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 luò | ①洛河:水名,在中国陕西省。②洛水:水名,源于中国陕西省洛南县,东流经河南省入黄河。古作“雒”。 |
洛城 | luòchéng | 洛阳。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洛都 | luòdū | 即洛阳。因是著名的古都,故称。《晋书 愍帝纪》但洛都陵庙,不可空旷,公宜镇抚,以绥山东。宋 张元干《满庭芳·寿富枢密》词:“韩国殊勋, 洛都 西内,名园甲第相连。”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永嘉之乱,洛都覆没。” |
洛京 | luòjīng | 即洛阳。因其是著名古都,故称。唐 孟浩然《自洛之越》:“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
洛浦 | luòpǔ | ①洛水之滨。《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张衡《思玄赋》:“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闻凤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濑。宋 周邦彦《燕归梁·咏晓词》:“曾经洛浦见惊鸿,关山隔,梦魂通。”明 杨珽《龙膏记·邪萌》:“虚飘飘暮雨朝云,笑宋玉枉赋巫山神女;空渺渺春松秋菊,叹陈王浪传洛浦 仙姝。”②借指洛神。唐 梁鍠《名姝咏》:“临津双洛浦,对月两嫦娥 。”元 张可久《寨儿令·题晴曲》:“珮环声真洛浦,水月面活观音。” |
洛诵 雒诵 | luòsòng | 反复诵读。洛,通“络”。连络。《庄子·大宗师》:“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成玄英疏:“临本谓之副墨,背文谓之洛诵。初既依文生解,所以执持披读;次则渐悟其理,是故罗洛诵之。”宋 楼钥《久不作诗喜仲兄迁邻居因成长句》:“儿曹亦可乐,洛诵声洋洋。”清 李调元《卍斋琐录·己录》:“今人书札多用‘洛诵’字。本庄子‘洛诵之子,闻之瞻明。’洛、络通。吕注:‘谓绵络贯穿而诵之。’又《春秋説·题辞云》:‘洛之为言绎也,言水绎绎有光辉也,故字又从水,作洛亦通。’” |
洛阳 | luòyáng | ①洛阳市,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级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②牡丹的别称。因唐宋时洛阳盛产牡丹,故称。 |
洛阳才子 | luòyángcáizǐ | 本指西汉贾谊。泛指有文学才华的人。晋 潘岳《西征赋》:“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前蜀·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
洛阳纸贵 | luòyángzhǐguì | 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比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亦“纸贵洛阳”。《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清·李汝珍《镜花缘 第七十七回》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孽海花 第二回》:非不洛阳纸贵,名震一时,总嫌带着江湖气。宋之问《范阳王挽词二首 之一》:“洛阳今纸贵,犹写太冲词。”元稹《和王侍郎观放榜后相贺》:“都中纸贵流传后,海外金填姓字时。” |
洛邑 | luòyì | 洛邑,是周朝都城洛阳的古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周公营洛邑,因为在于土中,诸侯蕃屏四方,故将洛邑立为京师。是当时世界最大城市之一。《史记 太史公自序》陵迟至赧;洛邑不祀。《后汉书 袁绍传》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 |
咯 | luò I. | 吡咯bǐluò:有机化合物,化学式C4H5N。无色液体,在空气中颜色变深,有刺激性气味。用来制药品。II. gē用于拟声词。如“咯咯”“咯噔”“咯吱”等。III. kǎ用力咳,使嗓子里的东西吐出来:咯痰。咯血。IV. lo①助词。相当于“了(le)”②当然咯!。那可好咯! |
珞 | luò | 本义形容石头坚硬。常用于璎珞一词,表示一种玉石类的颈部饰品。《老子·第三十九章》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
珞珈山 | luòjiāshān | 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中部,东湖西南岸边,由十几个相连的小山组成,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武汉大学就坐落在此。《李文亮列传》珞珈山下,长江之畔,书海七年,学业大成。 |
硌 | luò I. | 山上的大石。II.gè触着凸起的东西觉得不舒服或受到损伤:硌牙。硌脚。褥子没铺平,躺在上面硌得难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