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坡工作的八年时间里我的最大的梦想是要能够出版一本书。每当逛新华书店的时候,心里头总在估摸着何时我写的书也能放在这里呢? 但我理智地觉得要圆这个梦不知还要等上多少年。我经常告诫自己,这一想法决不能外漏,因为这简直是白日做梦,贻笑大方的天方夜谭,但我努力着。
当时我们的很多思路都是要顺着毛泽东的讲话,到毛的讲话中寻找答案。我读到了毛和她的翻译唐闻生的一个对话,提到国内缺少一本大部头的“汉英词典”,我就梦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根据毛老人家的指示,收集材料,搞一本汉英词典。当时觉得自己也需要这样的工具,编辑过程中自己就可以使用起来。
在动手做这件事情之前,我读了人才学的研究者雷祯孝系列研究论文。雷是1944年出生,比我大一岁,1963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比我早一年的大学生。在那个开始呼唤人才的年代,他专门从事这一专题的研究,没有成为化学人才,却歪打正着地成了人才学的专家。他博览古今中外的书籍资料,古汉语功夫相当扎实,写了很多我觉得非常有价值的文章,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这些论文的主题是通过大量的古今中外成就大才的人的成长过程,总结他们成功的规律,归纳他们所具有的特殊的个性和素质。在我写作“生涯”的年代,那些成功学的演讲者的主题非常单一,那就是赚钱,使用杠杆原理让自己的口袋迅速鼓起来,吸引了许多渴望暴富的信男信女,实际上是那些演讲者首先富起来。雷祯孝的论文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成功人士,他使用古人名句“直木成栋,弯木成犁”、“天生我材必有用”等鼓励各路人士努力成才。我特别喜欢阅读那些出身贫贱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人经过自己的奋斗而逐步成功的故事,对那些通过做卡片点滴积累最后成就大事的学者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第十四篇说了,我的读书笔记里记录了大量这方面的内容。
人在乡村旮旯里,想要卡片都买不到。学校白纸还是充分的,我就把它裁成16开,开始一个汉字一个汉字地收集相对应的英语表达方法。每张纸一个汉字,如果这个汉字的短语多了,就使用两张甚至三张白纸继续往下抄录。我买了很多夹子,按照汉语拼音的顺序把它们分组夹起来,俨然一副编书的样子。我把手头的,学校里的所有英语书一本一本地读过去,收集汉语单字和短语相对的英语说法。没有书读了,我就开始把《简明英汉词典》一页一页读起来,把英汉变成汉英收集到我的《汉英词典》的草稿中去。冬天办公室里有煤炉取暖,我每天晚上最后负责封炉子,清晨把炉子投开,免去了其他值日老师的劳动,因为我总是最晚睡觉和最早起床,烤火的煤炉保证了办公室工作的气温,我何乐而不为之呢。春秋夏更是我的“编辑”季节,用着迷或走火入魔来形容很是恰如其分。大约两三年的工夫我的办公桌上垒起了高高的一摞材料,让部分师生啧啧称赞,我那虚荣心也得到了部分满足,但仔细瞅瞅,我的这些收集的汉英材料实际上是乱七八糟的。尽管每个汉字似乎是一张卡片,但每个汉字下的短语就不可能再按照汉语拼音的顺序排列了,外加我抄录速度快,写字不认真,又是汉英混杂,离出版稿件的标准相差十万八千里。知己莫若己,但我又舍不得就如此罢休,但收集的劲头开始消退,心头开始遭遇痛苦的袭击,何去何从,难以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徘徊以后,我断定自己收集的这些东西仅是废纸一堆,就把它们拿到街上换成豆腐回家下肚了。南宋词人辛弃疾年青时壮志凌云,老了后住在乡下,他写给南宋的报告,论政治、谈战略,好几篇大文章,都没有用了,只好拿到隔壁邻居的老农家里,去换种瓜种菜的书。他的诗句“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我是“却将万字废稿纸,换得豆腐可下肚”。辛弃疾是叹息时光不能倒流,无可奈何花落去;我还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风物长宜放眼量,来日方长不泄气。
但这一痴心妄想毕竟给了我深刻的教训,对大部书万万不能轻举妄动。我只好用张运中老师的话来鼓励自己,“即使失败也会有些受益”。我读了那么多的书,记录了那么多的东西,无情中记住了很多单词和短语,如此而已。
2008年11月19日星期三于墨尔本
2012年2月11日校对于芝加哥
2023年8月4日上传于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