下,辅成丕业,章懿皇太后,诞生圣躬,恩德溥大,伏请迁祔真宗庙,序于章穆皇后郭氏之次。宋 周辉《清波杂志 卷三》:“朕荷天右,序承列圣之丕业,思所以垂裕于后。”清 方文《梅朗三招同刘长倩龚孟章集天逸阁》诗:“文孙绍丕业,束发居其中。” |
丕应 | pīyìng | 很好地应和。《尚书·皋陶谟》其弼直,惟动丕应。孙星衍疏:“天下大应之。”《宋史·乐志十》:“纷纶丕应,保祐下方。”《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六》朝廷当先立省部以正纪纲,设监司以督诸路,霈恩泽以安反侧,退贪残以任贤能,颁俸禄以养廉,禁贿赂以防奸,庶能上下丕应,内外休息。 |
伾 | pī | 伾伾:指疾行有力貌;众多势盛的样子。 |
坯 | pī | ①砖瓦、陶瓷、景泰蓝等制造过程中,用原料做成器物的形状,还没有放在窑里或炉里烧的,叫做坯:砖坯。②特指土坯:打坯。脱坯。③指半成品:面坯(已煮好而未加作料的面条)。酱坯儿。钢坯。坯布。 |
狉 | pī | 狉狉:形容群兽走动:鹿豕狉狉。 |
邳 | pī | ①地名,江苏邳州。②姓。 |
秠 | pī | ①古书上说的一种黑黍,一壳二米。②谷皮。 |
鉟 | pī | ①古同“铍”,古兵器,形如刀而两边有刃。②熔化:鉟金。鉟银。③旌旗名。 |
鎞 | pī/bì/bī | 钗。如:金鎞(金钗)。旧时妇女插在头发上的一种首饰,即钗:“金鎞挑笋芽。”古代治眼病用的一种器具:“其夜梦见一老翁以金鎞疗其祖目。”古通“篦”,篦子:“细鎞雕镂费深功。”古同“鈚”,犁刃。古同“錍”,箭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