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 | nì | 隐藏,躲藏:隐匿。藏匿。匿名。销声匿迹。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宋 刘克庄《贺新郎 九日》:“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八》(辽)圣宗遗诏以皇后为皇太后,元妃为皇太妃;元妃匿之,自尊为皇太后,摄国政。 |
匿讳 | nìhuì | 隐瞒。《史记·李将军列传》:“(李敢)怨大将青之恨其父,迺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然此赋(洛神赋)始名感甄,又以蒲生当其塘上,际此忌兄,而不自匿讳,何也?” |
匿迹潜形 匿迹隐形 | nìjìqiánxíng nìjìyǐnxíng | 匿: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潜:隐藏。躲藏起来,不露形迹。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明·徐复祚《江梨记·诛奸》:“欲又喜孜孜匿迹潜形出玉关。”明 杨志和《四游记 西游记 观音路降猴妖》师徒们匿迹隐形,不知何日寻得取经人。 |
匿迹销声 | nìjìxiāoshēng | 指隐藏进来或不公开露面。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匿迹,惟恐人知。”郭沫若《新文艺的使命》:“有些组织已在无形中匿迹销声了。” |
匿情 | nìqíng | 隐瞒真情。《汉书 王莽传》即日以婢奉子元。其匿情求名如此。《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忠不匿情,智无遗计,事统是非,诸君岂得从容而已哉! |
匿丧 | nìsānɡ | 旧时官员祖父母﹑父母死,不呈报,不服丧,对外隐瞒或另择时日,谓之匿丧。《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一》未有如(史)嵩之之匿丧罔上,殄灭天常,如此其惨也! |
匿瑕 | nìxiá | ①比喻人器量大能包容。《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晋书·陈骞传》:"骞少有度量,含垢匿瑕,所在有绩。"《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一》(汤)鹏举初罢平江,适逢陛下欲去权臣党与之弊,起废匿瑕,付以风宪。②掩藏缺点。唐 姚崇《执镜诫》:"且明不匿瑕,君子是嘉;不疲屡照,君子是效。" |
匿瑕含垢 | nìxiáhángòu | 比喻为长远利益而能包容大度。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唐·元稹《论讨贼表》:“是以违陛下匿瑕含垢之仁,顺皇天震曜杀戮之用。” |
匿笑 | nìxiào | 暗中偷笑;掩口暗笑;偷偷地笑;悄悄地笑;不让人发现地笑。《聊斋志异 小谢》长者翘一足踹生腹,少者掩口匿笑。 |
匿影藏形 | nìyǐngcángxíng | 隐藏形迹;不露真相。元 高文秀《黑旋风》:“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若夫暗藏之汪精卫,则招摇过市,窃据要津;匿影藏形,深入社会。 |
匿怨 | nìyuàn | 对人怀恨在心而不表现出来。《论语·公冶长》:“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 丘 亦耻之。”《南史·刘穆之传》:“本不匿怨,无所致忧。” 明 李贽《答来书》:“盖彼皆君子路上人,决无有匿怨友人,阳解阴毒之事。” 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五》:“不然,如苏(苏正和)模稜刘仁轨,匿怨沽名,岂正人哉!”清 朱柏庐《朱子家训》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
暱 | nì | 见“昵”。“暱近”同“昵近”,表示亲近。《明史 卷十六 武宗》然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
暱就 | nìjiù | 昵就。亲近;亲昵。《左传·成公十三年》:“不穀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后再见之,弭耳暱就,非復曩态矣。” |
腻 | nì | ①食物的油脂过多;污腻;油腻。肥腻。腻人。唐 杜牧《阿房宫赋》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宋 吴文英《八声甘州 灵岩陪庾幕诸公游》:“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腻水:宫女濯妆的脂粉水。)②光滑,细致:细腻。③烦,因过多而厌烦:腻烦。腻味。玩腻了。④黏:腻糊(“糊”读轻声)。⑤积污,污垢:尘腻。⑤腻子。近扶之,腻然而倒,委蛇入壁,移时始没。 |
腻粉 | nìfěn | 脂粉。《花月痕第八回》长日俄人,又见芍药盛开,庭外丁香海棠,红香腻粉,素面冰心,独自玩赏一回。 |
腻心 | nìxīn | 指某种事物使人产生厌恶或肮脏的感觉。《孽海花第十四回》不呕死,也要腻心死!许杰《枯朽与摧拉》:“我却从这许多钻出头来的蛀虫,立刻就想起了这无可收拾的溃烂的苹果的情形,惹上一阵腻心。” |
腻友 | nìyǒu | 极亲密的朋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娇娜》:“余於孔生,不羡其得艳妻,而羡其得腻友也。”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玉公子》:“倘移居来此,不特得一芳邻,且得一腻友也。” |
腻语 | nìyǔ | 亲昵的话。《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闻房内嘤嘤腻语,(冯)生乘醉搴帘曰:“伉俪既不可得,当一见颜色,以消吾憾。” |
腻云 | nìyún | ①比喻光泽的发髻。《太平广记卷一五二引德璘传》:“韦氏美而艳,琼英腻云,莲蘂莹波,露濯蕣姿。”宋 柳永《定风波词》:“暖酥消,腻云嚲。终日厌厌倦梳裹。”②指浓厚的云层。宋 秦观《沁园春·春思词》:“宿靄迷空,腻云笼日,昼景渐长。” |
堄 | nì | 埤堄 pìnì:城上有孔的矮墙。垤堄diénì:谓积土成堆。 |
睨 | nì | ①斜着眼睛看:《孟子·滕文公上》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南朝宋 谢灵运《豫章行》:“览镜睨頽容,华颜岂久期。”《资治通鉴 后梁纪一》帝(后梁太祖朱温)复与宗戚饮博于宫中,酒酣,朱全昱忽以投琼击盆中迸散,睨帝曰:“朱三,汝本砀山一民也,从黄巢为盗,天子用汝为四镇节度使,富贵极矣,奈何一旦灭唐家三百年社稷,自称帝王!行当族灭,奚以博为!”帝不怿而罢。宋 欧阳修《卖油翁》: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八》陛下(宋宁宗)即位之初,委任贤相,正士鳞集,而窃威权者从旁睨之。《聊斋志异 耳中人》微睨之,小人长三寸许,貌狞恶如夜叉状,旋转地上。②偏斜:秋波斜睨。《庄子·天下》“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睨视 | nìshì | ①斜视;旁观。睥睨bì nì斜着眼看,侧目而视,有厌恶或高傲之意或嫉妒获取之意。宋 陈亮 《甲辰答朱元晦书》:“虽其徒甚亲近者,亦皆睨视不平。”《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四回:“侯生时时睨视公子,公子颜色愈和,略无倦怠。”《笑林广记 咽糠》其人睨视良久。曰:“咦,我自吃的狗肉,想必狗曾吃糠来。” |
睨笑 | nìxiào | 斜视而笑。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上·罗台山》:“公从旁褏手睨笑,猝不能忍。” 清袁枚《新齐谐·六郎神斗》:“有杨三姑者,年十七,美姿容。日将夕,方与父母共坐。忽嫣然睨笑。”《聊斋志异 小谢》 一日,录书未卒业而出,返则小谢伏案头,操管代录。见生,掷笔睨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