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ì .

①淹没:溺水。溺死;沉迷不悟,过分,无节制:沉溺。先秦 佚名《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孟子·离娄上》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资治通鉴 周纪二》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九》(东晋孝武帝)已而溺于酒色,委事于琅邪王道子。②沉迷不悟;过分。溺信、溺爱。沉湎,无节制。溺近习。《庄子·齐物论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晋书 宣帝纪》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武成(高澄)溺于(祖)珽说,天统初,有诏改谥景烈,庙号威宗。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 伶官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八》辽主溺浮屠法,务行小惠,数降赦宥,释死囚甚众,圣宗之风替矣。③失职如溺职。Ⅱ.参见niào 同“尿”。

溺爱不明nìàibùmíng

溺爱:十分宠爱。形容对子孙或晚辈过分宠爱,看不到他们的缺点。西汉·戴圣《礼记·大学》:“人莫知其子之恶”朱熹注:“溺爱者不明”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或夫子溺爱不明,而遂许巢、许与夔、龙接席耶?”

溺壶nìhú

小便壶。清 孔尚任《桃花扇·却奁》:“今日早起,又要刷马桶,倒溺壶,忙个不了。”洪深《赵阎王第一幕》:“打脸水,倒溺壶,沏开水,抹桌子,大冷的天守着夜,招骂,挨嘴巴。”《官场现形记第二回》王孝廉给他两个铜钱买烧饼吃的那个二爷,正在廊檐底下,提着一把溺壶走来

溺情

nìqíng

①囿于情;沉陷于感情。《陈书·孔奂传》:“(孔奂)性耿介,絶请託,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 唐 元稹《哭子诗之三》:“尔母溺情连夜哭,我身因事不时悲。”②思想感情沉湎于某个方面。悖礼溺情。《旧唐书·李元素传》:“元素再娶妻王氏 ……甚礼重,及贵,溺情僕妾,遂薄之。”《太平广记卷四七三》引续异记:“我始来直省,便见一青衣女子从前度……且爱之,仍溺情。” 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三》:“盖至国朝而布衣处士以书画显名者不絶,盖由富贵者薄文翰为不急之务,溺情仕进,不復留心,故令山林之士得擅其美。”

溺心

nìxīn

①沉溺心灵。《庄子·缮性》:“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於红紫。”②潜沉心志。明 唐顺之《答俞教谕书》:“但古人於艺以为聚精会神极深研几之实,而今人於艺则以为溺心玩物争能好胜之具。”宋 杨楫《云谷杂记 题跋》:“予既嘉其为人,且虑其溺心於是,反缓其所当行者。”

溺心灭质nìxīnmièzhì

指淹没天然的心性,掩盖纯朴的本质。《庄子 缮性》:“文灭质,博溺心。”明 唐顺之《与莫子良主事》仆之驰骛于博杂也久矣。近稍知向里,自悟溺心灭质之为病。乃欲发愤而刊落之,然亦自悔其岁月之晚矣。

溺信

nìxìn

犹迷信,笃信。《南史·梁纪中·武帝下》:“(梁武帝)晚乃溺信佛道,日止一食,膳无鲜膄,惟豆羹糲饭而已。”太平天囯 洪秀全《原道觉世训》:“溺信各邪神,则变成妖徒鬼卒,生前惹鬼缠,死后被鬼捉。”

溺职

nìzhí

失职,不尽职。《汉书·酷吏传序》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偷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颜师古注:“溺谓沉滞而不举也。”《清史稿卷八 圣祖本纪三》诏贝勒胤禩、延寿溺职,停食俸。

溺志nìzhì

使心志沉湎其中。明 李贽 《初潭集·夫妇三》:“夫而不贤,则虽不溺志於声色,有国必亡国,有家必败家,有身必丧身,无惑矣。”《花月痕第四六回》方其未败,锦衣玉食,倡优歌舞,其厮养贱纨绮,吸洋烟,莫不有桑中之喜,志溺气惰…

忧郁,伤痛:“我心忧伤,~焉如捣。”失意的样子。 啼哭至极而发不出声音。
惄焉如捣nìyānrúdǎo

惄焉:忧思伤痛的样子。忧思伤痛,心中像有东西撞击。形容忧伤思念,痛苦难忍。《诗经·小雅·小弁》:“我心忧伤,惄焉如捣。”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32回:“该处地方陡遭劫害,眷念商民,惄焉如捣。”

nì I.

同“㲻()”。沉没沉溺的意思。II.mèi方言。潜水 按:氼,同“没(mò)”,《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欲出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此所谓“没(mò)水”乃“潜游于水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