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高校首先恢复职称制度,我们在中学里也听说大学里又要有助教、讲师和教授的级别了,并同时得知,中学里的职称有新的头衔,不是六级、五级或四级教师,而是初级、中级和高级教师,而高级教师就相当于大学副教授。这样的制度无疑对中学老师是一种社会地位的承认,我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已经作好了些准备。

1988年的春季有关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文件真的下发了。由于我是郑集中学老资格的英语老师了(43岁),又是中层干部,自然就进了校一级的评审组。我本人根据文件规定的高级教师任职资格的要求开始整理材料,除了教学方面的内容,我的科研材料已经相当丰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各类论文已经达到三十多篇,其中特别是全国重点师范和外语大学的校刊上的文章觉得更有分量,可以说是胜券在握。几乎所有申报老师的材料在校内都顺利通过,上报到县里。县教育局教研室的外语评审小组由五个老资格的英语老师组成,我是成员之一。大家坐到一起互相抬轿子,外加局领导有话相告,说老师们好不容易等到这一天,大家高抬贵手,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能过則过。看看材料后,大家忙于投票写评语和签字,很快就完成任务了。接着就回到学校等消息。

过了不久,有话传来,说市一级的评委们的任务是把材料最过硬的老师挑选出来报省高评委批准高级教师,而把一般老师的上报材料压下来,主要是担心省里要求的标准高,通不过。说以后中学高级教师的审批也可能下放到市里。听说全市英语老师上报了四份材料,市教研室的教研员许国范,铜山教研员孙瑞盛,邳州运河中学的张崇言以及郑集中学的宋德富。首批上报省评委的郑集中学就我一个,就连公认的高水平的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都没有摊上。据说他到市教育局托人到市评委中打了招呼也没有用,评委们是在徐高校已经拥有副教授资格的五个老师,牛得很,认为老师摊到这点好事,做头的也来抢了,不行!我们四个英语老师全部得到了省评委的首肯,从无职称直接批准为徐州市的首批高级教师公布于众。并于该年六月获得了资格证书。

高级教师资格证书.jpg

中学高级教师资格证书

       回想在马坡开始阅读夸克的迷惶到如今没有遭遇任何折腾就荣获了高级教师的称号,我觉得里边蕴含了一点哲理,那就是付出了就有可能得到回报,没有付出就一定没有回报,这就是古人说的天道酬勤。某些劳作付出后马上就能得到回报比比皆是,但是这种获得消失的自然也快,即所谓“易得易消”。只有那些经过长时间的苦练,耐心地等到功到自然成的回报才可能是持久的。正如英语中的一句谚语所说:Don't worry, the best things come when you least expect them to.(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苦练的过程是十分寂寞和痛苦的,要非常耐心,要时时经受可能失败和一事无成的心理折磨。期间,我牢记这样的一句箴言:挫折于懦弱者会磨损意志,于坚强者会愈挫愈奋。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的“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不要担心选拔人才的人眼睛不亮,只怕你们的学业不能精湛)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2010123日于徐州

2012216日校对于芝加哥

2023年8月5日上传于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