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陸 | lù | ①高出水面的土地:陆地。大陆。②随从的样子:陆陆续续。③通“踛”,跳跃:《庄子·马蹄》“……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④陆离:色彩繁杂,如“斑驳陆离”;长(cháng),如“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⑤姓。II. 参见liù。 |
陆沉 陆沈 | lùchén | ①陆地无水而沉。比喻隐居。指隐逸之士。《庄子·则阳》:"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郭象注:"人中隐者,譬无水而沉也。"唐 白居易《送张南简入蜀》诗:"昨日诏书下,求贤访陆沉。"②比喻埋没,不为人知。宋 周密《齐东野语·范公石湖》:"吴台、越垒,距门才十里,而陆沉於荒烟野草者千七百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四》政务山积于上,贤能陆沈于下。③比喻国土沦陷于敌手。宋 郑思肖《二砺》:“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清 秋瑾《感怀》诗:"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④愚昧迂执,不合时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而凡夫浅识,不辩邪正,谓守道者为陆沉,以履径者为知变。"⑤谓陆地沉入海底。郭沫若《星空·吴淞堤上》:"这是世界末日的光景,大陆,陆沉了吗!" |
陆海 | lùhǎi | ①物产富饶之地。《汉书·地理志下》:“(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颜师古注:“言其地高陆而饶物产,如海之无所不出,故云陆海。”《水浒传 第一○五回》:“宛州山水盘紆,丘原膏沃,地称陆海。”清 唐孙华《夏日园居杂咏之十》:“陆海从来沃野多,居民竟未识嘉禾。” ①南朝梁锺嵘对晋代文学家陆机有“陆才如海”之赞语。见诗品卷上。后因以“陆海”比喻富于文才。 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③借指陆机,以喻称富于文才的人。前蜀 贯休《赠抱麻刘舍人诗》:“双溪 逢陆海,荆渚遇平津。” |
陆海潘江 | lùhǎipānjiāng | 比喻文才很大。南朝梁 钟嵘《诗品》上卷:“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清·姚莹《论诗绝句》:“宁知陆海潘江外,别让临淄咏史诗。” |
陆贾 | lùjiǎ | 陆贾(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汉族,汉初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水浒传第二四回》干娘,你端的智赛隋何,机强陆贾! |
陆居 | lùjū | 居处陆上。《庄子·马蹄》:“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晋 王嘉《拾遗记·虞舜》:“至亿万之年,山一轮,海一竭,鱼、蛟陆居。” |
陆离 | lùlí | ①参差错综貌。②光彩绚丽貌。色彩浓郁,陆离绚丽,耀人眼目。《红楼梦芙蓉女儿诔》望伞盖之陆离兮,抑箕尾之光耶?③分散貌。④长剑低昂貌。⑤美玉。⑥神名。 |
陆离斑驳 | lùlíbānbó | 形容色彩绚丽灿烂。清 梁廷柟《曲话》第三卷:“不屑屑模文范义,通其义而肆言之,陆离斑驳,不可名状。”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重碧大赤,陆离斑驳,以其戟刺,夺人目精,艳矣。 |
陆离光怪 | lùlíguāngguài | 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清 曾朴《孽海花》第七回:“见船上扎着无数五色的彩球,夹着各色的鲜花,陆离光怪,纸醉金迷。”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则又即在立旨居陆离光怪的装饰之中,时或永被沉埋。 |
陆梁 | lùliáng | ①跳跃貌。文选·扬雄《甘泉赋》:“飞蒙茸而走陆梁。”李善注引晋灼曰:“飞者蒙茸而乱,走者陆梁而跳,谓猛士之辈。”吕延济注:“陆梁,乱走貌。” 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马)十日一放,令其陆梁舒展,令马硬实也。”石声注:“陆梁:即‘跳跃’。”清 恽敬《逊庵先生家传》:“区区建宁,不足当天下千一,顾欲藉乌合之众,陆梁进退,与天命争衡。”②嚣张,猖獗。《后汉书·皇甫规传》:“后先零诸种陆梁,覆没营坞。”《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朕以寡德,不能式遏寇虐,乃令蜀贼陆梁边陲。”宋 杨万里《十山歌呈太守胡平一诗》:“只将剽劫为喧闹,喝放归来儘陆梁。”章炳麟《顶羯罗君颂》:“鲜卑以狂,西戎陆梁。”③横行无阻。《后汉书·马融传》:“狗马角逐,鹰鸇竞鷙,驍骑旁佐,轻车横厉,相与陆梁,聿皇于中原。”《晋书·宣帝纪》:“设令贼以二万人断沔miǎn水,三万人与沔南诸军相持,万人陆梁柤中 ,将何以救之?”④地名。秦时称五岭以南为陆梁地。《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壻、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司马贞索隐:"谓南方之人,其性陆梁,故曰陆梁。"张守节《正义》:"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曰陆梁。" |
陆掠 | lùlüě | 犹掳掠。《后汉书·应劭传》:“裁以军令,则忿戾作乱;制御小缓,则陆掠残害。”《后汉书·袁绍传》:“会公孙瓚师旅南驰,陆掠北境。”《宋书·天文志三》:“(太元)十五年翟辽陆掠司兗,众军累讨,弗克。” |
陆挽 | lùwǎn | 亦“陆輓”,“陆挽”。在岸上用绳子拉船前进。宋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昔苏州以东,公私船皆以篙行,无陆挽者。《续资治通鉴 元纪九》先是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陆挽官粮,岁若干万,民不胜其悴,至是皆得免。明 李东阳《明故荣禄大夫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郭公墓志铭》浚通州官河二十餘里,置减少坝,用浅船般运,以代陆輓。明 沉德符《野获编·河漕·黄河运道》泊於沙门,陆輓三十里,即入卫河,船运至京。 |
陆詟水栗 | lùzhéshuǐlì | 谓声威远播,四方畏服。东汉·班固《东都赋》:“陆詟水栗。” |
踛 | lù | 古同“陆”,跳跃。《广韵》《集韵》𠀤力竹切,音六。翘足也。《玉篇》翘踛也。《郭璞·江赋》夔㸸翘踛於夕阳。《注》《庄子》曰:翘尾而踛。司马彪曰:踛,跳也。按《庄子·马蹄篇》作陆。 |
鯥 | lù | ①鱼,体长而侧扁,褐色或紫黑色。吻尖,口大,眼大。生活于深海,在浅海产卵。②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鱼。《山经·南山经》“柢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