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 | nù | ①生气,气愤:怒色。怒视。怒叱。怒骂。恼怒。息怒。怒火。作及物动词表示对…有气,使生气。《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怒大司农穆子容,使之脱衣而伏,亲射之。不中,以橛贯其下窍,入肠。《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加以背惠怒邻,弃信忘义。②气势盛,茁壮地生出。形容生气勃勃:怒涛。心花怒放。《聊斋志异 香玉》他日牡丹下有赤芽怒生,一放五叶者,即我也。③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怒族。④谴责:“若不可教而后怒之”。 |
怒臂当辙 怒臂当车 | nùbìdāngzhé nùbìdāngchē | 怒臂:螳螂发怒用臂膊阻挡车轮。辙:车辙。比喻与强者为敌,不自量力。宋·吕祖谦《东莱博议·随叛楚》:“随非惟不自忧,乃不自量其力,怒臂当辙,以蹈祸败。”明·许三阶《节侠记·侠晤》:“小生怒臂当车,自取戮辱,惭愧惭愧!” |
怒不可遏 | nùbùkěè | 遏;止住。愤怒得难以抑制。 面对反革命的暴行,革命志士怒不可遏。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却说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
怒从心起 怒从心生 | nùcóngxīnqǐ nùcóngxīnshēng | 愤怒从心底而起。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一回:“惠公在车上望见庆郑,怒从心起。”曾朴《孽海花》第十四回:“不觉怒从心起,恶向胆生,顾不得什么,一口气赶到客厅。” |
怒发冲冠 | nùfàchōngguān |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宋·岳飞《满江红 写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儒林外史 第九回》:“有这样读书君子,却被守钱奴如此凌虐,足令人怒发冲冠!”参见“发上指冠”“发指”“发植穿冠”“发上冲冠”。 |
怒号/怒呺 | nùháo | 指愤怒地大声号叫。多形容风很大或人十分愤怒,中性词。《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朱凤行》:“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唐·韦应物《赠卢嵩》:海水虽无心,洪涛亦相惊。怒号在倏忽,谁识变化情。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
怒吽吽 | nùhōnghōng | 同“怒烘烘”。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那老儿,一会家便怒吽吽在那柴门外。”《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莫翁)怒吽吽不息,定要打匾拍十下。”清·曾朴《孽海花 第三十四回》言犹未了,麦化蒙从外跳了进来,怒吽吽地道:陈皓东、丘四、朱贵全已在校场斩首了,程奎元在营务处把军棍打死了。 |
怒恚 | nùhuì | 愤怒。《汉书·外戚传上·孝宣霍皇后》:“显怒恚不食,欧血。”《淮南子·主术训》:“供其嗜欲,适其饥饱,违其怒恚。” 宋 苏轼《温陶君传》:“秦王以嫪毐事,出文信侯而迁太后,怒恚数日不食。” |
怒火中烧 | nùhuǒzhōngshāo | 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烧。形容极端愤怒。听到那淫妇口出恶语,宋江气得怒火中烧,提刀上前,一刀结果了她的性命。宋 王迈《臞轩集》:“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响空。” |
怒马 | nùmǎ | 奋马。体健气壮的马。《左传·定公八年》:“林楚怒马及衢而驰, 阳越射之,不中。” 宋苏轼《方山子传》:“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后汉书·第五伦传》:“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吏家赀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 李贤注:“怒马,谓马之肥壮,其气愤怒也。”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宫梦弼》:“仆十馀辈,皆骑怒马如龙。” 《聊斋志异 王者》衣冠者乘怒马甚驶,州佐步驰从之,俄,至一辕门。 |
怒眉睁目 | nùméizhēngmù | 瞪大眼睛,咬紧牙关。形容愤恨之极。茅盾《大泽乡》:“是站着的满脸通红怒眉睁目的两个人。但只是‘两个’人!” |
怒目而视 怒目相视 | nùmùérshì nùmùxiāngshì | 怒目:瞪着发怒的眼睛;视:看。非常愤怒地瞪着双眼看。他们俩都是小心眼之人,刚才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大吵起来,竟达到怒目而视的程度。明 施耐庵《水浒传》:“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 |
怒目横眉 | nùmùhéngméi | 耸起眉毛,瞪大眼睛。形容怒视的样子。五代 后蜀 何光远《监戒录》引陈裕诗:“横眉怒目强干嗔,便作阎浮有力神。祸福岂由泥捏汉,烧香代养弄蛇人。”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不一时,只听得院子里许多脚步响,早进来了怒目横眉、挺胸凸肚的一群人。 |
怒目切齿 | nùmùqièchǐ | 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愤恨之极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晋 刘伶《酒德颂》:“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秦牧《壮族与我》谈到这些,壮族老人和两三个壮族年轻人都怒目切齿。 |
怒目睁眉 | nùmùzhēngméi | 瞪大眼睛,咬紧牙关。形容愤恨之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但见赵云怒目睁眉,只待厮杀。”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十二回:“咬牙切齿,怒目睁眉,抱拳裸袖,绰步撩衣,发狠上前。” |
怒猊渴骥 | nùníkějì | 猊:狻猊,即狮子;骥:骏马。如愤怒的狮子撬扒石头,口渴的骏马奔向泉水。形容书法遒劲奔放。《新唐书·徐浩传》:“始,浩父峤之善书,以法授浩,益工。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草隶尤工,世状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云” |
怒气冲天 怒气冲冲 | nùqìchōngtiān nùqìchōngchōng | 怒气直冲天际。形容愤怒到了极点。他怒气冲冲(冲天)地去找造谣生事者对质理论。元 杨显之《潇湘雨》四:“只落口嗔嗔忿忿,伤心切齿,怒气冲天。”清 张春帆《宦海》第十三回:任大老爷见了,更加怒气冲天。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二回:“(钱同秀)一手将烟灯砸在地下,说道:‘好好,你们做了一路!’就怒气冲冲的出来上车。” |
怒气冲霄 | nùqìchōngxiāo | 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明·无名氏《精忠记·赴难》:“我怒气冲霄,恨秦桧专权宠。”《逼上梁山》第三幕:“这冤仇逼得俺怒气冲霄。” |
怒气填胸 | nùqìtiánxiōng | 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却说周瑜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船。”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满屋里寻了一会,不见个踪迹,急的怒气填胸。 |
怒容可掬 | nùróngkějū | 掬:两手捧取。形容一脸怒气,让人觉得可怕。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卷:“方欲启问,只见那义士怒容可掬,飕地掣出匕首。”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五回:“素姐怒容可掬,只说:‘你不叫进来便罢,只是由他。’” |
怒容满面 | nùróngmǎnmiàn | 满脸怒气。他仍然怒容满面,因为没有得到批准。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七回:“老残看刚弼怒容满面,连声吆喝,却有意呕着他顽,便轻轻的说道:‘你先莫问我是什么人,且让我说两句话。’” |
怒生 | nùshēng | 蓬勃生长。《庄子·外物》:“春雨日时,草木怒生。”瞿秋白《饿乡纪程十六》:“他国新林中的鲜芽受不足春之热力,又何从怒生呢?” |
怒涛 | nùtāo | 汹涌的波涛。怒涛翻卷。怒涛拍岸。宋 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
怒蛙可式 | nùwākěshì | 怒蛙:鼓足气的青蛙;式:通“轼”,车上伏手板。向鼓足气的青蛙致敬。比喻敬重勇士。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越王勾践见怒蛙而式之,御者曰:‘何为式?’王曰:‘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 |
怒心 | nùxīn | 愤怒之心。《礼记·乐记》:“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孔颖达疏:“谓忽遇恶事而心恚怒。”《列子·黄帝》:“时其饥饱,达其怒心。”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人怀怒心,如报私讎。” |
怒形于色 | nùxíngyúsè | 形:显露;色:脸色。满腔愤怒显于脸上。 怒形于色,在商场上是一大忌。做人不要怒形于色,以免吃亏上当。宋 洪迈《夷坚决》:“夫子赐之酒五尊。子夏怒形于色,举足蹴其二。”《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太守见他言词反复,已自怒形于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