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日月如梭,一晃在郑集已经工作八年了。1988年秋季宋力开始读高二,宋量量开始读初二,我们到了43周岁的年纪。比我们年龄大一点的老师,他们的孩子高中毕业或即将毕业就调离了郑集,也有的正在酝酿调动。根据自己的愿望调动工作是一件很不容易做成的事情,要通过很多关卡,要有得力的人相助。正因为如此,有的人辛苦了好几年还是原处上班,没有任何动静。我们非常害怕做这件事情,一点把握也没有,担心费劲劳神,最后失败告终。从大学毕业直至到郑集中学我们一直是听任上级分配调遣,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和要求,现在要实现自己的愿望主动要求调动不知道该怎样做才能把事情做成。调动成功的人跟我们传经说:“调动要准备半条人命,所谓‘跑调动’,‘闹调动’非常精彩地说明了不跑不闹是不可能做成的”。我们强烈地觉得不能就这样在郑集干到退休,需要新的环境,给人生注入新的活力。另外孩子们相继要高中毕业,到外地上大学,将来至少要到市内上班,在郑集这个地方是很不方便的。现在这个年龄还算令人欢迎,一旦接近50岁就是半百的老人了。我们决定立即行动,走一步瞧一步,步步为营,必要时托人相助,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不吵不闹,耐心工作,实现正常调动。

就在这一年的春天我们向学校递交了书面请调报告,并走访了一把手李保田,当面说明了我们的要求和想法。李校长对我们的要求表示理解,并说早就有进一步用我的想法(提拔我),但觉得用起来不大方便(我是有点不听话,因为我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想让他们重用)。他说:“既然你们有想法,我们会尽力考虑的”。顶头上司的回应比我想象的要好一些,鼓起了我们的信心。

听说学校将在我们的请调报告上签字表示同意放人,我就给当时教育局的局长姚相远写了封长信,表示自己要求调离铜山的理由。姚是铜山本地人,与我们资历相同,吉林大学毕业后开始留在东北,后调回家乡后飞黄腾达起来。由于了解了他的这个经历,我向他提出,要他放我回南通去。目前我在徐州就如他在东北一样,要求回家的情绪和心情他应该是理解的。1988年暑假我们开始跑起来。首先到县教育局人事股打听收到我们的请调报告没有,当面陈述我们要求调动的理由。又找到分管人事的副局长,目的是让他留下印象。由于是夏天,中午我们就在人事股办公室的长条木椅上休息,到了下午上班时间,正副局长全部到场,看样子要开局委会,我们就乘这个机会开讲了。姚相远说:“老宋,收到了你的信,待我们研究吧。”我们回到郑集等候着。过了一段时间传来了消息,1988年先给张美兰放行。

张美兰放行的材料到了市教育局的人事科,人事科的科长是戴允章,还是我们南大的校友和系友,毕业于西班牙语专业,见了面熟。这位戴科长一上来的态度就让我们不大舒服,说市里不需要外语老师了,很多学校改成职业高中,英语课程大大减少了。我们询问能否把我们从教育局放出,我们可以联系中专之类的学校,他一点面子也不给,说从整体讲我们的英语老师还是不够的,尤其是县区,如果市里没有法子给你安排,还得把材料返回铜山。我们立即意识到,调动的成败就在此处了。我们决定回家再想办法。

我们必须请贵人相助了,否则肯定是走不下去了。1981年江苏省人事局曾经在全省范围内招收外语人才,当时还没有市管县,我到地区人事局报名,还遇到了困难,说中学老师是控制对象,要求县教育局出具证明。我和负责报名的磨嘴皮子,请求让我先参加考试,如果能够被录用,我再去求县教育局的领导。地区人事局的这位办事人还算通人性,同意我先参加考试。考试由徐州市人事局和徐州地区人事局一块组织,因为已经开始有舆论,要实现市管县,撤销地区的行政编制。这样我有机会认识了当时市人事局的科技干部科的吴晶科长。经过交流,还是地道的老乡,他老家是南通地区海门县同乐镇的,海门中学高中毕业,大学就读镇江农机学院(2001年更名为江苏大学),这就使我们之间很快缩短了距离。考试结束他负责到南京抄成绩,了解了全省德语考试成绩,说我的成绩是全省第二。检查身体时,他说省人事局把我安排你到仪征化纤厂,因为那边进口使用德国设备,徐州市准备把我留下来进外事办公室,口试免了,我当然愿意留在徐州了。吴晶还请我到他家里吃了饭,认识了他全家。吴的妻子名胡玲玲,他们是大学同学。吴晶既能说海门话也能说南通县的话,因为他妈妈是南通县的二窑的。吴妈妈正好也在,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家乡话了。吴晶为我能够进入外办请示了市委组织部长,但最后一关是市委书记陶有亮,没有能够通过,说外办人事冻结。外办是一个热门单位,有权势者都在削尖脑袋往里边钻呢,采用冻结办法,要大家都死心,把我这个通过考试的人也就拒之门外了。后来吴把我安排到所谓国家物资总局徐州稀有金属研究所,并发了录用通知,可惜县教育局将通知卡住了。我开始调查稀有金属研究所,原来是徐州六中的校办工厂,后来独立了,并与国家物资总局靠上了,挂出了那么大的牌子。到那里就是给科研人员翻译文字材料,这就自然让我想起了文革期间在南大到社会上调查时一个研究所的德语翻译给我们吐的苦水。看到郑集中学那么高的升学率,想把孩子也能培养成大学生的想法占了上方,就这样我们索性没有启动找教育局长求情放人的行动。

认识吴晶后断断续续的有些交往,有的时候是邂逅相遇。譬如1986年有一次,就在市政府门口碰上了,他告诉我他去了中央党校学习,回来后安排为市委组织部的第一副部长。不久媒体报道说他主持了市委组织部的工作,当上正部长。后来为大女儿上高中的事情吴两口子特别到郑集中学来了一下,在我们家里作了一次客。现在张美兰的调动遇到了困难,请吴晶相助吧,相信他会尽力的。一天清晨刚上班,我们就来到了他的办公室,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听完我们的叙述后,他把当时人事局的科技干部科的万科长用电话喊到他的办公室,把我们介绍给万,要万帮助张美兰找一个单位,万科长当时就答应了下来。这样我们就集中做工作,要市教育局把铜山县教育局同意张美兰调出的材料转到市人事局。面对那位戴科长我们已经觉得没话可说了,只好再麻烦吴晶,要他给教育局的书记打招呼。吴晶的相助是非常得力的,他打电话给了当时教育局的王博书记,并同时告诉我们,说电话打过了,要我们去找王书记面谈。在当时教育局中教科长夫妇两人的引荐下(中教科长名杨茂祖,原来是郑集中学的副校长,夫人归德娟原来也是郑中的员工,我们的关系不错),张美兰和王博书记见了面,当面提出了要求。王书记出面了,那位戴科长也就只好把张美兰的材料放到了市人事局。

走到这一步让我们稍稍松了口气,但实际上离调动成功还相差很远很远。万科长帮忙给张美兰找了个单位是徐州南郊的医药中专,可是没有多久,万告知我们说医药中专的马书记不同意,要我们托人做马的工作。

我们到哪里找人去做那位书记大人的工作呢?经打听,马是从医药公司调到医药中专的,我们想起了从马坡中学毕业的学生王建,他1975年高中毕业,当年没有能够直接考大学。王建学习成绩好,还能拉得一手二胡,很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喜欢。当时的杨传武主任把他留校工作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了南京化工学院,毕业后回徐州工作。当时化工和医药都归一个口子管理,是医药化工局,他担任过制药三厂的厂长,后又到局里工作。到我们跑调动的1988年,也仅仅只有五六年的工作经历。我跟他打听医药中专的马书记,王建说不但相互认识,因为是一个系统的,而且还在一个楼住着。我们把情况给他叙述后,他答应做做工作试试看。一天下班后我们两人到徐州已经很晚了,想到王建家里去,看能否找到马书记当面提提要求。当时没有电话预先联系,更没有手机使用,凭着张美兰到过王建家的一次印象去摸门,可难为死了。王建的媳妇赵月英在马坡中学和王建同班,也是我们的学生。张美兰有一次坐在车子里到的他家,只知道大体位置,到底从那条巷子进去,进去后在路的左手还是右手一点也记不得了。我们只好边走边询问,捣腾了一个多小时,才发现左右手弄颠倒了,只好回头再打听。好不容易找到了王建家,弄得筋疲力尽。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年代做点事情真不容易呀!

我们说明来意后,王建当然是全力以赴尽力帮忙。赵月英给我们忙晚饭,王建就上楼去找那位马书记大人。我们吃完饭后和月英说话,等了很长很长的时间,王建还是不下来,我就有一种预感,工作肯定不好做。等王建下来了证实了我的预感。王建从这位马书记的言谈中判断他对市委满肚子的不快。马原来是医药公司的一把手,公司班子闹内讧,市委把全班人马打散调迁,让其到了医药中专这个事业单位。王建说这个家伙觉得自己在企业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看不起事业单位,对市委组织部满腹牢骚。他得知我们是托组织部长来的(我们估计可能是万科长跟他提起此事)就下决心作梗,王建使尽浑身解数也只能铩羽而归。

我们把情况告诉了万科长,万说那就想法再找另一家吧。我们只好在学校里耐心等待。偶尔通过学校的电话询问一下或者直接到市人事局找到万科长打听为张美兰再找一个单位有无着落。时间已经到了1989年的春季,万科长给我们联系的单位是徐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这是一所成人高校,校址在城西老远的丁楼果园,从西关段庄乘8路公交车到去安徽萧县的岔路口下车,还得要步行十几分钟的路才能到达。我们一块到了该校与分管人事处长见面,后来又设法找到该校书记尤振民家,然后学校就安排张美兰试讲。为了保证试讲通过,我们俩人商量了一个教案,在家里作预演,再修改,可谓如切如磋,如琢如。试讲那天学院里的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教务主任,外语老师等全部到场,评价很好,这就为成功调动奠定了基础。以后发展还算顺利,较快地办理张美兰的调动手续。1989年9月张美兰开始在徐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上班,利用上班的空歇把她和两个孩子的户口迁到她学校,因为1990年,大孩子宋力要第二次参加高考,二孩子宋量量初中毕业要参加中考,户口进城后就能够作为徐州市的考生。宋力就可以报考徐州市的代培生,大学毕业后回徐州市工作;宋量量就可以直接报考徐州市的高中,免得以后再经历转学的麻烦。因此等他们三人的户口落实了,我们才觉得大功告成。

从1989年9月开始,我的调动开始启动。前面道道已经走过,到我走的时候就轻车熟路了,无论是县教育局,县人事局还是市教育局可以说是一路绿灯,没有遇到任何障碍。市人事局的万科长继续帮忙给我推荐单位。首先和城建局联系上了,说徐州市要利用奥地利的技术建造一个污水处理厂,需要德语翻译。后来万科长建议我到彭城职业大学去,那边需要英语老师。他说到污水处理厂做翻译时间是有限的,一旦工程完成就没有事情了,在机关里让人拉夫抓中心工作,吊在空中,估计我不会喜欢。我相信了万科长的话,再说我的志向还是要做做学问,对政府机关没有兴趣。张美兰在经管学院上班,没有坐班制,太让我羡慕了,到彭大后也一定这样,下了课就可以回家自己安排时间,完全可以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此我就下决心到职业大学去。试讲通过后,我有意识地没有迅速把调动的手续办齐,而是等着宋量量的中考成绩。如果宋量量不能被徐州一中录取,我就准备到徐州三中工作,当时三中的校长答应我可以先到三中上课,然后设法办理调动手续,这样就可以把宋量量带到三中上高中。中考后不久我们就获知宋量量的中考成绩还是非常理想的,一中录取没有问题,我就加快办理进入彭大的一切手续。1990年暑假我的调动手续办妥;宋力被东南大学自动化系录取为公寓生,四年后回徐州市工作;宋量量接到了徐州市一中的高中录取通知书。一切发展顺利,我们的家庭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进城了.jpg

89年进城.jpg

45周岁进城了

 

         2010年1月26日于徐州

         2012年2月20日于芝加哥校对

         2023年8月5日于徐州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