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南,经济学家,马克思《资本论》一书的中文翻译,原厦门大学校长。他对青年教师有一个讲话,要求决心做学问的年青人沉下心来读一本自己专业的经典著作。我觉得王校长是过来人,他的这个主张非常有道理。年青人要想将来学问方面有所成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学习,要敢于接触本学科的经典,这样才能站高看远。清朝有個文人梁章鉅提倡一种“精通一部书”的读书法。他说,“不拘大书小书,能将这部烂熟,字字解得道理透明,此一部便是根,可以触悟他书。”什么是英语研究的经典呢?哪一本适宜我来阅读呢?没有高人指点。我想应该购买最新出版的原著,块头越大越好,一定是经典。当时马坡中学的会计跟我说,学校刚建,没有什么图书,但有这方面的经费,要我自己购买自己喜欢的英语书籍,校长签字后就可以报销,然后借给我阅读。一次我回南通经过南京,特别到外语书店,目标就是寻找到一本让我能够读上几年的经典著作。我不想搞文学,想读一本有助于基础英语教学的大块头的原版书。最后我瞅到一本黄色的,共有1120页的伦敦大学教授Randolph Quirk 的A Grammar of the Contemporary English(当代英语语法),掂一掂觉得分量还不轻,够我读上几年的。
我开始用最佳时间来啃读这本大书。每天清晨,当校园还是一片寂静时候,我就起床了,觉得这个时间是我的脑子最为清醒之时,是可以从事复杂劳动的时间。夏天,天亮得早,我就把自己的小桌凳搬到外边;冬天一片漆黑,我就到办公室里在灯下阅读。此事既已开始,我就暗下决心,绝不半途而废。这个话说起来容易,要坚持下去确实遇到了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难。
首先是没有工具书查阅书中的新词。我手头只有一本《简明英汉词典》,不可能满足我阅读这本具有一定专业深度的经典之作。不过经过一段时间对不熟悉词汇的记录比较,明白了其中的一些意思,并且对夸氏使用拉丁词的前缀、后缀和词干所造的新词也初步摸到了点规律。我鼓励自己,即使有很多工具书,这些用来表达新的语法概念的新造出的拉丁词也无法查到。
第二个困难就是长句读不懂。由于阅历有限,从来没有见过那么长的句子,有时候一段文字10行甚至20行就是一个句子。我首先把长句中的冷僻单词的意思基本弄个清楚,然后就把句子抄下来贴在办公桌旁的墙上,有空就瞅两眼,并进行思索,设法弄清楚句子的主次结构,认真进行解剖。我发现经过数次思路的反复,我脑子就能够突然一亮,弄清全句的来龙去脉。到了这个时候我就特别兴奋,觉得自己读懂了一般人不能读懂的内容,大大增添了继续前进的信心。
A Grammar of the Contemporary English(当代英语语法)一页的加注
第三个困难是觉的速度太慢,躁死人了。我每天早晨花费一个到一个半小时阅读,有时候三四个早晨只能读上一页书,还有遗留问题待解决。我算了一笔帐,如果这样下去,正文和三个附录共1080页,如果平均每两天能读一页的话,我得读上2160天,差不多需要六年时间,真够恐怖的。英国语言大师培根在著名的“谈读书”那篇散文中提到他在二手书店见到“很多大部头的书籍的头二、三十页的空白处满是用铅笔所作的注释,许多单词和词组下面都画了线,看起来这些书的读者们开始的时候,满怀希望,决心很大。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就需要翻阅词典和参考书---也许读一页就得翻十到二十次---这就使得读者疲惫不堪从而放弃。”我十分担心自己会道这些读者的覆辙。
第四个困难就是不时地会怀疑如此辛苦的劳动能有回报吗?我经常询问自己,书读多了一定会成功吗?成功和读书是不能划等号的,尽管它们之间是一定有联系的。我只能相信这一条:读书多的人成功的概率要高一些。宋·汪洙《神童诗》中有这么两句:“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读书定能酬人的想法逐步占了上方。当时读夸氏的巨著与教学根本结合不起来,初高中课本的英语只有三四百个单词,涉及的语法也是最为基本的内容。我告诫自己不要急于求成,关键是有没有真正读懂,读透,读懂读透了就一定会有自己的看法。我把宋代大儒朱熹老先生有关读书的箴言抄写在夸氏巨著的扉页上,“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我决心实践滴水穿石的读书精神,克服三心二意,患得患失的毛病,坚持下去,争取成为能够坚持把经典著作读完的人。
在我的笔记本内抄录了很多积少成多持之以恒的名言名句,诸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积微成大,陟遐自迩;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我决心要实践这些箴言名句,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不屈不饶把这本大部头的经典啃完,啃透。希望自己这个从ABC自学开始的人在若干年后能够在铜山和徐州的中学英语界有点名堂,让这株不令人起眼的小苗苗长成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的一棵大树。
我对“滴水穿石”这个成语情有独钟。一滴水的力量是不足挂齿的,无数滴水,不慌不忙,持续不断地滴到一个目标,其力量就会让人肃然起敬。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润圆滑的小洞。这个小洞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具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就能做成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
读专业大部头不是读长篇小说,后者为了追求情节可以一目十行。读专业大部头有时候是数日一行,必须十分耐心。骄躁者是无法做成这类事情的。整个学生时代尽管不算短,但仅就考试成绩相互比较和竞争。整个人生的奋斗犹如马拉松比赛,那是体力和毅力的拼搏,胜利属于那些后劲十足的人群。
读专业大部头完全是自己当家作主,不是在学校里由老师规定的,你得准备接受检查,并且有时间限定,十分被动。自己主动学习,以读懂理解为主要目的,沉住气,慢慢来。可以采用古人说的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反复多次解得道理透明后继续前进。
就这样经过六年多时间的辛苦劳动我终于把夸氏的A Grammar of the Contemporary English Language(当代英语语法)从头至尾通读了一遍,每页书上都写有我的理解批注,避免了培根在旧书店里看到的很多大学生读书的现象,开始的几页写满批语,似乎要认真读下去的样子,而后就一片空白,表明因撑不住劲而放弃了。一遍读完后对全书有了个大概的印象,其中还有很多夹生饭,离朱熹老先生的要求还差十万八千里呢。我开始了对该书的第二遍通读。第二遍的阅读速度快了一半,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总体感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由“肯树皮”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转变。
读懂了当然令人欣慰,但读书不是目的,必须用其解决实际问题,这中间间隔的跨越要比读书本身更为艰巨,这在后面会详尽叙述。
2008年11月14日于墨尔本
校对:2012年2月9日于芝加哥
上传:2023年8月4日于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