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其中皇后长孙氏生了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魏王)、九子李治(晋王),其余都是妃子或宫女所生,争夺太子之位在长孙皇后的三子之间展开。
李世民三个儿子争太子
太宗一上任就立八岁的长子李承乾为太子,而且一直声称不会步隋文帝的后尘折腾,引起撤换太子的风波。李承乾腿脚有病,有人担心能否接班,李世民认为腿病不影响走路。有人见太宗特别喜欢李泰,就议论说一旦太子遭遇不幸,肯定是李泰接位。李世民直截了当地说,依照礼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应该立李承乾的儿子李象,怎么可以让给李泰呢?李世民很想循规蹈矩,让庶孽死心,以维持唐王朝的稳定。可是,事情的发展并非如他冀望的那般,到头来太子还非换不可。
起初,太子李承乾贪恋声色及打猎,极为奢侈,害怕被太宗皇帝知道,便装模作样地对东宫臣僚时常谈论忠孝,有时甚至还要流泪,回到东宫,则与一群小人戏耍狎玩。太子制作八尺高的铜炉和六隔大鼎,召募一些逃亡官奴偷盗民间的牛马,亲自烹煮,与宠幸的仆人们一同吃掉。又喜欢学说突厥语,穿戴其服饰,挑选身边容貌像突厥人,分五人为一落,梳上辫子,穿上羊皮衣,赶着羊,设立突厥人住的穹庐,太子自己身处其中,逮住羊烹煮,抽出佩刀割羊肉吃。又曾对身边的人说:“我试着假装可汗死了,你们众人模仿他们的丧礼。”于是僵卧在地上,众人都号啕大哭,跨上马环绕着他的身体,又贴近他的身体,用刀划他的脸等等等。
称心是唐朝初年太常寺的乐童,年十余岁,姿容俊美,善于歌舞,皇太子李承乾特加宠幸与他同吃同住。道士秦英、韦灵符以妖法道术,得以亲幸太子。太宗听说后,勃然大怒,将称心等人全抓起来杀掉,连坐被斩首有数人,并对太子大加斥责。太子认为是他弟弟李泰告发的,对李泰十分怨恨。他不停地思念称心,在东宫中特筑一小屋,立称心的像,早晚祭奠,徘徊在室内,痛哭流涕。又在宫苑内堆成一个小坟,私下赠予称心官爵,树立石碑。
太宗越来越不喜欢太子了,太子也心知肚明,动辄几个月称病不去朝见,暗中豢养刺客及一百多名壮士,想要杀掉魏王李泰。
汉王李元昌是李世民的异母弟,他劝说太子谋反,还说道:“近来看见皇上身旁有一个美人,善于弹奏琵琶,事成之后,希望将美人赐给我。”太子应允。事发不久泄露,参与者连坐,太宗下诏废黜太子李承乾为平民,幽禁在右领军府。太宗想要免除汉王李元昌的死罪,群臣执意争辩,于是便赐他在家中自尽,宽宥了他的母亲,妻子和儿女。
请看李承乾的剧照
太子李承乾获罪幽禁,后来远放黔州(今重庆黔江)。魏王李泰便每天进宫侍奉太宗,太宗当面许诺立他为太子,而长孙无忌(太宗内兄)执意请求立晋王李治。太宗对身边大臣说:“昨天李泰投到我怀里对我说:‘我到今天才得以成为陛下最亲近的儿子,此乃我再生之日。我有一个儿子,我死之日,当为陛下将他杀死,传位给晋王李治。’人谁不爱惜自己的儿子,朕见李泰这么做,内心十分怜悯他。”谏议大夫褚遂良说:“陛下此言大为不妥。希望陛下深思熟虑,千万不要出现失误。陛下百年之后,魏王占有天下,他怎么肯杀自己的爱子,将皇位传给晋王呢?从前陛下既立承乾为太子,又宠爱魏王,对他的礼遇超过承乾,以致造成了今日的灾祸。承乾谋反的事刚刚过去,足可作为今日的借鉴。陛下如今要立魏王为太子,希望先安置好晋王,只有这样政局才得稳定。”太宗流着眼泪说:“朕不能这么做。”说完站起身,回到宫中。
长孙无忌反对魏王李泰当太子
魏王李泰惟恐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对李治说:“你与李元昌关系密切,元昌谋反未成已自尽,你能够一点不担心吗?”李治听到这番话满脸忧愁。太宗感到奇怪,多次问他是什么原因,李治便将李泰对他说过的话告诉父亲,致使太宗很是失望,开始后悔说过立李泰的话。
太宗曾当面指责李承乾,李承乾说:“我身为太子,还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只是因为被李泰图谋,便常与朝廷大臣们谋求自我保存的策略,那些不逞之徒趁机挑唆我图谋不轨。如今若是立李泰为太子,那就正好落入他的谋划之内。”
太宗亲至两仪殿,群臣都退朝,只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褚遂良四人。太宗对他们说:“朕的三个儿子、一个弟弟,如此作为,我的心里实在是苦闷、百无聊赖。”于是将身体向床头撞去。长孙无忌等人争抢上前抱住他。太宗又抽出佩刀想要自杀,中书令褚遂良夺下刀交给晋王李治。长孙无忌等请求太宗告知有什么要求,太宗说:“朕想要立晋王为太子。”无忌说:“我等谨奉诏令;如有异议者,我请求将其斩首。”太宗对李治说:“你舅父许诺你为太子,你应当拜谢他。”李治拜谢长孙无忌。太宗对长孙无忌等人说:“你们已经与朕的意见相同,但不知外朝议论如何?”答道:“晋王仁义孝敬,天下百姓属心很久了,望陛下召见文武百官试探问一下,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负陛下罪该万死。”太宗于是亲临太极殿,召见六品以上文武大臣,对他们说:“李承乾大逆不道,李泰也居心险恶,都不能立为太子。朕想要从众位皇子中选一人为继承人,谁可以为太子?你们须当面明讲。”众人都高声说道:“晋王仁义孝敬,应当做太子。”太宗十分高兴。这一天,李泰率领一百多骑兵到永安门,太宗敕令城门官员遣散李泰的护骑,带李泰进入肃章门,将其幽禁在北苑。
太宗对身边大臣说:“朕自从立李治为太子,遇见任何事情都亲加教诲,看见他用饭,就说:‘你知道耕稼的艰难就能常吃上这些饭。’看见他骑马,就说:‘你知道马要劳逸结合,不耗尽马的力量,就能经常骑着它。’看见他坐船,则说:‘水能够载船,也能够翻船,百姓便如同这水,君主便如同这船。’见到他在树下休息,则说:‘木头经过墨线处理才能正直,君主能纳谏者才为圣君。’”可谓用心良苦。
唐太宗最终选定李治为太子
贞观十七年十月一日,即643年11月17日,李承乾在黔州郁郁而终(墓志为贞观十七年十月一日薨),太宗为此不上早朝,以国公礼安葬。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写《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病情加重,上吐下泄,太子李治昼夜不离身边,有时一连几日不进食,头发有的已变白。太宗流着泪说:“你这么孝敬疼爱我,我死了还有什么遗憾!”随后,太宗病情危急,召长孙无忌到含风殿。太宗躺在床上,伸出手摸着长孙无忌的腮,无忌大声痛哭,不能抑制。太宗竟说不出话来,于是令无忌出宫。隔两天,又召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进入卧室内,对他们说:“朕如今将后事全都托付给你们。太子仁义孝敬,你们也都知道的,望你们善加辅佐教导!”对太子说:“有无忌、遂良在,你不用为大唐江山担忧!”又对褚遂良说:“无忌对我竭尽忠诚,我能拥有大唐江山,无忌出力较多,我死之后,不要让小人进谗言挑拨离间。”于是令褚遂良草拟遗诏。过了不久,千古一帝唐太宗去世,享年52岁,在位23年。李治即位,后称高宗。要知李治治国如何,请见续篇叙说。
张正立评议:
唐太宗选定李治接位,应该是选对了。唐高宗李治是勤于政事的,他继贞观之治后开创永徽之治,他治下的疆域是唐代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