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 | niàn | ①惦记,常常想:惦念。怀念。念头(思想、想法)。悼念。念旧。念物。回忆。《方言》曰:念,思也。又曰:念,常思也。许云:怀,念思也。想到。《左传》引《夏书》曰: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宋书 本纪武帝下》念功简劳,无忘鉴寐,凡厥诚勤,宜同国庆。宋 叶梦得《水调歌头 秋色渐将晚》:“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宋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宋 陈亮《水龙吟 春恨》:“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②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意念。杂念。信念。③说,读,诵读:念白(戏剧道白)。念叨。念经。念书。④“廿”的大写。《花月痕第三十五回》话说痴珠系正月念四日生。念三日,荷生就并门仙馆排一天席…清 林觉民《与妻书》:辛未三月廿/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⑤考虑。汉 司马迁《史记 陈胜世家》: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⑥姓。 |
念咎 | niànjiù | 反省过失。后书·郎顗yǐ传:“伏惟陛下躬日昊之听,温三省之勤,思过念咎,务消祇悔。”《资治通鉴 随纪五》(隋炀)帝恶(张)衡不损瘦,以为不念咎,谓衡曰:“公甚肥泽,宜且还郡。”《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七》御史中丞何若即奏:“(张)浚建造大第,强占民田,殊失大夫省愆念咎之礼。”宋 朱熹《书先吏部韦斋记铭并刘范二公帖后》:“使永永奉承,不至失坠,庶几得以少伸省愆念咎之万一。” |
念旧怜才 | niànjiùliáncái | 旧:老交谊;怜:怜爱。思念旧谊,爱惜贤才。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一百五十六首:“方知大君子之念旧怜才,迥出寻常万万。” |
念念不舍 | niànniànbùshě | 念念:一遍遍地思念。时刻思念,永不忘记。梁启超《节本明儒学案·忠宪高景逸先生攀龙》:“立坐食息,念念不舍。” |
念念不忘 | niànniànbùwàng | 念念:一遍遍地思念。时刻思念;永不忘记。宋 朱熹《朱子全书 论语》:“其言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清 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此吾所以感刻于心,而念念不忘者也。 |
念念有词 | niànniànyǒucí | 念念:嘴里连续不断地叨念着;有词:有像歌诀似的词语。旧指有法术的人掐诀念咒;或指和尚念经以及说祈祷的话等。现指低声自语;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他闭着眼睛,嘴里念念有词,可是没有人能听懂。明 吴承恩《西游记》:“手里捻珠,口内念念有词,往那巽地上吹了一口气,忽的吹降去,便是一狂风。” |
念奴 | niànnú | 唐天宝长安妓女,以善歌著名。后用以泛指歌女。唐 元稹《连昌宫词》:“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自注:“念奴,天寳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闢易而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玄宗遣高力士大呼於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詔。其为当时所重也如此!然而玄宗不欲夺侠游之盛,未尝置在宫禁。”宋 柳永《木兰花词》:“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解教天上念奴羞,不怕掌中飞燕妒。”宋 晏殊《山亭柳 赠歌者》:“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清 陈维崧《眼儿媚·过城南小曲感旧词》:“青楼斜拂小春池,池上緑杨枝;态奴歌管,念奴絃索,唱尽新词。” |
念秧 | niànyāng | ①方言。谓以甜言蜜语和貌似忠谨之行做成圈套,诈取行旅财物。《念秧》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故事生动地讲述了两则有关念秧者合伙骗取他人钱财的传奇故事。《聊斋志异 念秧》俗以其言辞浸润,名曰“念秧”。②泛指设圈套诱骗他人。 |
念珠 | niànzhū | ①祈祷时记数用的念珠串,特指天主教祈祷时记数用的一种念珠。②佛教徒诵经时用来计算次数的成串的珠子。明·魏学洢《核舟记》: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③又为念珠各一。 |
念兹在兹 | niànzīzàizī | 《尚书·大禹谟》:“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孔传:“兹,此;释,废也。念兹人,在此功;废兹人,在此罪。言不可诬。”后谓念念不忘于某一事情。晋 陶潜《命子》诗:“温恭朝夕,念兹在兹。”《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帝(宋理宗赵昀)曰:“朕近写《无逸》一篇,揭为四图,置之坐右以便观省,念兹在兹,不忘艰难。” |
埝 | niàn | 用土筑成的小堤或副堤,土埂。《清史稿卷二十一 穆宗本纪一》谭廷襄言统筹黄河下游地势,请濬支渠以减涨水,培土埝以卫民田。《清史稿卷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光绪九年六月庚戌,山东河决,坏历城、齐东、利津民埝,谕堵塞赈抚并行。《老残游记第十七回》一路走着,不知不觉已出了城门,便是那黄河的堤埝了。 |
廿卄 | niàn | 数目。二十:廿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