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华老师是1996年暑假从西安的一家工厂调到彭城大学的高级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科班出身,60年代初出生,到徐州时大概是35岁,而我当年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后来成了合作伙伴,可以说是忘年之交。他老婆司爱侠正好是英语老师,西安外国语学院(后更名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引进他们可谓雪中送炭,一个英语,一个计算机,正是彭大的急需人才。两口子合作做计算机英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已经出版了好几本这方面的书籍。

跟他们一家人熟悉后,我十分想跟他们合作。前面提到,单一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英语课本只能让自学者使用,难登高校大雅之堂。我就和张强华商量出版一本供计算机专业学生使用的专业英语教程。我们两个人合作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张老师根据计算机专业组织材料,编写由我来完成,翻译工作共同承担,张翻译专业性强的材料,我负责普及性的材料。通过跨学科合作,实现互补共赢,力争编写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

张老师提出一个教材目录,我把它变成了一个选题报告,直接寄发给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于国华社长。于社长是我在北京参加上海交通大学教材《核心英语》年会时认识的,他平易近人,深入群众,开会时跟我们英语老师同桌吃饭。估计他不会对我有什么印象,因此在选题报告中附上了我的大头近照,让他回忆一下。于社长让助理回信,并说将报告转交给了计算机编辑室,让我跟编辑室的主任联系。

1997年暑假里我又去北京参加高教社的一个英语教学研讨会,回徐前到计算机编辑室找到了主任包老师。全国那么多知名大学,彭城职业大学属于垫底的专科类院校,这样的学校的老师要编写计算机专业英语教程供全国高校计算机系选用可能吗?我的心里难免自生一种自卑感,硬着头皮进去和包主任商谈这个选题。还好,当时高教社计算机编辑室还没有出版过专业英语教本,包主任告诉我们这个选题可以做。我总是觉得不踏实,费了九牛而虎之力编辑完成了,出版社里发生变卦怎么办,我的手里没有任何凭证。没有见稿子,人家是不会跟你签订出版协议的。我想要包主任给我写一个承诺,又张不开嘴。想了一下,来了个点子,说回去后准备联系几所知名高校的老师共同编写,这等于是出版前的一种宣传,对未来销售十分有利,希望包老师以出版社的名义写一个证明,说“计算机专业英语教程”已经纳入高教社的出版计划,1998年完成组稿,1999年上半年出版,当年秋季投入使用,并写明整个编写工作由宋德富和张强华老师负责,这样便于我们组织编委。包老师听了后说,写这样证明是要社里办公室盖章的,因为编辑室里没有大印,这就需要汇报一下。最后商定,证明写好盖上社里公章后寄到彭城大学去。

回到学校和强华一合计觉得可以开始工作了。张老师开始在图书馆里刚从美国进来的一堆英语原版书里翻找合适的材料,觉得合适的就复印下来给我看后决定取舍。全部内容应该由强华老师定夺,隔行如隔山,我确实不知道应该包括那些东西。待我们把大部分课文基本确定后,高教社的出版计划证明书正好也到了。我们拿到了它就放宽心了,并以此为尚方宝剑组织编委了。

张强华参加过江苏省高校计算机老师的教研会,手头有好多学校的老师的通讯地址。当年email还没有普及,只好通过蜗牛邮件把我们的编写计划寄给我们选中的老师,让他们挑选所能够承担的编写或翻译任务,并把高教社的出版证明放在里边,以示其真实性。等回信后发现他们只能承担翻译和校对任务,全部编写工作都要落到我的头上了。最后我们这本第一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程”的编委来自河海大学、苏州城建环保学院、解放军空军后勤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南京邮电学院、江苏理工大学和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等七所院校。

工作程序由强华老师确定:先把选定的材料翻译好,然后编写,最后合拢。整篇文章的翻译我以前做的不多,外加是计算机专业的材料,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好在卡特彼勒英语培训中心的Peterson先生是一个知识十分丰富的美国老师,计算机很是内行,凡我和张老师不能解决的问题都集中起来,分几次询问他。 Peterson耐心地给我解释,使我茅塞顿开,豁然醒悟。天助我也,早也盼,晚也盼,盼来了外教真太好了,否则要完成这样的编写任务怎样面对这些难题呢,无法想象。顺便说一下,后来的几个外教都不如这个Peterson,带专业性的问题一问三不知。我一直觉得请到Peterson先生是我的大幸,直至后来,我只要遇到英语难题就求助于他,并一直保持着联系,因此Petersons夫妇是我主编的好几本专业英语教程的顾问。

编写工作全权由我负责,首先确定每个单元的模板:新单词、技术术语、课文注释和练习。练习包括课文理解、词汇解释和运用,技术术语运用和常用动词练习。我坚持全部采用专业例句,力避重蹈基础英语覆辙,这就增加了难度。想当年我作为中学老师经常自己动脑设计试题的功底现在发挥了作用。一篇课文,尤其是主课文,在编写过程中至少要要读六遍:确定新单词读一遍,确定技术术语读一遍,确定课文注释读一遍,确定练习哪些动词读一遍,翻译读一遍,校对译文还得读一遍。对于课文中的难句均加课文注释,自己对它们一定要彻底理解,来不得半点虚假;牵涉到的著名人物,重大事件或背景一定要刨根究底,查一个明白,绝不可绕道而行。编写教材是一个十分严谨的治学过程,需要的是潜心研究,全力以赴,排除干扰,抵制诱惑,甘于寂寞。越过一道坎再过一道辙,只能这样来寻觅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写到这里我不得不作些检讨,作为一个系主任,沉醉于教材的编写工作是务正业,很多主任没有这样选题忙碌。但是像我这般投入,难免对系里年轻老师的喜怒哀乐就关心不多了,因此回头评价一下自己,还是一个不合格的系主任,优势和劣势就是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教学任务和行政管理的琐事拖延我们编写工作,我们不得不把最后合拢门的工作安排到1998年的暑假里。假期一开始,我和强华老师就一起在我们系的计算机房里工作起来了。张老师是科班,他已经熟练的掌握了word软件,能够根据自己的愿望寻找到相关的命令,我正好跟着,把word排版全部学习和操作了一遍。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使用寻找替换命令能够把需要改正的相同的错误一次性改正过来,把需要更换的格式一次性完成更换,节省了很多时间,计算机的威力让我折服,但命令功能的充分发挥还的靠操作人去开动脑筋。我的感想是必须干大活,并且追求尽善尽美才能动用尽可能多的程序指令,还可以把某些指令配套使用,就像一个雕塑家那样把自己的作品不停地进行修饰直到满意为止。

作为行家,张老师十分注意我们劳动成果的安全保护。辛辛苦苦一年了,千万不能丢失。我也养成了好的习惯,操作电脑随时点击“保存”,让自己的劳动尽快进入硬盘;每天干完后一定要把所有内容进行备份。当时备份就是把干完的内容发送到软盘上,到最后十天了,每天备份两份,加大安全系数,以防不测。用强华老师的话说,不备份,这一夜的觉是睡不踏实的。彭大计算机系主任干了三个月的活一下子弄丢了,留下了笑柄,我们一定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到了八月下旬我们把教程的内容提要、前言、目录、课文、练习以及书后的四个附录全部完成了,拷贝到软盘寄给了高教社计算机编辑室的包主任。编辑室安排责任编辑审稿后寄来了出版合同,采用版税方式支付报酬,版税率6%。对于我来说也是首次签订版税出版合同。版税是版权使用费,计算方法是:图书单价×图书印数或销量×版税率。譬如我们这本《计算机专业英语教程》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了5000册,定价是16.7元,码洋 (图书出版发行部门用于指全部图书定价总额的词语)就是¥83500,将码洋乘以6%得¥5010就是我们能够获得的报酬。如果销售的好,一次一次的加印,作者的报酬也会随之增加。6%的版税率是很低的,因为我们没有资格要求高版税率,到了第二版和第三版就分别提升到了7%8%了。

19995月,“计算机专业英语教程”正式问世了,标志着我的写作生涯登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本教材成为了很多学校的专业英语教材,包括一些重点大学,是本人直接联系的一个知名的有着很高信誉的出版社,可以不断修订不断改版,直至我的能力完全丧失。20031月和20081月分别出了第二版和第三版,也就是说四到五年的样子就要改版一次。这本教程也是我评定教授职称的重磅材料之一。

计算机英语第一版.jpg

计算机英语第三版.jpg

高教社出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程第一版和第三版

后来张强华老师又搜集材料共同出版了“电子商务专业英语”,编写的模板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程”相同,200310月第一版,20095月第二版,但销售情况不如“计算机专业英语教程”。据我收到的反馈信件,“计算机专业英语教程”的第一和第二版前后共有132所高校使用。计算机英语课本竞争激烈,据说全国有几百种,还不包括一些重点大学直接使用外国教材,张强华和司爱侠两口子就做了三套,就像农贸市场卖菜的那样,一个老板占了几个摊位。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第三版遇到了挑战,尽管版税率提高了,但版税总额反而下降了,说明使用的学校减少了,做常青藤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201144日于徐州

                                          2012312日校对于芝加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