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篇“废后立武李治费尽心机,变生意外武后威势如帝”叙述了武如意十四岁进宫成为唐太宗的嫔妃,由武才人变成了武媚娘;李治使其二次进宫,升格为二品昭仪;接着高宗不顾老臣们的反对,将其提升为武皇后。683年高宗因风眩症55岁驾崩,尽管太子李显已经17周岁,49岁的武后临朝称制,全面掌控朝政,开始了野心称帝的血腥路程。
武昭仪变皇后,顺其者昌逆其者亡;武皇后要做皇帝,支持者鸡犬升天,反对者首移族灭。
清除皇族
武则天开始大肆为武氏家族加官进爵,这使李氏皇族怀疑武则天要取代李唐,要屠杀李氏皇族。这些李氏皇族主要有太宗八子李贞和儿子琅琊王李冲;李渊十一子韩王李元嘉和儿子李撰;李渊十四子霍王李元轨和儿子江都王李绪;李渊十九子鲁王李灵夔和儿子范阳王李蔼;李渊十五子虢王李凤和儿子东莞郡公李融。他们一起谋划共同反对武则天。武则天在完成修建明堂后,召集宗室聚集于东都洛阳,在洛水举行祭神仪式。李贞(太宗八子)等诸王害怕武则天就此将他们诛杀,于是开始积极行动。李撰(李渊的孙子)伪造睿宗李旦给李冲(李贞的儿子)的诏书,说皇帝已被软禁,要宗室来勤王。李冲也伪造睿宗李旦给他的诏书,说皇太后要取代李氏江山,建立武氏王朝。然而,在诸王约定共同起兵的时间之前,688年9月16日,李冲在他作刺史的博州(今山东聊城)提前起兵反叛。他通知李元嘉、李元轨、李灵夔、李贞和纪王李慎,让他们同时起兵,但只有他父亲李贞起兵了,其他诸王都没有准备充分,而迟疑不决。李贞很快夺取了上蔡(今河南驻马店)。武则天安排十万大军讨伐李贞。同时李冲在9月22日兵败被杀。李贞听说李冲的死讯后,惶遽不安,退回官邸,服毒自杀。李元规、裴守德(李贞女婿)及他们的妻子都自杀,与李冲一起在东都皇宫门前阙楼下被悬首示众。
李贞失败,太后打算全部处死韩、鲁等诸王,由酷吏周兴等审理,收捕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公李、唐高祖第七女常乐公主等到东都洛阳,迫胁他们全部自杀,改他们姓为“虺”,他们的亲属党羽都被处死。
李敬业起事
李敬业是李绩的孙子。李绩原名徐世绩,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绩。前篇已经交待李绩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武则天废唐中宗(李显,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立睿宗(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临朝称制(后有叙述),李敬业在684年9月起事于扬州,以匡扶中宗复辟为理由起兵,部队很快增至十余万人。武则天派遣李孝逸统兵三十万人征讨,李敬业先南渡长江攻陷润州(今镇江市区西南部),再北向与李孝逸战于高邮,李敬业初战获胜,但久战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败敬业军,敬业逃往润州,为部下所杀。敬业起事失败后,唐朝追削李敬业祖父和父亲的官职封爵,掘墓砍棺,恢复其本姓徐氏,因此史书上也把李敬业称作徐敬业。骆宾王少有才名,其《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流传千古。光宅元年(684年),跟随英国公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讨武曌檄》,曌是武则天为自己的名字造的一个字。徐敬业败亡后,骆宾王结局不明,或说被乱军所杀,或说遁入空门。南通狼山下有骆宾王墓的原因如下:相传骆宾王在徐敬业兵败后,拟从长江口逃亡高丽,遇到大风,木船无法东行,将士哗变,众人跳水逃生,他便亡命于“邗自白水荡”(今启东吕四一带),追兵将领为交差杀了与他相貌似的人,骆宾王遂得以隐名存活下来。据记载,明末时南通有一个农民在城北黄泥口开荒掘地,发现一墓,题名“唐骆宾王之墓”。后来他还是感到害怕,就将碑打碎扔回原处。清乾隆十三年(1748 年),一位叫刘名芳的人听说此事后到黄泥口搜寻,找到了断石,上面有“唐”“骆”二字,“唐”字未损,“骆”字下半部分看不清了。随后他请示当地太守,将此碑移葬狼山。从此,骆宾王便长眠于狼山脚下。
徐敬业起兵叛乱,武则天巧战杨州
四子命运
武则天为高宗李治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是武则天二次入宫不久生下来的。唐高宗原王皇后无子,高宗长子李忠是宫人刘氏所生,非嫡子,652年立为太子。武则天当上皇后不久,李忠因谋反被废为陈王。李弘由此成为高宗的元子,即嫡长子。656年,四岁的李弘立为太子。太子李弘仁爱孝顺、谦虚谨慎,唐高宗很喜欢他。他对士大夫能以礼相待,得到了朝廷内外的爱戴。天后武则天正要施展个人抱负,太子李弘奏事多次违反她的旨意,因此武则天开始不喜欢他了。义阳、宣城二位公主,是萧淑妃的女儿,因受母亲牵连而获罪,被囚禁在后宫中,年过三十不能结婚。太子李弘见到这种情况,既吃惊又同情,便立即上奏请求准许她们出嫁,得到唐高宗的批准,武则天很恼火,愤恨李弘竟敢把自己死敌萧淑妃的两个女儿释放,恨记在心。675年4月,李弘随母后出行洛阳,在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年仅二十三岁,当时人以为是被天后武则天用鸩酒毒死的。
李弘猝死,武则天的二儿子李贤继立。李贤做太子期间,与母后关系也不好。武则天责备李贤不懂得为人子、为太子。李贤常年处于惶恐之中,而宫中关于“太子不是皇后亲生”的流言更为母子糟糕的关系雪上加霜。当时,一个名叫明崇俨的道士深受帝后信赖,常伴随武后左右。一次武后请明崇俨为皇子看相,明崇俨随即认为“英王(武后三子李显又名李哲)状类太宗、相王(武后幼子李旦)最贵,太子(李贤)不堪大任”。事情传到太子耳中,令李贤更加忧惧。明崇俨死去,捕不到杀死他的盗贼,天后武则天便怀疑这事是太子所干,指使人告发这些事。唐高宗命令人审问太子李贤并在东宫马坊搜查出黑甲数百件,作为谋反物证。唐高宗一贯喜爱太子,迟疑不决,想赦免他,天后武则天说:“作为人子而有叛逆之心,天地所不容。应该大义灭亲,怎么可以敕免!”公元679年,废太子李贤为平民,幽禁于别所,同党都被处死。
两位皇兄李弘与李贤一死一废,武则天的三子李显被立为皇太子。683年12月,唐高宗李治病死,已经28岁的李显于同月继承皇帝位,是为唐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宰相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李显重用自己老婆韦皇后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裴炎立马表示不可,李显十分气愤。裴炎将中宗的表现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对李显的举动大为恼火。684年2月,继皇位才36天的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同月武则天立幼子22岁的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政事仍然取决于太后,让皇帝睿宗居于别殿,对朝事不得有所干预。
武则天和儿子进行残酷的皇权pk
交待一下二子李贤的结局。公元684年,太后命令酷吏丘神绩前往巴州,检查原太子李贤的住宅以防备意外,实际上是暗示丘神绩杀死他。丘神绩到巴州,幽禁唐朝原太子李贤于另外的屋子,逼迫他自杀。李贤死后太后便归罪于丘神绩,在显福门行哭祭之礼,丘神绩被贬为叠州刺史。不久官复原职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深见亲委。尝受诏鞫狱(审讯人犯),与周兴、来俊臣等俱号为酷吏。
登基称帝
公元688年4月武则天的娘家侄子武承嗣指使人在白石上凿上文字:“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然后把紫石捣成粉末掺上药物将字填平。武承嗣指使雍州人唐同泰上表献石,声称这石头是从洛水中获得的,为姑妈登基臆造天意色彩。太后高兴,将这石头命名为“宝图”,提拔唐同泰为游击将军。5月11日,太后下诏,亲自祭拜洛水,接受“宝图”,祭祀于南郊,告谢昊上帝。祭典结束,驾临明堂,接受群臣朝见,命令各州都督、刺史以及皇族、外戚在祭拜洛水前十天在神都洛阳会集。8月28日,武后指使手下杀掉高祖第二十一子徐州刺史元晓的儿子南安王李颖等皇族十二人,又用鞭子打死故太子李贤的两个儿子,唐朝皇族差不多被清除干净了,年幼还活着的也都流放岭南,又处死他们的亲党数百家,扫平了称帝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武则天66岁登基做皇帝
东魏国寺和尚法明等撰写《大云经》四卷,上奏表将书进献,书中说太后是弥勒佛降生,当取代唐朝作为人间的主宰。太后下令将它颁布于天下。
公元690年太后同意皇帝及群臣的请求,上则天门城楼,宣布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更改年号,上尊号称圣神皇帝,唐睿宗李旦变成了皇嗣,即皇位继承人,赐姓武氏,皇太子变身为皇孙。
张正立评议:
武则天权欲心太重,且冷酷无情。为登上皇位不择手段,把四个亲生儿子杀的杀、贬的贬,拥戴李唐的群臣也斩尽杀绝。真是个女魔王。
宋:前有吕后后有慈禧,但只有她真正登上了皇位,不心狠毒辣不能成女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