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 | lōng I. | 轰隆隆hōnglōnglōng:象声词。形容雷声、炮声、爆炸声、机器声等。II.参见lóng。 |
隆 | lóng I. | ①盛大,厚,程度深:隆冬。隆重(zhòng )。②兴(xīng )盛:兴隆。隆盛(shèng )。使兴旺发达。《史记 太史公自序》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脩法度。《魏书 卷四世祖纪下》宜享无疆,隆我皇祚。③高,高起:隆起。隆穹。隆准(高鼻梁)。《后汉书 袁绍传》(曹操)屯据敖仓,阻河为固,乃欲运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④尊崇:隆师。荀子《修身篇》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隆约:尊崇节约。《汉书 王莽传》逡俭隆约以矫世俗,割财损家以帅群下。⑤隆某表示长其威风。《周文 申胥谏许越成》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II.参见lōng。 |
隆备 | lónɡbèi | 隆重而完美。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香烛辉煌,斋供清美,仪文隆备,世所罕见。” 《东周列国志 第二四回》:“管仲曰:古之受命者,先有祯祥示徵,然后备物而封,其典甚隆备也。” 《聊斋志异 霍女》夫妻独居一院,按时给饮食,亦甚隆备。 |
隆冬 | lóngdōng | 深冬。《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或盛暑炎赫,日中暴身;隆冬酷寒,去衣驰走。 |
隆敦孝弟 | lóngdūnxiàodì | lóngdūnxiàodì“隆敦”意为崇尚、重视,“孝弟”(也作“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隆敦孝弟”整体意思是崇尚孝道,强调对孝悌美德的重视和推崇。《红楼梦第六十三回》礼部见当今隆敦孝弟,不敢自专,具本请旨。 |
隆恩 | lóng‘ēn | 厚恩,大恩。多指皇恩。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十六回:“老爷 |
隆寒 | lónghán | 严寒。三国魏 曹操《土不同》诗:“乡土不同,河朔隆寒。”《三国志·魏志·王昶传》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唐 韩愈《苦寒》诗:“隆寒夺春序,顓頊固不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九》以文武官在选,困于部吏,隆寒旅琐可闵,命吏部长、贰、郎官日趣铨注,小有未备,特与放行,违者有刑。 |
隆眷 | lóngjuàn | 深深的顾念,特别的看重。《 |
隆礼 | lónglǐ | 尊崇礼法。《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郑玄注:“隆礼,谓盛行礼也。” 孔颖达疏:“隆,盛也……若君子能隆盛行礼,则可谓有道之士也;反此,则为无知之民。”《荀子·议兵》:“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荀子·劝学篇》: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 |
隆名 | lóngmíng | 盛名。《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是以内恕之君乐继絶世,隆名之主安立亡国。南朝宋 何承天《重答颜光禄》或负鼎割烹,扬隆名於长世;或屠羊鼓刀,陵高志於浮云。《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望申饬有司,速加考订,俾隆名美谥,早有以风厉四方,示学士大夫趋向之的也。 |
隆洽 | lóngqià | 隆盛周遍。《汉书·王莽传上》:“故在位更推荐之,游者为之谈説,虚誉隆洽,倾其诸父矣。”《资治通鉴·成帝永始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隆,盛也。洽,渐浹也,周徧也。”《晋书·荀勗传》:“今天下幸赖陛下圣德,六合为一,望道化隆洽,垂之将来。”唐无名氏《李林甫外传》:“不十年,遂为相矣。权巧深密,能伺上旨,恩顾隆洽,独当衡轴,人情所畏,非臣下矣。”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卷十五》:“惟房次律(房琯)声誉隆洽,一出便败事,然至今儒者之论,皆称其贤。” |
隆然 | lóngrán | ①形容剧烈震动的声音。②高高凸起。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
隆杀 | lóngshā | 犹尊卑、厚薄、高下。《礼记·乡饮酒义》:“至於众宾,升受,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之义别矣。”郑玄注:“尊者礼隆,卑者礼杀,尊卑别也。”《荀子·乐论》:“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庄子·天道》哭泣衰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三》丙寅,(宋英宗)诏曰:“事有先后,故制有隆杀;礼有重轻,故用有丰约。”《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六》宗室则无教训选举之实,而未有以合先王亲疏隆杀之宜。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所以多寡、轻重、隆杀、大小者,圣人能制之而不能为之也。”章炳麟《菌说》:“有义,则分际有远近,而恩施有隆杀。” |
隆盛 | lóngshèng | 兴隆;兴盛。国势隆盛。盛大。隆盛的仪式。西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晋书 愍帝纪》间遣使适还,具知平阳定问,云幽并隆盛,余胡衰破,然犹恃险,当须大举。 |
隆施 | lóngshī | 兴起与废止。《庄子·天运》:“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成玄英疏:“隆,兴也;施,废也。言谁兴云雨而洪注滂沱,谁废甘泽而致兹亢旱也。”一说谓降施。郭庆藩集释引俞樾曰:“此承上云雨而言。隆当作降,谓降施此云雨也。” |
隆替 | lóngtì | 盛衰;兴废。晋 潘岳《西征赋》:“人之升降,与政隆替,杖信则莫不用情,无欲则赏之不窃。”《晋书 王羲之传》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如吾等亦谓为然。《宋书·武帝纪中》:“故大道之行,选贤与能,隆替无常期,禪代非一族。”《资治通鉴 宋纪三》隆替安危,在吾曹耳,岂可不感寻王业,大惧负荷!《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斯乃国储是资,民命攸属,豊俭隆替,靡不由之(指农耕)。《旧唐书·穆宗纪论》:“臣观五运之推迁,百王之隆替,亦无常治,亦无常乱,在人而已,匪降自天。”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彼一国一族之隆替,与之连封接壤者,即属异类殊族,亦莫不同其休戚。” |
隆污 | lóngwū | 亦作“隆汙”。高与低。喻盛衰兴替。《礼记·檀弓上》:“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郑玄注:“污,犹杀也。有隆有杀,进退如礼。”《旧唐书·路随传》:“随藏器韜光,隆污一致,可谓得君子中庸而常居之也。”唐 柳宗元《箕子碑》圣人之仁,道合隆污。宋 苏辙《祭宝月大师宗兄文》:“行有利病,势有隆污,始终一意,不为薄厚。”明 归有光《华亭蔡氏新谱序》:“孰知故家大族实有与国相维持者,繫风俗世道之隆污,所不可不重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自序》:“是故政治之隆污,係乎人心之振靡。” |
隆中 | lóngzhōng | ①山名。在湖北省襄阳县西临水。东末,诸葛亮隐居于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好为梁父吟” 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晋春秋:“亮家於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宋 叶适送郑虞任赴京西检法官诗:“回首旧隆中,畦壠长薿薿。”②借指诸葛亮 。清 曹寅《谒文山先生祠诗》:“两间存正气,一脉接隆中 。” |
隆准 | lóngzhǔn | ①高鼻。隆准颀身。《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準而龙颜。”裴駰集解引文颖曰:“準,鼻也。”《晋书 元帝纪》及长,白豪生于日角之左,隆准龙颜,目有精曜,顾眄炜如也。《南史·乐蔼传》:“方颐隆準,举动醖藉。”唐 杜甫《哀王孙》:“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高帝指唐高祖李渊)宋 陆游《书叹诗》:“曾謁高皇识隆準,伤心无復一人同。”《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刘)秀隆准日角,性勤稼穑;②代指高祖刘邦。 宋 苏轼《送郑户曹诗》:“隆準飞上天,重瞳亦成灰。”明 徐渭《亚夫墓诗》:“王者从来云不死,共疑隆準及重瞳。” 清 陈培脉《徐州怀古诗》:“隆準至今尊帝号,重瞳终古怨天亡。”章炳麟《东夷诗之六》:“主有神灵,委心託葭莩……割肉事隆準,道是西家孥。”郭沫若《残春一》:“他的颜面细长,他的隆准占据中央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疆域。” |
窿 | lóng | 煤矿坑道:窿工。清理废窿。 |
湰 | lóng | 高下水。 |
漋 | lóng | 古同“湰”。 |
癃 | lóng | ①癃闭:中医指小便不通或淋沥点滴而出。②旧指年老衰弱多病。 |
癃病 | lóngbìng | 衰弱疲病。《周礼·地官·小司徒》“以辨其贵贱老幼废疾”汉郑玄注:“废疾谓癃病也。”《汉书·高帝纪下》:“年老癃病,勿遣。”颜师古注:“癃,疲病也。”《北齐书·废帝纪》:“武官年六十已上及癃病不堪驱使者,并皆放免。”《资治通鉴 后周纪四》唐人悉焚扬州官府民居,驱其人南渡江,后数日,周兵至,城中余癃病十余人而已,癸酉,守琦以闻。宋 欧阳修《回颍州吕侍读远迎状》:“某比者误恩擢任,嗟癃病之不堪,危恳力辞。” |
癃疾 | lóngjí | 衰弱疲病。《资治通鉴 汉纪五》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癃疾孤老不能自存者,所在矜恤。南宋 孙奕《履斋示儿编·字说·集字二》:“緗素杂记云:‘古语有二声合为一字者……龙钟切为癃字,潦倒切为老字,谓人之老羸癃疾者。’” |
癃老 | lónglǎo | 衰老病弱。《晏子春秋·问下一》公所身见癃老者七十人,振赡之。宋 陆游《初归杂咏》癃老入朝原是错,期年决去已为迟。《金史·仆散端传》端虽癃老,凡朝廷使至必远迓。《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四》其疾病、癃老者,准指挥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