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风景很不错的大陆,面积77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六面积大国,比中国少186万平方公里。2005年我们到那里的时候,人口刚破2000万。2009年到2126万,而2010年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一个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就达到2300万。澳大利亚的2100万人口集中居住在屈指可数的几个州府城市里,绝大部分聚集在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这里气候湿润,温度宜人,非常适宜居住。宋力和徐丽落脚的墨尔本在南纬37度,而徐州是北纬34度,在我想象之中,墨尔本的冬天最低温度也得零下十来度。宋力预先就告知我们,不需要带大棉袄,有件厚毛衣即可,我简直不敢相信。到那边实践体验一下就知道了,冬天的最低温度仅仅是摄氏4度,一点冬天的感觉都没有。我们居住的中国江苏冬天不时地遭遇西伯利亚寒流的袭击,而澳洲的南边是一片大海,被称作南大洋,不可能集聚起超低温的寒流。
整个澳洲没有很高的崇山峻岭,没有像我们中国从东到西形成的天然大河。我们坐车子跑了很多地方,除了墨尔本城里的亚拉河,几乎看不到河流,满眼都是高低不平的丘陵地。饮水靠人工打坝围成的水库。墨尔本东南西北有好几个这样的水库,以雨水为源。宋力把我们带到一处水库看过,在很多山坳中间,筑起一个大坝把水存住。墨尔本夏天雨水少,冬季反而下雨频繁。赤道在澳大利亚的北方,因此东南方向不会形成任何热带风暴,也就不会有飓风或台风了,雨水也就稀少了,夏天成片草地成枯黄景象。冬天不时地下点小雨,外加温度不到冰点,到处郁郁葱葱。
别看墨尔本雨水不多,无论是平地还是丘陵山地树木繁茂,品种很多,最多的是桉树,我到云南看到路边也有这个树种。澳洲桉树的种类很多,有黑桉、黄桉、白桉等,据说非常耐旱。我们居住地的马路上有很高的各种桉树,这是人工栽培的,个头很高。一次宋力把我们带到一处山上看到了桉树原始森林,无数棵参天大树拔地而起,树干三个人拉手围不过来,令人震撼。另外,您还可以看到成片的大松树,苍劲的枝干直插苍穹;连排的大橡树,舒展的枝叶遮光挡阳。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大树,块头大,个子高,凉荫一大片,令人赞叹。我的老家地少人密,没有地方种树,地里一棵树,影响收成一大片。一棵大树可以陪嫁一个闺女,是一笔不小的财产。澳洲那边树多得成了负担,宋力邻居砍一棵树花费了四百澳元,树干被锯成好多段,您要是能把它们拉走,树主人还要表示感谢。锯树者使用带来的机器将树枝树叶就地分身碎骨,拉走作为护根物(mulch)出售。
墨尔本南边是一个大海湾,名飞利浦湾,也叫内海,风浪不大。从东到西无论你住在城市的何处开车半个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海边。海滩平缓,沙子细腻。每当北半球冰天雪地,人们很少外出之际,澳大利亚的海边上却是人头攒动,西洋景让你目不暇接。澳洲人喜欢海水澡和太阳浴一块上演,满地躺着各种肤色的光脊脊男人和比基尼都穿不规矩的女人。有游艇的家庭则全家出动,到内海的中间去兜风。
宋力安排我们去墨尔本的西南方向大洋路去玩,经过吉隆城后不久就出了海湾,看到了外海,那是一番别样的景象。惊涛骇浪拍岸,发出了天崩地裂的吼声,喷溅着雪白的泡沫。从吉隆市一直到瓦南布尔,全长近300公里的海滨公路,大多是在悬崖峭壁中间,拐弯抹角,下边就是万丈深谷。坐在车上,一路让你提心吊胆。但沿岸的壮阔波澜和笔直绝壁是上帝的鬼斧神工,绚丽、壮美、奇幻,让你目不暇接。
悬崖峭壁下人工开凿的大洋路
一路上都可以看到耸立在海上的奇形怪状的岩柱,所谓的12门徒就是坐落于大洋岸边的12块巨大的断臂岩石,经过几百万年的风化和海水侵蚀形成的矗立在太平洋里独立礁石,其形态各异,犹如人的面孔。
12门徒
澳洲的地标是悉尼歌剧院和海港大桥,闻名遐迩。我们从墨尔本到悉尼经过首都堪培拉住了一晚继续北上,到了蓝山风景区。蓝山(Blue Mountains)位于悉尼以西104公里处。这里的桉树挥发的油滴在空中经折射呈现蓝光,所以得名蓝山。大约16000年前,这里的地质因为火山爆发而变化活跃,后来又经过长年岁月的风雨侵蚀,使我们能够在今天看到各种奇形怪状的岩石和山峰。
蓝山三姐妹峰
相片中的这三个俊俏的山峰名为三姐妹峰,有着美丽的传说:三个美丽的姑娘都是当地土著部落酋长的女儿。另一个部落的兄弟三个爱上了她们,但部落的戒律不允许他们结婚。三兄弟很不高兴,就想通过武力把三姐妹弄走,这就导致部落间的争斗。女方部落中的一个巫师自作主张把三姐妹变成了石头以保护她们不被抢走。待到争斗结束时,发现巫师本身被杀,无法将三姐妹还原了,只好以俊美的姿态留给后人回想了。
我们一心奔到悉尼歌剧院,前后左右,从远到近,从陆上到船上彻头彻尾地看了一遍。据说在招标中,丹麦建筑师Jorn Utzon的设计,既像风帆,又像贝壳,在32个国家233个作品中脱颖而出。悉尼歌剧院于1959年开始建造,共耗时16年、斥资1200万澳币完成建造。
悉尼歌剧院伸向海里
最受悉尼人和游客们欢迎的是邦迪海滩(Bondi Beach),蓝色的大海与洁白的浪花交相辉映,美丽绝伦,令人流连忘返,踩在成堆细腻的沙子上舒适无比,翻着白沫的海浪一茬茬滚滚而来,戏水者可以随波逐浪。
悉尼邦迪海滩
总的说来,澳大利亚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毕竟它有着与中国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另一番美丽的景色和风光。但是它不是我们能够久呆的地方,排斥力大大超过吸引力,我们压根就没有想过在那里长期生活。
澳大利亚是一个汽车社会,社区和商业的设计全以汽车计程为基础,居住地几乎没有商业,要购物就得开上汽车,像我们这么一把年纪的人是不想再拿驾照的了,这就会使生活变得十分的不方便。家家都有私家车,公共交通就不可能如中国的城市那么发达。
最令我们烦心的是蔬菜的价格。国内那些常见的,非常便宜的蔬菜,在澳洲超市里就令人乍舌了。10个澳元一公斤的有韭菜,莲藕,山药,嫩豌豆角,荷兰扁豆等;五个澳元一公斤的有平菇,苦瓜;两到三个澳元一公斤的有西红柿,土豆,茄子,上海青,花菜,瓜类等;一个澳元一公斤的就剩下萝卜,白菜,大芹菜和绿豆芽等了。如果你换算一下人民币,心里更是胆怯。很多荤菜价钱是不贵,包括牛肉,猪肉,羊肉,鸡肉,三个到四个澳元一公斤。鸡肉和猪肉不好吃,牛肉和羊肉的质量是不错的。特别有意思的是澳洲本地人不吃骨头,带骨头的肉价钱就不贵了,而这却却是我们华人的最爱。可惜我们年龄大了,大量食用的是蔬菜而不是肉类。在澳洲一年,那些十个澳元一公斤的蔬菜几乎没有敢碰过,韭菜饺子也成了奢侈品了。
另外,澳洲的劳务价格昂贵,无论是家政,木工,油漆工,泥水匠,花木工,电工,理发师等日工资都得要200澳元,年轻人只要不怕吃苦都可以通过这些劳动做些积累,而年龄大的要购买这些服务就要咬牙了。
在国内,我们马马虎虎算一个中产。如果把我们的工资兑换成澳元,就要大大缩水,数字变成了六分之一,外加每天吃的蔬菜如此昂贵,那就一定成了当地的穷人了。我们遇到了北京第二外语学院的一个女老师。因为两个女儿都在澳洲就业了,她也兴高采烈地,令很多同事羡慕地变成了澳洲公民。同我们见面时候,她直言后悔死了。国内高校老师职称上升,工资随涨,她2000余元的工资就到了澳洲,只能换到300余澳元,看牙还得回到北京去。
宋力所在的维多利亚州当时的平均月工资是4000澳元,对当地人来说,购买汽车、IT产品、飞机票、家用电器要比我们具有很大的优势,我们不能挣澳元,享受不了这个好处。在国内我们不仅有退休工资,还有点版税稿酬,加上房租和理财的收入,用不完还能支持孩子们,这是非常开心的事情。如果移居澳洲,自己的钱不够花,还得依赖孩子们的支持,那就要变得痛苦不堪了。
家中还有90多岁的老母,也十分想念兄弟姐妹和许多亲朋好友,想念新鲜的价廉物美的蔬菜,我们的心提前飞回到了家中。到了生活了多年的徐州心情特别放松,走出风华园,无论往南还是往北都能买到各色蔬菜。自己熟悉的城市,0.5元一次的公交车可以到达任何自己想到的地方。超市就在楼下,理发店比比皆是,满院子都是熟人,老朋友隔三岔五地到饭店小聚一下,可以静下心来做点学问。春秋两季,我们可以到很远的地方去旅游,我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觉得开心无比。
2011年10月14日于徐州
2012年3月30日校对于芝加哥
2018年12月30日再校于风华园
2023年8月8日上传于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