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篇文章发表了仍然很不过瘾,每当溜达书店时,老是产生一种念头,猴(何)年马月能够在店里看到我撰写的书籍呢?从写文章到写书觉得台阶很高,爬不上去。我想出了个使台阶降低的办法,先做翻译,把本土语言作家的书翻译一下不行吗?因为自我感觉那些英语原版惯用法和语法类的书籍读起来已经比较容易了,也应该可以翻译了,因此我就试着翻译一本惯用法的原版书籍。读懂原文到翻译是有很大的间隔的,二者并非是手到擒来的关系。翻译了几天,觉得很多已经读明白的东西要用汉语表达出来还真不容易,外加出版社到哪里去找呀?人家愿意出吗?回想在马坡的时候妄想编写汉英词典的傻事,我不敢继续了。

1988年的春节,上了大学的学生们回母校看望老师。我和曾庆杰谈起了我的翻译和想出版书籍的事情。曾庆杰1984年郑中毕业,是我的外语小班的成员,除了大班上课,还曾经多次接受过我的辅导。当年考上了苏州大学外语系,1988年暑假就要毕业了,他说自己在实习期间认识了上海某家出版社的编辑,他十分热情,愿意为我联系一下。联系出版是要公关费的,于是我就给了他50元(当时我的月工资差不多是60余元),让他给我活动活动。曾庆杰后来一点消息也没有给我,我也觉得没有一点社会阅历的毛头孩子要做成这样的事情是太不靠谱了,于是乎我也没有采用任何方式询问他,尽管后来我们又见面多次。

痛苦是什么?有一位哲人说,痛苦就是想做自己没有能力做的事情。禅学把人的一切痛苦归结于对名利的追逐,名利诱惑太大,对之追求没完没了。“心想事成”仅是愿望,费尽心机却一事无成一定会掉进痛苦的深渊,淡泊名利,方可清静。本人在接触禅学时总觉得其把名利看得太度可怕,把之比作毒蛇猛兽。本人认为正当地追逐名利为之“动”,放弃之则为“静”,人的一生必须不停地权衡“动”和“静”,没有必要忌讳名利,但是该放弃的就应该放弃,这叫“收放自如”。有放有收,方能协调平衡,既不能不择手段疯狂追求,也不能贪图安逸无所事事。不择手段的追逐不一定就能实现,很可能遭人唾弃,甚至犯罪,迎来无穷无尽的痛苦,难怪佛教常常高呼“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对于我来说,过去所做的一切并非受名利左右,而只是想做点事情。在马坡刚上班不久,我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读到了一篇介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萨罗的有关“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文章,马氏理论影响了我一辈子,使我看透了社会各类层次人群的心态与欲望。直到1999年我开始编写《财经专业英语教程》时候才发现了该理论的英语原文。层次需求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安全、交际需求后,就有地位和自我实现的欲望。地位主要是自尊(得到别人的尊重);自我实现即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因此人的一生追求的目标不能只用“名利”二字予以概括,名利无需刻意追求,有多少就多少。名利和人生真实的价值是不能划等号的。

在失意的时候寻求心理平衡除了运用禅学和马氏理论外,孔夫子的警言名句也是一剂良方妙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我离50还有数年,但也应该知道“天命”为何意,天王老子也不能样样“心随意愿”。旧谚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主观和客观条件不够就得等待,我又一次决定放弃,掐死写书的念头,并逐渐淡忘其痛苦。自己这辈子能否成为一本图书的作者呢?如今只能深埋心底等待机会了。

 

        2010126日于徐州

        2012218日校对于芝加哥

        2023年8月5日上传于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