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 | nì | ①方向相反,与“顺”相对:逆流。逆行。逆风。逆转(zhuǎn )(局势恶化)。②抵触,不顺从:忤逆。忠言逆耳。莫逆之交。《战国策·魏策四》: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③背叛,背叛者或背叛者的:叛逆。逆产。《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一》逆豫(指刘豫)方行什一税法,聚以资敌,若王师不出,豫计得行。④迎接:逆旅(旅店)。逆福釐/厘。《资治通鉴 周纪一》秦庶长改逆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资治通鉴 汉纪六十》(杜)袭入欲谏,(曹)操逆谓之曰。殿下逆臣令勿言,何待下之不阐乎!《资治通鉴 魏纪九》冬,十月,(孙代)遣从兄(孙)宪将兵逆(吕)据于江都。《资治通鉴 宋纪四》魏主(拓跋焘)以西海公主妻柔然敕连可汗;又纳其妹为夫人,遣颍川王提往逆之。《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三》时北海太守贺兰进明亦起兵,(颜)真卿以书召之并力,进明将步骑五千渡河,真卿陈兵逆之,相揖,哭于马上,哀动行伍。⑤预先:逆料(预料)。(文言)预测;揣度。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诸葛亮《后出师表》: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晋书 葛洪传》(鲍)玄亦内学,逆占将来,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资治通鉴 齐纪十》缘江至建康,凡矶、浦、村落,军行宿次、立顿处所,(张)弘策逆为图画,如在目中。《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三》(朱)全忠多权数,将佐莫测其所为,惟敬翔能逆知之,往往助其所不及,全忠大悦,自恨得翔晚,凡军机、民政悉以咨之。⑥抗拒;拒绝;排斥;悖逆。《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庄子·徐无鬼》无藏逆于得,无以巧胜人。 |
逆案 | nì’àn | 指明末魏忠贤阉党案。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政治极端腐败,屡兴大狱,杀戮东林党人。天启七年(1627年)思宗朱由检即位,责令魏忠贤自杀。崇祯二年(1629年)又发布诏书,定逆案,将党附魏忠贤诸人,分为六等,重者处死,轻者终身不用。南明弘光时,马士英﹑阮大铖当国,重翻此案,并打击东林党人以事报复。《明史卷二十三 庄烈帝一》(崇祯二年春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 |
逆阪走丸 逆坂走丸 | nìbǎnzǒuwán | 逆着斜坡滚丸。比喻事情难于办到。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甫嵩传》:“若欲辅难佐之朝,雕朽败之木,是犹逆坂走丸,迎风纵槕,岂云易哉!”《周书·苏绰传》:“饥寒切体,而欲使民兴礼让者,此犹逆坂走丸,势不可得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甫嵩传》:“若欲辅难佐之朝,雕朽败之木,是犹逆坂走丸,迎风纵槕,岂云易哉!”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决水于高原之上,以注川谷,无不行者,如逆阪走丸,虽竭力以进之,其复走而下,可必也。” |
逆暴 | nìbào | 犹暴逆。《史记·日者列传》:“以官为威,以法为机,求利逆暴:譬无异於操白刃劫人者也。”《后汉书 袁绍传》于是绛侯、朱虚兴威奋怒,诛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道化兴隆,光明融显,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参见“暴逆”。 |
逆臣 | nìchén | 叛逆之臣。《孔丛子·公仪》:“逆臣制国,弗能以其众死而逃之,此罪诛之人也。”《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逆臣乘衅,劫夺国柄。《宋书 本纪武帝上》:“逆臣桓玄,陵虐人鬼,阻兵荆郢,肆暴都邑。”“逆臣桓玄,乘衅纵慝,穷凶恣虐,滔天猾夏。”《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遂令出勑於天下,遣捉艰兇搜逆臣。”鲁迅《南腔北调集·偶成》:“张献忠的剥人皮,不是一种骇闻么?但他之前已有一位剥了‘逆臣’景清的皮的永乐皇帝在。” |
逆臣贼子 | nìchénzéizǐ | 逆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晋书 王导传》:“逆臣贼子,何世无之?岂意今者近出臣族!” 唐 陈子昂《请措刑科》:逆臣贼子,顿伏严诛。”唐·陈子昂《请措刑科》:“临御天下。逆臣贼子,顿伏严诛。” |
逆雏 | nìchú | 对年轻敌酋的蔑称。《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六年》:“所赖诸将协力,六师争先,虽逆雏暂逭于天诛,而匹马莫还于贼境。” |
逆道 | nìdào | ①违背事理。《晏子春秋·外篇下十》:“且夫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后汉书 刘表传》以人臣而拒人主,逆道也;以新造之楚而御中国,必危也。唐 颜真卿《守政帖》:“吾去岁中言事得罪,又不能逆道苟时,为千古罪人也。”②指叛逆的行为。《史记·李斯列传》:“今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如子罕相宋也;私家之富,若田氏之於齐也。兼行田常、子罕之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其志若韩玘为韩安相也。”王符《潜夫论·衰制》:“愚君闇主,託坐於左,而姦臣逆道,执轡於右。” |
逆道乱常 | nìdàoluàncháng | 指违背道德纲常。你不能干逆道乱常的事。唐 李公佐《谢小娥传》:“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乱常之心,足以观天下贞夫孝妇之节也。” |
逆睹 | nìdǔ | 亦逆覩。预知;预见。三国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 明 徐渭《策》:“辟如舟人已逆睹安流之在前,县水激湍,祗寻丈耳;致死命於寻丈,则坐享其安流,人孰不竭力以为之哉!” 明 王琼《双溪杂记》:“后来之变故无形,非愚臣之所能逆覩。” 吴中弼《上海罢市救亡史》:“利害得失,尚难逆睹。” |
逆耳利行 | nìěrlìxíng | 犹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谓忠诚正直的话虽然不顺耳,但有益于行为。《旧唐书·王晙传》:“臣蒙天泽,叨居重镇,逆耳利行,敢不尽言。”宋·朱熹《答汪尚书书》:“诸公果能协成元履之论,使圣德日新,谗佞屏远,逆耳利行之言,日至于前,而无所忤焉。” |
逆耳良言 逆耳之言 逆耳忠言 | nìěrliángyán nìěrzhīyán | 虽然使人听起来感到刺耳,但却是有益的好话。逆:抵触,不顺从。 你不要讨厌我的逆耳之言。你不妨耐心地听一听逆耳良言,也许这对于你是有好处的。《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
逆氛 | nìfēn | 不祥的云气。多喻凶灾、祸乱。《明史•惠帝纪》扫兹逆氛,永安至治。清昭梿《啸亭杂录•至诚格天》故逆氛日渐孱乏,以底灭亡。清夏燮《中西纪事·庚申换约之役》惟有殷盼大兵云集,迅扫逆氛。 |
逆风撑船 | nìfēngchēngchuán | 逆风:顶风。比喻身处逆境。宋·陆游《与何蜀州启》:“老骥伏枥,虽未歇于壮心;逆风撑船,终不离于旧处。” |
逆风恶浪 | nìfēng'èlàng | 比喻险恶的形势。《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即使尹老师满腹牢骚及烦躁,也还是听到铃声,奔赴教室,顶着‘四人帮’掀起的逆风恶浪,为学生们上课。” |
逆害 | nìhài | ①气逆而妨害。《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朕素有心下结气,从闲以来,加以浮肿,逆害饮食,寖以沉困。” 《聊斋志异 青娥》逆害饮食,但思鱼羹,而近地则无,百里外始可购致。 ②迕逆而加害尊长。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彼虽畜也,犹谓父焉,岂以艰辛,而兴逆害?”《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莫言愚人,返生逆害 。” |
逆胡 | nìhú | 旧称侵扰中原地区的北方少数民族。晋 刘琨《劝进表》:“逆胡刘曜,纵逸西都。”宋 张元干《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词》:“羣盗纵横,逆胡猖獗。”章炳麟《革命军 序》:“夫中国吞噬于逆胡,二百六十年矣。” |
逆计 | nìjì | ①反叛的图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宾客来者,微知淮南、衡山有逆计,日夜从容劝之。”②指图谋反叛。《新唐书·马燧传》:“燧以怀光 (李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 河中近甸,捨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捨军入朝。”③预计。《宋史·晁迥传》:“自然之分,天命也。乐天不忧,知命也。推理安常,委命也。何必逆计未然乎?”《花月痕 第三九回》鹤仙逆计芝友 出京之日,李夫人当已分娩,好教他护送前来。《清史稿卷八 圣祖本纪三》当二十年时,不敢逆计至三十。三十年时,不敢逆计至四十。章炳麟《四惑论》若严密言之,明日有无,必非今日所能逆计。 |
逆见 | nìjiàn | ①预见。三国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凡事如是,难可逆见。”宋 陆游《书贾充传 后》:“人知兵之利,不知其害。有识者焉,逆见而力止之, 王猛之於秦是也。” 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一》:“岂亦逆见将来,预存后监耶?” ②迎见。《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时佗小儿戏於门中,逆见,自相谓曰:‘客车边有物,必是逢我翁也。’” |
逆节 | nìjié | ①叛逆的念头或行为。《管子·势》:“逆节萌生,天地未形,先为之政,其事乃不成。”尹知章注:“言将为篡杀凶逆之节。”《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君龙驤虎视,旁眺八维,掩讨逆节,折衝四海。”《隋书·地理志下》:“其人性并轻悍,易兴逆节。” 清 侯方域《颜真卿论》:“是时僕固怀恩虽未叛,然其逆节已著矣。”②指违背伦理的行为。《国语·越语下》:“逆节萌生。”韦昭注:“害杀忠正,故为逆节。” ③犹叛逆。《后汉书·朱浮传》:“今彭宠反畔,张丰逆节,以为陛下必弃捐它事,以时灭之。”《新唐书·外戚传·武三思》:“睿宗立,以父子皆逆节,斲棺暴尸,夷其墓。” ④指叛逆者。《宋书·沉文秀传》:“凡诸逆节,亲为戎首,一不加罪, 文炳所具。” 唐 杜甫《咏怀之一》:“胡雏逼神器,逆节同所归。”仇兆鳌注:“逆节,指附贼者。”⑤违背法度。《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凡杀无辜十六人,至一家母子三人。逆节絶理。”⑥陕西临潼风俗。重阳节登骊山,饮茱萸酒,亲友互赠枣糕,名曰“逆节”。 |
逆来顺受 | nìláishùnshòu | 逆:不顺;顺:顺从;受:忍受。碰上十分恶劣的境遇而顺从地忍受;不作反抗。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12出:“逆来顺受,须有通时。”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三回:从前受了主人的骂,无非逆来顺受。 |
逆理违天 | nìlǐwéitiān | 逆:违反;悖:违背。违背天道常理。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宝剑记·避难遇义》:“我存仁义,肯从他逆理违天。” |
逆料 | nìlìao | 指预料。《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三》且宋人无罪,无故伐之,其曲在我。况胜败未可逆料。愿陛下熟察!宋 陈亮《酌古论·李愬》:"当时之人皆谓其不可,而愬独以为可,遂决意用之,卒能如其意之所逆料。"清 李渔《比目鱼·奏捷》:"计算神明胆气雄,逆料多奇中。"鲁迅《彷徨·孤独者》:"他们的第一大问题是在怎样对付这'承重孙',因为逆料他关于一切丧葬仪式,是一定要改变新花样的。" |
逆鳞 | nìlín | ①倒生的鳞片。比喻逆茬。《花月痕第一回》奈心方不圆,肠直不曲,眼高不低,坐此文章不中有司绳尺,言语直触当事逆鳞。②鲫鱼的别名。 |
逆流而上 | nìliúérshàng | 逆:倒。逆水前进。比喻迎着困难而上。《诗经·秦风·蒹葭》:“溯洄从之。”毛亨传:“逆流而上曰溯洄。”张天民《创业》第13章:“目前,正有一股寒流向我们压过来,我们要逆流而上,打上去!” |
逆旅 | nìlǚ | ①客舍;旅馆。税居逆旅。《左传·僖公二年》:“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杜预注:“逆旅,客舍也。”《庄子·知北游》悲夫,世人直为其逆旅耳!唐 刘长卿《早春赠别赵居士还江左时长卿下第归嵩阳旧居诗》:“逆旅乡梦频,春风客心醉。”《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二》颍川荀淑至慎阳,遇宪于逆旅。唐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八》(史)思明在鹿桥驿,令腹心曹将军将兵宿卫;(史)朝义(其太子)宿于逆旅。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聊斋志异 柳氏子》便问逆旅主人姓名,众具告之。《聊斋志异 宦娘》温如春,秦之世家也。少癖嗜琴,虽逆旅未尝暂舍。郁达夫《东梓关》:“一时重复身入了舟车逆旅的中间,反觉得是回到了熟习的故乡来的样子。”②旅居。常用以喻人生匆遽短促。晋 陶潜《自祭文》:“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於本宅。”唐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 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宋 叶适《剡溪舟中诗》:“自伤憔悴少筋骨,半生逆旅长太息。”明 何景明《宗哲初至夜集诗》:“聚散古今同逆旅,莫看风景倍悽然。”清 陈梦雷《西郊杂咏之九》:“人生寄一世,奄忽如逆旅。”③叛逆的军队。明 王世贞《中官考二》:“又与少保于谦、王文等图为不轨,纠合逆旅,迎立外藩。” |
逆虑 | nìlǜ | ①预想;预测。《资治通鉴 宋纪三》凡讯狱多决当时,难可逆虑,此实为难;清 李渔《蜃中楼·献寿》:“未来的不须逆虑,过去的何用追求。”②先事忧虑。清 薛福成《治河》:“更有恐其北入畿甸,挟滹沱河为患者,是逆虑其北流也。” |
逆乱 | nìluàn | ①叛乱;变乱。谓谋反作乱。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若居承平之世,脾睨宫阃,幸灾乐祸,首为逆乱,诖误善良。②乖戾失常。 |
逆伦 | nìlún | 违反伦常,旧指谋杀尊亲。逆伦重案。《初刻拍案惊奇 卷三十三》小人本为认亲葬父行幸而来,又非是争财竟产,若是要小人做此逆伦之事,至死不敢。 |
逆谋 | nìmóu | 叛逆的阴谋。汉 荀悦《汉纪·景帝纪》:“(吴王)称疾不朝,阴怀逆谋。”《后汉书 袁绍传》会故冀州牧韩馥怀挟逆谋,欲专权势,绝臣军粮。《三国演义 第八十回》曹后大駡曰:“俱是汝等乱贼,希图富贵,共造逆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八》亮行至良乡,召还,未测金主意,大恐。既至,金主复任之,而亮逆谋益切。清 昭槤《啸亭续录·佛典属》:“宪皇帝御极,廉亲王允禩等覬覦大位,锡公首发逆谋。” |
逆孽 | nìniè | ①指叛乱作孽者。唐 李商隐《为怀州李中丞谢上表》况潞潜逆孽,许出全师,紧此州兵,横制贼境。②指背叛的罪恶。《明史·四川土司传二·永宁宣抚使》宜乘其逆孽未成,令贵州抚、按调兵与臣会剿。《清史稿卷七 圣祖本纪二》国家削平逆孽,戡定遐荒,惟宜宣布德意,动其畏怀。 |
逆女 | nìnǚ | ①迎女。迎娶女子或迎接女儿归宁。《春秋·隐公二年》:“九月,纪裂繻来逆女。”《资治通鉴 陈纪三》(北)周遣陈公纯、许公贵、神武公窦毅、南阳公杨荐等备皇后仪卫行殿,并六宫百二十人,诣突厥可汗牙帐逆女。《隋书·长孙晟传》:“十七年,染干遣五百骑随晟来逆女,以宗女封安义公主以妻之。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山东·邹县之岁时》:“二月二日……炊糕逆女,女辍针工为舁戏。”②指忤逆不孝的女儿。蒲仙剧《父子恨第四场》:“今天子恭行孝治,忤逆为诸罪之首,你父兄不能伸教诲,有此逆女。”郭沫若《卓文君 第三景》:“我卓门不幸,生下这种逆女。” |
逆渠 | nìqú | 旧称反叛者的首领。清·曾国藩《李忠武公神道碑铭》:“金陵逆渠益纵羣凶西上,武昌、汉阳再陷 |
逆取顺守 | nìqǔshùnshǒu |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古代从正统观念出发,认为汤武以诸侯身分用武力夺取帝位,不合君臣之道,故叫“逆取”。即位后,偃武修文,法先圣,行仁义,合乎正道,故叫“顺守”。《后汉书 刘表传》然或欲以成王业,或欲以定霸功,皆所谓逆取顺守,而徼富强于一世也。《三国演义 第六十回》:“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晋纪总论》以三圣之知,伐独夫之纣,犹正其名教,曰逆取顺守。《隋唐演义 第三七回》:“主上摧刃父兄,大纲不正,即使修德行仁,还是个逆取顺守。”章炳麟《訄书·客帝》:“土箸之后,逆取顺守,尚已。” |
逆人 | nìrén | ①违背人民。《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君其祗顺大礼,飨兹万国,以肃承天命”裴松之注引汉 刘艾《献帝传》:“臣等闻圣帝不违时,明主不逆人。”②悖理之人。晋 葛洪《抱朴子行品》:“怀邪伪以偷荣,豫利己而忘生者,逆人也。③叛逆之人。唐 赵璘《因话录·宫》:“使阿布思真逆人也,其妻亦同刑人,不合近至尊之座。”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二》:“(朱泚)败,上亲点逆人簿。”④超过众人。辽主嘉其(辽北府宰相姚景行)忠,赐以逆人财产。 |
逆施倒行 | nìshīdǎoxíng | 解释见“逆行倒施”。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告各友邦书》:“逆施倒行,以迄于今。” |
逆行倒施 | nìxíngdǎoshī | 犹言倒行逆施。南朝·宋·无名氏《移答魏安南平南府》:“强者为雄,斯则弃德任力,逆行倒施,有一于此。”清·周亮工《张林宗先生传》:“吾既以孝廉举也,逆行倒施,吾不能学众之伪。” |
逆书 | nìshū | 谋反的书。《清史稿·高宗纪二》壬寅, 四川大乘教首刘奇以造作逆书,磔於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苏报鼓吹革命清方档案》又查著《革命军》逆书,系四川巴县邹容所为。 |
逆竖 | nìshù | 与公认的习惯或传统决裂的人;参与造反的人。《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八》裴度以为:“逆竖构乱,震惊山东;奸臣作朋,挠败国政。” |
逆水行舟 | nìshuǐxíngzhōu | 逆着水流行船。比喻在前进道路上要克服重重困难;也比喻不努力就要后退。鲁迅《且介亭杂文 门外文谈》:“即使目下还有点逆水行舟,也只好拉纤。” |
逆顺 | nìshùn | ①逆与顺。多指臣民的顺与不顺,情节的轻与重,境遇的好与不好,事理的当与不当等。反叛和归顺。《管子·版法解》:“人有逆顺,事有称量。”《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后汉书 刘表传》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晋书 文帝纪》师次于项,假廷尉何桢节,使淮南,宣慰将士,申明逆顺,示以诛赏。《资治通鉴 晋纪十六》程遐言于(石)勒曰:“天下粗定,当显明逆顺,故汉高祖赦季布,斩丁公。…”《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是日,诏齐王公以下,示以逆顺之道,于是齐将帅降者相继。唐 杜甫《往在诗》:“主将晓逆顺,元元归始终。” 宋 范成大《偶箴 诗》:“逆顺境来欣戚变,咄哉谁是主人翁?” 清 侯方域《颜真卿论》:“当禄山叛而平原固守,稍识逆顺者皆然,不必真卿也。”②指星辰的逆行与顺行。《隋书·律历志下》:“其月之所食,皆依日亏起,每随类反之,皆与日食限同表里,而与日返其逆顺。” |
逆祀 | nìsì | 违反上下位次的祭祀。《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源贺曰:“陛下(拓跋弘)今欲禅位皇叔,臣恐紊乱昭穆,后世必有逆祀之讥。愿深思任城之言。”《左传·文公二年》:“秋八月丁卯,大事於大庙,躋僖公,逆祀也。”杜预注:“僖是閔兄,不得为父子,尝为臣,位应在下,令居閔上,故曰逆祀。”《孔子家语·颜回》:“设虚器,纵逆祀,祠海鸟:三不智。”明 刘基《吉禘于庄公作僖公主》:“又其甚者,禘太庙以致妾母,纵逆祀以乱昭穆,鲁之礼不可言矣!” |
逆探 | nìtàn | 预测;事先探知。《资治通鉴·武帝太始三年论》:“是以姦人逆探上意,知其奇爱少子欲以为嗣,遂有危皇后、太子之心。” 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二》:“且醋沟,方(方回)但言未知,未尝自以为知也, 用修(杨慎)逆探讥之,得无以己度人乎?”清 王筠《菉友肊说》:“子张不问期,孔子不得逆探其意而言期。” |
逆天暴物 | nìtiānbàowù | 违反天意,残害万物。《文子·精诚》:“逆天暴物,即日月薄蚀,五星失行,四时相乘,昼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董仲舒《贤良策二》:“至於殷紂,逆天暴物,杀戮贤知,残贼百姓。”《隋书·高祖纪下》:“有陈窃据江表,逆天暴物。” |
逆天悖理 逆天背理 | nìtiānbèilǐ | 逆:违反;悖:违背。违背天道常理。元·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只是刘太后怀嫉妒心肠,做这等逆天悖理的勾当。” 元·无名氏《陈仓路》头折:“则他那逆天背理可钐杀,我则待要剿除乱掠扶家国。” |
逆天大罪 | nìtiāndàzuì | 逆:违背。形容极大的罪恶。就是逆天大罪,我们也可以原谅他。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一回:“二则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
逆天而行 | nìtiānérxíng | 逆:违背。违背天意做事。比喻违背客观形势或规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今孔明自负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败亡也。”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据仙姑说得其难其慎,断不可逆天而行。” |
逆天犯顺 | nìtiānfànshùn | 背逆天意正道。《周书·齐炀王宪传》:“直若逆天犯顺,此则自取灭亡。”宋·苏轼《乞约鬼章讨阿里骨札子》:“且夏贼逆天犯顺,本因轻料朝廷,以为必不能讨已。” |
逆天违理 | nìtiānwéilǐ | 指违背天道常理。亦作“逆理违天”。汉·荀悦《汉纪·孝武帝纪》:“诚逆天违理而不见时也。” |
逆天违众 | nìtiānwéizhòng | 谓违背天理人情。东汉·班固《汉书·伍被传》:“夫以吴众不能成功者,何也?诚逆天违众而不见时也。” |
逆天无道 | nìtiānwúdào | 逆:违反;道:道义。违反天理,毫无道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回:“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 |
逆天行事 | nìtiānxíngshì | 逆:违背。违背天意做事。比喻违背客观形势或规律。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二折:“逆天行事的无徒子,怎与皇家做柱石。”浩然《艳阳天》第七章:“眼下全是逆天行事,没一宗是正当的。” |
逆徒 | nìtú | 叛逆的人。《宋书·孝义传·卜天与》:"逆徒击之,臂断倒地,乃见杀。"《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二》又获僭伪法物旌旗甲马甚众,擒其党六千馀人,逆徒歼焉。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众止一二作乱,馀必胁从,贪目前之利,忘反掌之灾,我若敷陈利害,必使逆徒不能奋武作威,自令奔溃。" |
逆阉 | nìyān | 亦作“逆奄”。旧指弄权作恶的宦官。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清 方苞《书 泾阳王佥事家传 后》:“其所遇乃忧勤恭俭之君,亲见其困於逆阉。”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公下狱) 史 (史可法)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僕不得近。”清 江藩《学师承记·黄宗羲》:“思宗即位,携铁锥草疏入京讼寃,至则逆奄已死。” |
逆贼 | nìzéi | 叛贼。《汉书 王莽传》:“遭羌寇害西海郡,反虏流言东郡,逆贼惑众西土,忠臣孝子莫不奋怒。”“时则有嘉禾之祥,遭以虏逆贼且止。”《晋书 元帝纪》逆贼石勒,肆虐河朔,逋诛历载,游魂纵逸。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骂逆贼当死。 |
逆诈 | nìzhà | 谓事先即猜疑别人存心欺诈。《论语·宪问》:“不逆诈,不亿不信。” 唐 柳宗元《非国语上》:“今使王逆诈诸侯而蔑其卿,苟兴怨于鲁,未必周之福也。”《明史·李至刚传》:“帝曰:‘朕以至诚待内外,何用逆诈。’” |
逆折 | nìzhé | ①水流回旋貌。唐 李白《蜀道难》诗:“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②挫折;摧折。《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时冯拯继丁谓为首相,颇欲蹑谓故迹,(王)曾独晓以祸福,且逆折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九》有得地之名,无费财之患,兵革不用,籓篱永固,而又可以逆折北虏之辞,旁释西羌之怨。③预先折算。唐 白居易《不夺人利策》:“秦皇、汉武、隋炀之时,虽入太半之赋,徵逆折之租,建榷酤之法,出舟车之筭,亦国乏用而人贫弊矣。” |
逆战 | nìzhàn | 犹迎战。《后汉书·南匈奴传》:“南单于遣兵拒之,逆战不利。” 宋 刘炎《迩言》:“或问赤壁、淝水之役。曰:‘是役也,可为东南备御之法,长淮大江,利在逆战,害在退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各省起义·四川光复》:“嵩怵兵已过雅州,彭光烈率师逆战,边兵皆投诚受编,川局大安。” |
逆知 | nìzhī | 预知、逆料的意思。《后汉书·乌桓传》:“乌桓逆知,悉相率逃走,追斩百级而还。” 宋苏洵《权书上·用间》:“今夫问将之贤者,必曰:能逆知敌国之胜败。”宋 苏洵《管仲论》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鬼哭》想鬼物逆知其不今终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曾友于》:“然一门乖戾,逆知奇祸久矣。” |
逆指 | nìzhǐ | 犹言违逆旨意。杨恽《报孙会宗书》:“言鄙陋之愚心,则若逆指而文过。” |
逆状 | nìzhuàng | 叛逆的情状。《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梁成大言:“真德秀有大恶五,其奏济王事,乞追封以盖逆状,趣立嗣以召祸端,改节圣语,谤讪朝廷,无将之心,与魏了翁同罪。”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列朝·年号别称》至正德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初欲改元顺德,为李士实力谏乃止,称己卯年,则逆状昭然,未几而败。 |
逆子 | nìzǐ | ①俗指忤逆不孝的子女。《说岳全传 第五十六回》曹荣禀道:“臣实不知逆子归宋,只求狼主宽恩,待臣前去擒了这逆子来正罪便了。”明 凌濛初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我做了一世人家,生这样逆子,荡了家私。②学术界指叛逆家族之子(不带孝道论褒贬评价)。这里所谓逆子不是道德贬义词,而是研究界对中国现代家族小说里三位封建家族的叛逆者的学术称呼。 |
逆子贰臣 | nìzǐèrchén | 贰臣:由旧朝投降后在新朝又担任官职的人。忤逆不孝的儿子,不忠的大臣。瞿秋白《鲁迅的精神》:“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战士。” |
逆子贼臣 | nìzǐzéichén | 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敦煌变文 降魔变文》:“唯有逆臣贼子,欲谋王之国政,怀邪抱佞,不谨风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