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728月初铜山县文教局来人把我们这些在徐庄和毛庄两个公社接受再教育两年的大约有30个高校毕业生集合起来进行分配。我们两口子决定都教英语,被告知不能到一个学校去,因为当时很多中学规模不大,英语课时也很少。我们选定到铜山县的西北方向去,这样到美兰娘家相对方便一些。当时我们的心里一片灰蒙,一是我们是改行教英语没有那些英语科班们那么神气,第二我还是个516嫌疑分子,肯定不能被重用。因此仅仅提出了大方向的愿望,就任其把我们扔到何处了。最后方案公布,一个到最西北的何桥公社,跟丰沛县搭界了;另一个到马坡,其北边和西边为沛县,东边是微山湖与山东隔湖相望。我骑上自行车分别到这两个乡间中学进行现场调查,跟学校的革委会主任见面。何桥中学是1958年建成的老校,房子内条件相对好一点,墙壁是石灰涂过的,屋顶还算干净,地面是水泥铺成的,但用的还是煤油灯照明。马坡是一个刚建成两年的学校,宿舍房子质量十分粗陋:墙壁就用泥抹了一下,地面就是泥地。校院子还没有建成,西边、北边和南边是干打垒的泥围墙,东边一片庄稼地,教室不远就有坟地。课桌齐全的教室只有四个,另外的教室里是用砖头垒成的墩子上放上粗糙的树板当课桌,学生自带小凳子。优点是有电灯照明。马坡的杨传武主任建议我到这个学校,因为这里条件确实是差了点。我们经过比较,就采纳了杨主任的建议,张美兰带着孩子,还有前来帮助我们照看孩子的妹妹向红在何桥住,我到周六下午从马坡骑自行车,差不多45华里的样子回到何桥过星期日,然后在周日下午再返回马坡。就这样过了一年多一点时间,妹妹被父母亲召回,乡下又没有幼儿园之类的服务机构,我们只好将立立断奶,把他送到南通交给爷爷奶奶照看。1973年的10月份,杨传武主任决定把张美兰也调到马坡来。经过一年时间的相处,杨对我产生了好感,想让我们两口子都到马坡稳定下来,有助于学校的工作。就这样我们两口子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了教学工作,并同时开始了我们自学提高的长远计划。

命运是那样的不公,我们被扔到了邻近山东的一个乡村学校,这是我们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直到离开南大从来没有想象过的事情。我们必须正视命运的安排,即使一辈子当一个乡村教师也要当出点名堂,绝对不愿意象我们所见到的无数个教书匠那样的穷酸饿醋的形象,没有任何起色地了此一生。最低目标是在数年后要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学识和教学水平非同一般。要实现这个最低目标必须在教学之余扎扎实实通过自学充实自己。

首先我算了一笔时间账,同那些跟我们相同年级的英语专业科班出身的同学比较一下。由于文化革命,我们这批人在大学里只是上了两年的课程,每天差不多两个课时的专业课程,每周也就是14个课时,我们现在每天准备花费三个小时(早晨、下午和晚上分别一个小时),外加星期天,寒暑假。在村里劳动时的自学使得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估计再用一年时间就可以学完全部基础英语的课程,赶上那些科班生。接着再花费两年到三年时间读完全部本科英语专业三年级和四年级的课程,达到地道本科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标准,彻底克服妄自菲薄的心理障碍。28岁的年龄了,完全有了自控能力,绝对不会一暴十寒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

当年自学英语有很多不利条件。首先是没有材料,前面已经提过,书店了除了毛泽东的英文版一些文章,还有就是京剧样板戏的英语版。我们迫切需要听到标准英语,以便使自己的语音语调能够地道一些,遂到南京外语书店花费了半个月的工资购买了一套英国灵格风的唱片英语教学材料练习听力,学校里有放唱片的机子可以使用。另外又花了100元购买了一台收音机(我们两个人一个月的工资仍然是85元)用来收听美国之音的英语900句的教学节目。美国之音当时还不大敢听,但市场上已经有了书面教材,使我壮了些担子,每天晚上听上半个小时。美语的音调让我十分喜欢,学习成了一种享受。就这样从不间断,坚持把900句全部听完。

第二个困难是大环境对学习英语非常不利。1973年,河南唐河县马振扶中学初二班女生张玉勤因答不上英语考题,在试卷中写上打油诗“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照当接班人”,受到老师批评后想不通,跳入水库身亡。此事被毛夫人江青得知,她借此大做文章,马振扶中学校长及张玉勤的班主任双双身陷牢狱,中央发文通报,组织师生学习。当时大家普遍觉得英语没有什么用场,初中或高中毕业绝大部分学生回家种地;升学考试被取消,采用大队公社推荐的方法。英语本来就难学,学生中对这门功课普遍存在厌烦和抵触情绪,马振扶事件的传达更是火上浇油,英语课都上不下去了。考试时很多学生就公开翻书抄袭,不让抄就纷纷交上白卷,把刚上班的女老师当场气哭。我对这一套不以为然,不相信英语无用论调。一个国家不能老是这样下去,将来总要建设,总要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英语学好了一定能够了解到很多别人不能知道的东西。十分糟糕的大环境对我的英语自学基本没有产生什么消极影响。

第三个困难是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没有什么检验的方法。我们刚从学校毕业,习惯通过老师的考试以及和同班同学比较来检验自己学习成绩,现在自己学习,没有测验检查,没有同学比较,觉得很不习惯。我就通过阅读很多改行自学成功人士的故事来鼓励自己。通过收集这方面的材料,我发现很多名人和伟人都是改行的,一大群政治人物、军事人物都没有在学校里学过他们后来从事的工作;大家熟悉的大文豪鲁迅,拥有众多头衔的郭沫若,自学成材的大数学家华罗庚等可以说是全部改行成功的。另外我还收集了很多当时报纸上登载的成功的故事,譬如:世界语诗人苏阿芒,在我的笔记本里记录了有关他的报道:

  在维也纳的世界语博物馆里,矗立着一尊中国青年的半身铜像:他腰杆挺直,极目远望。铜像刚制好时,他还不满30岁,但已被许多有名望的外国作家所瞩目,并称其为“我们文坛地平线上在东方闪烁着的一颗新星”。

   这颗新星就是苏阿芒。

   苏阿芒,原名苏承宗,出生于1936年。阿芒是他的笔名。他少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

   1954年,苏阿芒中学毕业,他满怀热情地报考大学西语系,结果是连续3年参加高考均名落孙山。在他第三次预考时,母亲劝他改换一下志愿,他不吭声,坚持报西语系。失败之后,母亲望着儿子塌陷的眼窝,真不知说什么好。他担心儿子病倒,担心他一蹶不振。

   真的无路可走了吗?多少个不眠之夜,苏阿芒在痛苦中思考着。他终于选定了一条新的道路:自学!

   上中学时,他就对文学和外语产生了特殊的兴趣,英语、俄语都学得很好。现在,为了自修外语他给自己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每天很早就起床,晚上学到深夜。北方的冬天,寒气逼人,滴水成冰。他勤奋学习,常常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寒冷,炉子灭了,他也不再去管它。他在继续提高英语和俄语水平的基础上,又自学了德语和法语。

   一个偶然的机会,苏阿芒结识了一对意大利侨民夫妇。他就主动找上门去,请他们教授意大利语。这对夫妇被他热情好学的精神感动了,收下了这个学生。苏阿芒聪明强记,加上勤学苦练,从语言、语法到修辞写作,很快就掌握了意大利语。1957年,他用意大利文写的评论文章,在意大利《第七日》刊物上发表了。这件事,使他很兴奋地意识到:外语是一种很好的工具,如果真正掌握了这种工具,没上大学也可以为祖国服务。于是,他通过查找字典,或者把几个国家或语种的字典、词典互相对照学习的办法,自学了世界语和其它十几个国家的语言。

   从此,他开始用20多种文字写作,先后在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发表过作品。他以诗歌的形式向世界人民介绍聂耳、屈原、杜甫、詹天佑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和各地的名胜古迹,翻译我国的民间故事和寓言。他的世界语作品在国外引人注目,被称为“年轻的天才的中国世界语诗人。”

   1957年,苏阿芒被吸收加入国际世界语协会,1966年,他被选为全世界世界语者青年组织中央委员。

苏阿芒铜像.jpeg

维也纳的世界语博物馆里苏阿芒的铜像

苏阿芒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虽然觉得我不可能取得他那样大的成就,但我从中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人不可能一辈子在学校里边学习,大凡有成就的人总是要有一套自学的办法。张允中老师的教诲又在我耳边响起,不会自学的人是不会有大出息的。我坚定了一个信念,只要学出了水平总有展示你水平的机会的。学习刚刚开始,要防止急躁情绪。要始终不渝,活到老学到老。要坚信英语谚语所说的一个公理axiom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race(沉着稳健者胜,稳扎稳打才能赢或慢而稳者胜)。中国老百姓俗话说:“不怕慢,只怕站,站一站,二里半”。我常常面对大树凝思,大凡大树都有粗壮的躯干,高挑的身材,舒展的分枝,浓密的树叶,洒脱挺拔,威风凛凛,令人赞不绝口。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自少齐埋于小草。但即使被踩到泥土中间,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不停地扎入大地深处,吮吸着大地的养分。南朝宋·范晔的名句“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不同的环境成就不同的人才,但要成大才也必须像栽下的树苗那样不停地终生吸收养分。人应该像树那样地生活,一旦长成参天大树,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对于我来说,养分来自读书,来自教学实践。人比树木更具优势,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适应、改变和寻求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环境。

第四个困难是没有英语课上了。当时每个班的周课时是二,全校的英语课让张美兰一个人担当了。有几个学期分两个班的英语课给我,每周也只是四节课。我必须担任其它教学任务方可完成工作量。由于年青,喜欢活动,我担任了一个学期的体育课;接着还领着学生对照图片采集中草药;接受了当时十分时髦的政治课(学习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均是一派胡言乱语)。1975年,政治课和语文课合并,我实际担任了高一年级一年的语文课。我对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有看法,认为他们不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自己也从不写下水作文,报纸杂志上见不到他们的文字。我在教语文的一年里收获不小,有意记忆认识了一些相对冷僻的汉字,学习运用了一些成语。我带着学生到生产队参加劳动,作人物采访,写报告文学,要求学生写,自己也写。我把这方面的写作知识开始实际运用起来,把自己的习作作为范文供学生参考。我还把写成的两个人物报道投寄到铜山县广播站,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广播,这样马坡公社的很多人认识了我。当时没有稿费制度,我得到了县广播站寄给我的稿子纸之类的奖励。公社广播站看上了我,夏秋两季的忙假要我到那里编辑广播稿件。后来我索性当上了男播音员,促使我认真查阅发音不准的汉字拼音,尽可能把普通话说好。所有这些非英语工作我觉得都很有意义,对我以后的英语教学和治学都发生了一定的作用。尽管只有很少的英语课,做了很多非英语的工作,但我的英语自学活动没有停止一天,特别是到了寒暑假,可以说是全力以赴,跟英语很不吃香的大环境绝对的不相称,在有的人眼里,我活像一个大傻瓜。1974年和1975年暑假,张美兰到南通看我们的立立,我一人在马坡坚持学习。在学校读书是一种被强制的活动,要按照校方规定的课程,时间,任课老师的个人意志等被动进行。如今自学了,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和近期计划进行自我安排,可以根据学习效果,灵活机动地进行作息。我每天早起晨读足足两个小时,早餐要到八点以后;餐后大概只能学习一个小时,我就觉得疲劳欲睡了,十一点左右就躺下了,一睡就是两个小时,下午一点起来做饭用餐后,大概两点多学习的劲头又来了,一气用工到下午五点或六点,和几个喜欢打篮球的学生玩上一个小时,汗流浃背,浑身湿透后回到屋内在木盆里洗个热水澡。中午的剩饭就是我的晚餐,非常简单。吃过晚饭乘凉开始,和其它留校过暑假的老师吹牛穷侃,十分痛快地一天过去了。我想不应该烦恼自学生活,而应该享受这种自由自在的完全根据自己的生物钟确定的适合自己的时间安排,效果还真不错。


20081114日于墨尔本

201228日校对于芝加哥

2023年8月4日上传于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