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道,往来通行的地方:道路。公路。水路。陆路。路途。路程。路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狭路相逢。②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思路。生路。出路。路子。路数(shù)。③方面,地区:外路货。各路人马。④种类:一路货色。⑤大,正:“厥声载路”。路门(宫室最内的正门)。路车(古代帝王及诸侯贵族所乘的车)。路舆(古代君主所乘的车)。路寝(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⑥车:筚路。乘路。《诗·小雅·采薇》:“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古代中国的路、府始于宋代。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唐中叶后,道实际上已名存实亡,节度使所辖之地虽不少称道,但道制行政区划已混乱不堪,到了宋朝,最高行政区划是"路",路略似唐之道,是仿唐代的道制而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然后转化为行政区。⑧通“露”,衰弱,疲惫。东汉赵岐注:“路谓导人羸困之路。”孟子·滕文公上》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⑨姓。

路不拾遗

路无拾遗

lùbùshíyí

lùwúshíyí

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拾去据为己有,形容大治之世。《孔子家语·相鲁》:“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中都鲁邑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如礼年五十异食也强弱异任、任谓力作之事各从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西汉 贾谊《先醒》路不拾遗,国无狱讼。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于是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明.徐元《八义记.鉏麑触槐》:今夕拜告神祇,愿满朝文武,各依官职,谗言不入,运民路无拾遗。

路长

lùcháng

①路途遥远。宋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宋 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词之四》:“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宋 李清照《渔家傲词》:“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②明清时少数民族的首领。清 魏源《圣武记卷一》:“天命三年,东海虎尔哈路长率百户来朝。”

路出

lùchū

路过。唐 王勃《滕王阁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唐 元稹《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又明年徙会稽,路出於杭,杭民竞相观睹。” 

路次

lùcì

路途中间。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路次相见,各问寒暄。”

路断人稀

lùduànrénxī

路被隔断,行人稀少。形容某种灾害严重,以致路无行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一向恁么去,路绝人稀。”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4章:“因为刀客们往往连穷百姓仅有的几升粮食、几只山羊、甚至连鸡、鸭都要抢去,弄得路断人稀,鸡犬不宁。”

路弓

lùgōng

大弓。《史记·孝武本纪》:“路弓乘矢,集获坛下,报祠大饗。”裴駰 集解引韦昭曰:“路,大也。”

路见不平

lùjiànbùpíng

指见到不平的事。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我不过路见不平,说几句气话罢哩!”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十:他赶快转过口又说道:‘我不过路见不平,说几句气话罢哩!’

路赆lùjìn送行者赠送的礼物或路费。《二刻拍案惊奇卷七》:“下官且到成都往回一番。待此行所得诸臺及诸郡餽遗路贐之物,悉将来为此女的嫁资。”

路绝

lùjué

①道路阻绝。《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华山畿十四》:“无故相然我,路絶行人断,夜夜故望汝。”《晋书 惠帝纪》“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晋 孙绰《游天台山赋》:“近智以守见而不之,之者以路絶而莫晓。”明 杨慎《滇载记》:“羣蛮怨怒,引吐蕃攻知古杀之,於是姚雋路絶,晟犹奉唐正朔。”②泛指通道阻塞。南朝梁 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而使直臣杜口,忠讜路絶。”南朝梁 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实欲使名实不违,徼倖路絶。”

路柳墙花

lùliǔqiánghuā

路边的柳,墙旁的花。比喻行为放荡的女子。也指妓女。元 王晔《水仙子 答》曲:“从来道水性难拿,从他赸过,由他演撒,终只是个路柳墙花。”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而他真当自己路柳墙花,随折随弃,真是叫人寒心。”

路马

古代指为君主驾车的马。因君主之车名路车,故称。《礼记·曲礼上》:“乘路马,必朝服。”郑玄注:“路马,君之马。”汉 贾谊《新书·阶级》:“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罪。”宋 杨万里《转对札子》:“然古者国贫则君服大布之衣,年饥则路马不食谷。”《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二》叶义问言:“辇官最为亲近,比于足蹙路马之刍,万万不侔”

路门

lùmén

古代宫室最里层的正门。《周礼·考工记·匠人》:“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郑玄注:“路门者,大寝之门。”贾公彦疏:“路门以近路寝,故特小为之。”《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元年春正月,天王即位,柴燎告天,朝百官于路门。《北史·周纪下·高祖武皇帝》:“三年春正月壬戌,朝羣臣於路门。”

路门学

lùménxué

露门学。古学校名。路,通“露”。《北史·周纪下·高祖武皇帝》:“甲辰,立路门学,置生七十二人。”《周书·武帝纪上》作“露门学”。《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宣皇帝宇文赟(大象二年春)二月丁巳,帝幸路门学,行释奠礼。《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静帝宇文衍》《大象》二年五月乙未,宣帝寝疾,诏帝入宿路门学。

路钤

lùqián

路一级武职名。宋 叶适《纪纲四》诸州禁兵零细纤弱,专使路钤教阅训练,而守臣不预;防遏内江,虚撤沿淮,纪纲所在,错缪无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徐)彦达尝充德寿宫阁子库书写,专一为(陈)源管家务,官至正使,职至路钤,皆源之力也。

路寝

lùqǐn

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诗·鲁颂·閟宫》:“松桷有舄,路寝孔硕。”毛传:“路寝,正寝也。”庄子·马蹄》:“虽有义臺路寝,无所用之。”文选·张衡《西京赋》:“正殿路寝,用朝羣辟。”薛综注:“周曰路寝,曰正殿。”《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三年)八月丁未,改作路寝。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卷十》:“古所谓路寝,犹今言正厅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七》愿陛下(宋仁宗)下诏引咎,损太官之膳,避路寝之朝,许士大夫斥讳上闻,讥切时病,罢不急之役,省无名之敛,勿崇私恩,更进直道。明 王鏊《亲政篇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视路寝听政。”

路衢

lùqú

四通八达的道路。《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庄王伐郑,胜乎皇门,放乎路衢。”何休注:“路衢,郭内衢道,四达谓之衢。” 唐 杜甫《后出塞诗 之四》:“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明 史槃《梦磊记·月夜遇婢》:“门前觉有裁云树,只恐眼底生疎错路衢。《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六》济北相滕延,一切收捕,杀数十人,陈尸路衢。《资治通鉴 宋纪九》王罗汉闻官军已渡,即放仗降,缘渚幢队以次奔散,器仗鼓盖,充塞路衢。

路人

lùrén

①行人,过路人。唐 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②路遇的陌生人,比喻不相干的人。视若路人。

路人皆知

lùrénjiēzhī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季羡林《悼念邓广铭先生》:“也能知道蒋介石之心是路人皆知。”

路上说话

草里有人

lùshàngshuōhuà

cǎolǐyǒurén

多用来提醒人说话时注意,别让人听见。这正是路上说话,草里有人。《西游记第八回》原来这泾河水府有一个巡水的夜叉,听见了百下百着之言,急转水晶宫,慌忙报与龙王

路宿/露宿

lùsù

住宿在野外。路,通“露”。《论语·微子篇》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桓宽《盐铁论·相刺》:“禹蹙洪水,身亲其劳,泽行路宿,过门不入。”焦赣《易林·损之蛊》:“乘牛逐驥,日暮不至,路宿多畏,亡其騂騅。”宋 张孝祥《西江月 阻风三峰下》:“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路引

lùyǐn

明朝年间有这样一项规定:凡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当地政府部门发给一种类似介绍信、通行证之类的公文,叫"路引",若无"路引"或与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的。"路引"实际上就是离乡的证明。《聊斋志异 李伯言》停车研诘,则异乡之鬼,思践故土,恐关隘阻隔,乞求路引。

路用

lùyòng

路费,旅费。南朝齐 释宝月《估客乐四首》“郎作十里行,侬作九里送。拔侬头上钗,与郎资路用。”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兰》:“王夜与张谋,留二百金作路用,餘尽摄去,款门而付其子。”《歧路灯第七二回》:“外与盘费四千文,以充路用。”

路隅

lùyú

路边。张衡《西京赋》:“睚眦蠆芥,尸僵路隅。”唐 韩愈《祭女挐女文》:“草葬路隅,棺非其棺。既瘞遂行,谁守谁瞻!”唐 杜甫《哀王孙诗》:“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宋史·文苑传六·李廌》:“軾与范祖禹谋曰:‘廌虽在山林,其文有锦衣玉食气,弃奇宝於路隅,昔人所叹,我曹得无意哉!’”

路远迢迢

lùyuǎntiáotiáo

形容路途遥远。鲁迅《彷徨 孤独者》:“十三大人从寒石山路远迢迢地上城来,问他可有存款,他一声也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