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少数民族一直是历代中原政府需要处理的难题。中原人统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人”,主要是“五胡”:匈奴、羌族、羯族、氐族和鲜卑族,他们基本都是游牧民族,打起仗来具有骑兵的优势,构成对汉人的巨大威胁。

两汉以来,中原政权不断与北部外族作战,战后基於“柔远人也”的观念,把投降的部落迁入塞内,与汉族杂居。如汉文帝时,晁错建议用重赏厚酬招胡民实边;汉宣帝时,纳呼韩邪“保塞内附”;东汉光武亦曾徙南匈奴数万人居西河(今陕西省平利县)。凡此种种,皆为“容胡”措施。东汉末,政府与州郡为挽救战乱的颓势,乃以降服的胡人为兵,保卫疆土,如汉灵帝利用南匈奴兵镇压黄巾。魏晋政府亦继承这“用胡”政策,曹操攻武都,迁部分氐人至陕西汉中。次年破张鲁,又徙汉中氐人至略阳(今甘肃天水)。第54篇说到了晋武帝司马炎以匈奴首领刘渊北部都尉(次于将军);晋惠帝更以刘渊为五部大都督,统帅五部军事

西晋永嘉之乱开启了北方五胡乱华的局面。从公元304年前赵建立开始,到383年淝水之战,前秦失败,东晋北伐,苻坚政权全面崩溃,内部的羌族将领姚苌背弃苻氏建立了后秦;原先归附苻坚的羌、羯、鲜卑人纷纷建国,互相攻打,中原陷入胡人分裂局面,直至鲜卑族首领拓跋焘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前后混战近135年,这是中国北方历史最为混乱的时期。

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十六个国家撰写了《十六国春秋》,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实际上这一时期国家数目远多于十六。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个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以肥水之战为前后分界,战前五国,战后十一国。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四川地区,下表“国都”一栏标出了现在的地名,读者就可以知道它们大体的地理位置了。

国名

民族

主要皇帝名

国都

时间段

亡于

前赵/汉赵

匈奴

刘渊、刘聪、刘粲、刘曜

离石(山西吕梁)

平阳(山西临汾

长安(西安)

304-329

后赵

后赵

羯族

石勒、石弘、石虎、石鉴

襄国河北邢台

邺(河北临漳

319-352

前燕

前凉

汉族

张寔、张茂

姑臧(甘肃武威)

301-376

前秦

前燕

鲜卑

慕容廆、慕容皝慕容暐/

龙城(辽宁朝阳)

337-370

前秦

前秦

氐族

苻健、苻坚

晋阳(山西太原)

长安(西安)

350-394

后秦

淝水之战(383年)后

后秦

羌人

姚苌、姚兴、姚泓

长安(西安)

384-417

东晋

西秦

鲜卑

乞伏国仁、乞伏暮末

勇士川(甘肃榆中)

苑川(甘肃榆中)

385-400

409-431

后秦

后燕

鲜卑

慕容垂、慕容宝、慕容详、慕容麟

中山(河北定州)

龙城(辽宁朝阳)

384-407

北燕

后凉

氐族

吕光吕绍吕宝吕隆

姑臧(甘肃武威

386-403

后秦

北凉

匈奴

渠蒙逊、沮渠牧犍

张掖(甘肃张掖)

397-439

柔然

南凉

鲜卑

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

西平(青海西宁)

397-414

西秦

西凉

李暠/李歆

酒泉(甘肃酒泉)

400-421

北凉

南燕

鲜卑

慕容德、慕容超

广固(山东益都)

398-410

东晋

匈奴

赫连勃勃赫连昌赫连定

统万(山西靖边)

407-431

北魏

北燕

汉、高句丽

冯跋、冯弘

龙城(辽宁朝阳

407-436

北魏

成汉

巴氐

李特、李雄

四川成都

306-347

东晋

 

东晋十六国形势.jpg

请看东晋北方十六国形势

十六国可以简称为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夏一成。编写一个十六国的顺口溜,帮助喜欢的看官记忆。

前后两赵夏成汉(两赵+夏和成汉),前后两燕南北燕(四燕),

前后西凉南北凉(五凉),前后西秦记心间(三秦)。


张正立评议:

五胡十六国百年历史复杂,宋老师下功夫理清了。

宋:谢谢中肯评论。《通史》一定要把几乎全部朝廷的更替叙述清楚,16国史不能回避,决定通过表格和顺口溜的方法予以处理。很多人只喜欢某一个历史事件或某一段的历史故事,对朝代的变迁没有兴趣,更不用说那么复杂的北方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