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 | nián I. | 古同“碾”,轧。唐 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II.zhǎn身体翻来覆去地来回转动;经过许多人或许多地方。参见“辗转zhǎnzhuǎn” |
辗然 | niǎnrán | 笑貌。明 王世贞《送卢生还吴诗》:“辗然一笑别我去,春花落尽胡姬楼。”《花月痕第二十一回》还是秋痕辗然笑道:“这地方唤做芙蓉洲,我同你把芙蓉成语同记一记,看得有几多?”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五》:“她想到甜美处,便辗然微笑。” |
碾 | niǎn | ①把东西轧碎或压平的器具:碾子。石碾。汽碾。②轧:碾米。碾坊(亦作“碾房”)。宋 王清惠《满江红 词》:“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 |
碾碓 | niǎnduì | ①为旧时广大农业人口,整粮食工I具。碾为大圆转盘上的石滚子,整粮食时需用牛马或人员拉着转圈,把谷物去壳碾精。碓为確头在石臼上冲撞,靠水轮带动。《曾国藩家书》安庆又苦于碾碓无多,每日不能舂出三百石,不足以应诸路之求。②被人苛责,挤兑,遭人欺侮亦称碾碓。 |
蹍 | niǎn | ①踩,踏:《庄子·庚桑楚》“蹍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庄子·徐无鬼》故足之于地也践,虽践,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 ②方言,追赶(亦作“撵”):他跑得飞快,狗也蹍不上。 |
撵 | niǎn | ①驱逐,赶走:把他撵出去。②追赶:我撵不上他。 |
辇 | niǎn | ①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辇车。帝辇。凤辇(皇后的车子)。《东周列国志 第一回》:再说宣王在太原料民回来,离镐京不远,催趱车辇,连夜进城。宣王乃停辇而听之《资治通鉴 周纪五》老妇恃辇而行。“辇”,用人力推拉,“车”,用马牵引;“辇”在秦汉之后为帝王专用。不能用作兵车,而“车”可以用作兵车。②转化成动词,表示运输,载运,运送,坐车。 唐 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唐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将为穹谷嵁巖渊池於郊邑之中,则必輦山石,沟涧壑,凌絶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夜谭随录》崔秀才:吾有钱八十千,可辇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六》时巩州父老各辇米面以饷军,军门山积。《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九》招民投附者,注姓名于籍,库中金帛,悉辇以去。《花月痕第二十二回》有生在千人共睹的地方,雨露培成之后,干霄蔽日,便辇去为梁为栋… |
辇从 | niǎncóng | 同车的随从。《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輦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 |
辇道 | niǎndào | ①可乘辇往来的宫中道路。《史记·孝武本纪》:“乃立神明臺、井干楼,度五十餘丈,輦道相属焉。”《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华榱璧璫,輦道纚属。”颜师古注:“輦道,谓阁道可以乘輦而行者也。”元 刘壎《隐居通议·地理》:“阿房宫一曰阿城,规恢八百餘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輦道相属。”②指皇帝车驾所经的路。南朝宋 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南除輦道,北清禁林。”清 方文《偕闵无作孔千一宁山同登雨花台诗》:“牛车填輦道,马卒拥城门。”清 吴家骐《圣驾南苑大阅恭纪诗》:“鸞旂肃肃驻郊坰,輦道风和霽色明。”③古星名。属天琴、天鹅两座。《晋书·天文志上》:“西足五星曰輦道。” |
辇阁 輦閤 | niǎn‘gé | 阁道。刘向《列女传·霍夫人显》:“显改更光时所造塋而侈大之,筑神道为輦閤,幽闭良人奴婢。”《汉书·霍光传》:“盛饰祠室,輦阁通属永巷,而幽良人婢妾守之。”颜师古注:“晋灼曰:‘阁道乃通属至永巷中也。’此亦其冢上作輦阁之道及永巷也。” |
辇毂 | niǎn’gǔ | ①皇帝的车舆。代指京城。辇毂可清。《三国志·魏志·杨俊传》:“今境守清静,无所展其智能,宜还本朝,宣力輦轂,熙帝之载。”宋 陶穀《清异录·白雪姑》:“余在輦轂,至大街,见揭小榜曰:虞大博宅失去猫儿,色白,小名‘白雪姑’。”宋 刘子翚《汴京纪事》:“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梁启超《俄罗斯革命之影响》:“君后逃,輦轂塞,警察骚,兵士集。”②皇帝的车舆。代指皇帝。《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三国魏 曹植《求通亲亲表》:“出从华盖,入侍輦轂。”《资治通鉴 唐纪十六》(王)义方乃奏称:“义府于辇毂之下,擅杀六品寺丞;就云正义自杀,亦由畏义府威,杀身以灭口。如此,则生杀之威,不由上出,渐不可长,请更加勘当!”康有为《赠陈镇南编修兄诗》:“虎豹守九关,无自达輦轂。”张怀奇《颐和园词》:“輦轂仓皇深夜走,郊甸饥民不如狗。” |
辇毂下 辇下 辇毂之下 | nian’guxia niǎngǔzhīxià | 辇毂:帝王的车驾。比喻帝王管辖下的京城。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7回:“贪墨之夫,吸民之髓,括地之皮,在皇帝辇毂之下,敢于恣赃以逞。”又解释为①在皇帝车驾之下,指代京师。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四》许孟容曰:“臣不奉诏,当死。然臣为陛下尹京畿,非抑制豪强,何以肃清辇下!钱未毕偿,(李)昱不可得。”上嘉其刚直而许之,京城震栗。唐 韩愈《凤翔陇州节度使李公墓志铭》:“臣幸得宿卫二十餘年,今年老斥外任,不胜慕恋,愿得死輦下。”《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一》李沆为东京留守,不戮一人而辇下清肃。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灵彻上人:“贞元中,西游京师,名振輦下。”《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宋乔年)今盘旋辇毂,久而不去,其情状已可见矣。宋 黄庭坚《送曹子方福建路运判兼简运使张仲谋》诗:"远方不异辇毂下,诏遣中使哀恫鳏。"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斠书·画史汇传》:“輦下名流,称为双絶。”《聊斋志异 焦螟》道士曰:“辇毂下,何容尔辈久居?可速去!” ②皇帝的车舆。代指皇帝。三国魏 曹植《求通亲亲表》:“出从华盖,入侍辇毂。”张怀奇《颐和园词》:“辇毂仓皇深夜走,郊甸饥民不如狗。” |
辇路 | niǎnlù | 天子车驾所经的道路。宫殿楼阁间的通道。李善注:“輦路,輦道也。”萨都刺 《念奴娇 石头城》: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 |
辇辂 | niǎnlù | ①皇帝的车舆。《资治通鉴 梁纪二十》是夜,军士遗火,焚太极殿及东西堂,宝器、羽仪、辇辂无遗。《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食宿不离於殿庭,行坐常随於輦輅。”《宋史·职官志 四》:“国有大礼,供其輦輅、属车,前期戒有司教閲象马。”《资治通鉴 唐纪一》隋江都太守陈棱求得炀帝之柩,取宇文化及所留辇辂鼓吹,粗备天子仪卫,改葬于江都宫西吴公台下,其王公以下,皆列瘗于帝茔之侧。②借指皇帝。《旧唐书·肃宗纪赞》:“犬羊犯顺,輦輅播迁。” |
辇舆 辇轝 | niǎnyú | 用人拉车。人抬的车。即后世轿子。《荀子·大略》:“天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礼也。”杨倞注:“辇谓人挽车,言不暇待马至,故辇舆就马也。”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屈支国》:“诸僧伽蓝庄严佛像,莹以珍寳,饰之锦绮,载诸辇舆,谓之行像,动以千数,云集会所。”《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八》帝(宋高宗)发道中,望几筵轝辇在前,恐趣行顿撼,驻马久之。 |
辇运 | niǎnyùn | ①运输。《魏书·李平传》:“资产罄於迁移,牛畜毙於辇运。”(范)旻初自淮南归朝,帝(赵光义)谓曰:“江淮之间,辇运相继,卿之功也。”宋 王安石《答曾公立书》:“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出仓粟,杂糠粃而辇运之。” ②官名。职掌运输。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四·壮节王公传》:“久之,除京东辇运,迁京东转运判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一》(刘豫)乃以(郁)臻为秉义郎、閤门祗候,充白波辇运。 |
撚 | niǎn | ①同“捻①”,参见“拈niān”。②践踏:“前后不相撚,左右不相干”。 ③古同“撵”,驱逐。 |
捻 | niǎn I. | ①用手指搓转(zhuàn):捻麻绳。②搓成的条状物:灯捻儿。③聚;聚合成股。因称成群的人为捻。相互熟悉。捻军起义。《聊斋志异 张诚》讷曰:“明季清兵入境,掠前母去。父遭兵燹,荡无家室。先贾于西道,往来颇捻,故止焉。”④同“撵”,驱赶。《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细》:“鲁公子听小姐縊死,还道是做成的圈套,捻他出门,兀自在厅中嚷刮。” II.niē古同“捏”,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 |
捻管 | niǎn‘guǎn | ①按抑管孔。谓吹奏笙箫等管乐器。唐 吴融《沃焦山赋》:“月里开宫,但容童子;云中捻管,唯引凤凰。”《西游记第九六回》:“擂鼓敲鐃,吹笙捻管。”②握笔。元 陈绎曾《翰林要诀·执笔法》:“捻管。大指与中三指捻管头书之,侧立案左,书长幅钓字。” |
捻金 | niǎnjīn | 以金线捻丝用作装饰。宋 李清照《永遇乐》词:“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一》沈该等言安南人欲买捻金线缎,此服华侈,非所以示四方。 |
捻匪 | niǎnfěi | 捻党后来发展到捻军。可以说,捻党是一种公开的反清结社,到了太平天国时期,农民运动的捻党,才发展成为武装起义的捻军。《清史稿卷十七 宣宗本纪一》(道光十年二月)丁卯,命缉捕河南枭匪、捻匪。 |
捻神捻鬼 | niǎnshénniǎnguǐ | 形容惊慌害怕的样子。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1卷:“婆婆捻神捻鬼的叫噤声!” |
捻酸 | niǎnsuān | 吃醋,嫉妒。《东周列国志第五二回》:“少不得仪大夫稀疏一二分,出了我这点捻酸的恶气。”明 汤显祖《牡丹亭·围释》:“便许他在那里,你却也忒捻酸。”《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不觉捻酸起来,嚷道:‘得了些滋味,也该来商量个长便。’”《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五》他本是个大贤惠不捻酸的人,又平日喜欢着爱娘,故此是件周全停当,只等提控到晚受用。 |
捻土焚香 捻土为香 | niǎntǔfénxiāng niǎntǔwéixiāng | 捏泥成香。因不及备香,以此表示虔诚。宋·曾敏行《独醒杂志》第五卷:“捻土为香事有因,如今宜假不宜真。”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一折:“我也无那香,只是捻土为香,祷告神灵可怜见。”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一折:“我这里捻土焚香画地炉,我拜罢也忙瞻顾,多谢神灵佑护。” |
捻着鼻子 | niǎnzhebízi | 形容克制忍耐,受了气也不敢发作。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朝奉带了舵公到汤少爷船上磕头,谢了说情的恩,捻着鼻子回船去了。” |
捻指 | niǎnzhǐ | 犹弹指。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宋 张孝祥 蝶恋花·怀于湖词:“恰则杏花红一树。捻指来时,结子青无数。”水浒传第三七回:“李逵见了,也不更问,大把价揸来只顾吃,捻指间把这二斤羊肉都吃了。”三国志平话卷上:“秀才坐定,将酒倾在瓦鉢内,一饮而渴,连饮三鉢,捻指却早酒带半酣。” 明 唐寅《一世歌》:“春夏秋冬捻指间,鐘送黄昏鸡报晓。”《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捻指之间,又是一十五年,安住已长成十八岁了。 |
捻子 | niǎnzǐ | ①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活动于北方的捻匪。《官场现形记》第十六回:“ 庄大老爷 说:‘当过捻子的人,你知道他是甚么出身?’”②用来点灯、点烟斗、点火的小纸、棉捻。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五章:“拿几根纸捻子来,我要吃烟!”③经捻或纺在一起的一束纤维,常用棉纱做,利用毛细作用。 |
㞋 | niǎn | 柔皮也。《説文•尸部》:“㞋,柔皮也。或从又。”王筠句讀:“叉、又皆手,乃柔皮之工之手也。”《廣雅•釋詁一》:“㞋,弱也。”按:一本作“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