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面已经说到,从19729月走上教学岗位到1978年年初恢复高考,五年半的时间里我对政治失去了兴趣,但一直在关心着时局的变化,相信总有一天要恢复秩序,走上正规。林彪垮台后,开始批了一段时间的极左,学校里教学秩序有了某些程度的恢复,但不久又不提批极左了,而是批林批孔批周公,学习小靳庄,特别是毛夫人借题发挥,用马振扶事件批判复辟回潮,学校里的考试都不能正常进行了。1975年邓小平上台搞整顿,但不久被反击右倾反案风打了下去。197699日毛泽东闭眼不久,10月6日四人帮(毛夫人跟上海帮的王洪文,张春桥和姚文元)被逮。1977年邓小平的重新启用并亲自抓教育,我就觉得高校招生一定会发生些变化了。当时初中高中都是两年制,我担任了75级高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就是前面提到的政治语文课合并后我就负责这个班的语文课的教学。到19777月份毕业前,我就在班里给同学们对形势进行分析估计,认为高校招生制度可能不久会发生变化。前几年大学招收所谓的工农兵学员,要有两年的实际经验,不是通过考试,而是由组织推荐直接送入高校。正因为这样应届高中毕业生一点学习劲头也没有,非常松散疲沓地离校,回去到地里干活去。我要求同学们离校后要抽时间复习功课,很可能不需要两年就能通过考试进入高校。我还把几个学习成绩相对好一点的同学叫到家里,和张美兰一块对他(她)们进行叮咛嘱咐,给他们分析形势,要他(她)们不要泄气,晓之以“机会总是偏向有准备的人”的道理。

没有想到形势发展的如此迅速,1997年年底就发出了恢复高考的通知,1978年年初就要参加考试。我得到这个消息后马上骑上自行车到有希望通过考试的学生家中去要他们马上全力以赴根据考试科目进行复习迎考。时间紧迫,不能有一刻的耽误。我记得我自己这个班我跑了十四五家。另外我还通知了我担任过课程的7675届毕业的几个好成绩学生,他们已经分别在家劳动一年和两年多时间了,完全离开了课本,因为他们都是普通农家子弟,觉得推荐上大学绝对不会轮到他们的。经过我的动员,他们都比别的同学提早行动了起来。

1978年初的首次高考不考英语,我就帮助大家复习语文、政治、历史和地理。由于教学秩序混乱,考试不正常,这些7576 77届的高中毕业生在学校里没有学到多少知识,他们对考试没有信心,尤其是允许文革前的毕业生也参加考试,他们更是害怕,大部分决定报考中专,中师。恢复高考首次考试,我判断试卷不能太难,因此就把原来中学生学习的历史地理课本找到,迅速搞了个复习提纲,利用业余时间把他们召回学校进行复习。另外我还搞了个政治提纲,当时仍然是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以及国际国内时事,供同学复习参考。学校没有任何布置,我是自觉行动,雷厉风行。

首次高考结果公布后我担任班主任和语文课的1977届的应届毕业班高二(2)班录取了10好几(精确数字回忆不起来了),另一个班高二(1)班只有三个学生榜上有名。这些普通农家子弟凭着自己的学习成绩,而不是人际关系进入高一级学堂,使人民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学校里教学迅速被重视起来,我们当老师的开始觉得了自身的价值和分量。录取的学生对我们充满了深情厚意,有的在报到前,也有的在暑假里专门到学校来看望我们。用他们当时流行的话语说,上了中专拿到了硬本本就十分满足了。所谓硬本本指的是能够吃上国家供应粮食了。那个计划年代,我们这些公办教师和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家庭都有一个粮食供应本子,每月按照计划去粮食管理所购买粮食,被学生们称作硬本本。

19781979年学校里开始重视复习迎考的工作,但很多往届生对开办不久的马坡中学没有了兴趣,而是到20华里以外的铜山县的县中郑集中学去插班复习。县文教局对全县的高中进行压缩整顿,像马坡这样的学校1978年就停止招收高一,要求集中精力办好初中。1977年招收的初中恢复了文革前的三年制,不少已经上了高中的学生觉得高考无望,要求回到初中部读初三,打好基础后再考高中。首届三年制的初中1980年毕业,被告知要考英语。由于全县的英语教学水平十分不平衡,考虑到让各校逐步把英语学科重视起来,决定英语按照50%计入总分。马坡中学新任领导认为有我们两口子任教,应当发挥英语方面的优势,因此让我们各任两个初三班的英语课,课时也作了相应的增加。教书快八年了,我们的英语教学水平要首次接受统考的检验,自然不敢怠慢。杨传武主任调离,新来个崔炳臣主任,个性与杨有了差别,他热情高,急于把教学抓上去,因此特别看重三年制首届初中毕业生的中考。尽管英语只能以50%的成绩记入总分,他仍然十分重视,跟我们谈话,并暗示说杨胆小怕事,对成绩突出的老师仅仅是心中有数是不够的,他不敢大胆表彰,不敢让其入党。他说表扬先进就要得罪那些无能和懒惰者,他不怕得罪他们,要让正气占有上风。我们向崔表示,我们不会计较某些小人的言行。不管别人怎样看待我们,不管是得到的是褒还是贬,我们要对学生负责,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事业,一定会对教学工作兢兢业业的。

1979年秋季开学到1980年首届三年制初中毕业的一年里我们从多方入手,不搞英语兴趣小组,而是注重大面积英语教学成果,尤其抓好中等水平的学生,鼓励和提高他们,只要中间这一群人成绩上来了,对整个学校的中考升学率才能发生较大的影响,仅仅培养几个英语尖子是不够的。崔炳臣主任对剩下不多的高中班级已经不是十分倾心,他尽力把初三年级的各科老师配备妥当,争取中考考出水平。由于各科老师的全力配合,1980年中考成绩公布后使我们十分兴奋,铜山县西北片的何桥、黄集、柳新、刘集初中都不如我们,录取郑集高中的人数最多,英语成绩也明显占了上方,把崔炳臣主任乐开了花。同时他又感到很不高兴,因为就在那一年,县教育局来了通知,为了集中力量办好重点中学,把我们两口子,还有一个语文老师(1957年被打成右派,刚刚落实政策)调往郑集中学。能够到县中去教英语我们当然高兴,但崔炳臣主任发自内心想挽留我们,他去找公社领导,要他们到教育局做工作留住我们。公社头头非常识相,认为教育局的此番大动作一定经过县委同意的,主张不要徒劳,要崔送个人情,放我们走吧。

崔炳臣觉得我们为马坡中学挣了面子,出了大力一定要尽他的力量表示肯定和感谢。当时不兴物质奖励,他决定力排众议,鼓励支部其他党员胆子也要大一些发展我入党。马坡中学从1970年创建,到1980年十年间没有发展一个共产党,这次崔下决心发展两个人,另一个是后勤的会计,他是一个老黄牛,为了给学校省钱,把教材从徐州用平车拉到学校,70华里的路程,能不让人感动吗?就在那年九月份,我已经在郑集中学上课了,崔把我召回到马坡中学参加党支部发展我的会议,就这样我也成了共产党员了。但这一身份是不会重新燃起我对政治的兴趣的,因为我的心已经全部交给英语了。

 

     20081118 于墨尔本

     2023年8月4日上传于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