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óng

①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龙舟。龙灯。龙宫。龙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龙点睛。龙蟠虎踞。②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龙。③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龙颜。龙体。龙袍。④姓。

龙变

lóngbiàn

①谓神奇变化。《史记·封禅书》:“今鼎至甘泉,光润龙变,承休无疆。”②喻乘时兴起。《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论》:“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史记·外戚世家褚少孙论》:“丈夫龙变。传曰:‘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丈夫当时富贵,百恶灭除,光耀荣华,贫贱之时何足累之哉!”③指羽化飞升。晋 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先生嘘吸冲和,吐故纳新,蝉蜕龙变,弃俗登仙。”宋 陈师道《送姚先生归宜山诗之一》:“郑公龙变不容亲,犹有先生不絶尘。”④机变,权变。《淮南子·人间训》:“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詘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晋 傅玄《古今画赞·杨阜》:“君构潜谋以龙变,应事机而虎发。”

龙标

lóngbiāo

①地名。即今湖南省黔阳县。南朝梁为龙檦县,隋属沅陵郡,唐武德七年改名龙标县,因龙标山得名。②指唐代诗人王昌龄。王曾左迁龙标,为龙标尉,因称。唐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③犹龙榜、龙虎榜。④龙船竞渡时争夺的锦标。

龙城

lóngchéng

①时匈奴地名。为匈奴祭天之处。《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唐 王昌龄《出塞 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借指匈奴。③帝都,京城。④地名。指今广西柳州。

龙池

lóngchí

①琴底的二孔眼之一。上孔曰龙池,下孔曰凤沼。宋 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琴辩》:“雷张製槽腹有妙诀,於琴底悉洼,微令如仰瓦,盖谓於龙池凤沼之弦,微令有脣,餘处悉洼之。”《红楼梦第八九回》:“黛玉笑道:‘这张琴不是短,因我小时学抚的时候,别的琴都彀不着,因此特地做起来的。虽不是焦尾枯桐,这鹤仙凤尾,还配得齐整;龙池雁足,高下还相宜。’”②池名。所名之池非一。其一在唐长安隆庆坊玄宗未即位时所居的旧邸旁,中宗曾泛舟其中。玄宗即位后于隆庆坊建兴庆宫,龙池被包容于内。在今陕西西安兴庆公园内。唐 杜甫《观曹将军画马图诗》:“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靂。”唐 沉佺期《龙池篇》:“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唐 苏颋《龙池篇》:“西京凤邸跃龙泉,佳气休光镇在天。”朱鹤龄笺注:“雍録:‘明王为诸王时,故宅在京城东南角隆庆坊。宅有井,井溢成池,中宗时数有云龙之祥。后引龙首堰水注池,池面益广,即龙池也。开元二年七月,以宅为宫,是为兴庆宫。’”唐 钱起《赠阙下裴舍人》: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③犹凤池。指中书省。唐 陈子昂《为陈舍人让官表》:“司言凤綍,挥翰龙池。” 明 徐渭《送内兄潘伯海谒选诗》:“明岁承恩日,龙池万柳青。”④借指内阁。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宝山蒋敦復作沪城纪事诗八首:‘海水羣飞日,东南又不支,龙池机早代,燕省处方危。’”

龙墀

lóngchí

丹墀。①皇宫的台阶。指宫殿的赤色台阶或赤色地面。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及台阶上的空地。《宋史·礼志四》:"帝谕文彦博等曰,郊坛第一龛者在堂,第二、第三龛设於左右夹庑及龙墀上。"《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学士承旨新平陶谷,袖中出周帝禅诏,宣徽使高唐昝居润,引匡胤就龙墀北面拜受。②借指皇帝。《敦煌曲子词·望江南》:"数年路隔失朝仪,目断望龙墀。"

龙漦

lóngchí

古代传说中神龙所吐唾沫。《国语·郑语》:“夏之衰,有二神龙止于王庭。夏后 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吉。及周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化为玄鼋。后宫童妾遇之而孕,生褒姒。周幽王宠褒姒,欲杀申后所生太子而立褒姒子伯服,引起申戎之乱,西周因此而亡。”后因喻女子祸国。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鷰啄皇孙,知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以指祸国殃民之女子。《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赞》:“龙漦易貌,丙殿昌储。胡为穹昊,生此夔魖?”明 许三阶《节侠记·忧国》:“鸞旗远,凤驾迁,龙漦居尊国运艰,这牝鸡鼓翼司晨,那雄狐肆志滔天。”清 张笃庆《明季咏史之二》:“鹤禁无人瞻少海,龙漦有衅在昭阳。”

龙笛

lóngdí

亦作“龙篴”。指笛。据说其声似水中龙鸣,故称。马融《长笛赋》:“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后则多指管首为龙形的笛。唐 虞世南《琵琶赋》:“叶笙鏞之律吕,叅钟石之经纬,於是凤簫輟吹,龙笛韜吟。”宋 姜夔《卜算子·吏部梅花八咏词》:“象笔带香题,龙笛吟春咽。”《元史·礼乐志五》:“龙笛,制如笛,七孔,横吹之,管首制龙头,衔同心结带。”明 刘基《司马季主论卜露蛬风蝉,昔日之凤笙龙笛也。

龙断

lóngduàn

垄断。龙,通“垄 ”。本指独立的高地。引申为独占其利。《孟子·公孙丑下》:“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於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赵岐注:“龙断,谓堁断而高者也;左右占视,望见市中有利,罔罗而取之。”清 夏燮《中西纪事·通番之始》:“大西洋人,后至而思龙断焉。”清 黄遵宪《番客篇》:“龙断兼贋鼎,巧夺等劫掠。”

龙堆

lóngduī

①白龙堆的略称。古西域沙丘名。扬雄《法言·孝至》:“龙堆以西,大漠以北,鸟夷兽夷,郡劳王师,家不为也。”李轨注:“白龙堆也。”《周书·异域传序》:“是知鴈海龙堆,天所以絶夷夏也;炎方朔漠,地所以限内外也。”唐 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之四》:“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唐 皇甫冉《春思诗》:“鶯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清 纳兰性德《满庭芳词》:“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 。” 郁达夫《初秋杂感诗之二》:“为语将军休逸乐,龙堆千里尚胡尘。”②即金沙洲。洞庭湖中洲名。唐 杜甫《过洞庭湖诗》:“蛟室拥青草,龙堆隐白沙。”仇兆鳌注:“一统志:金沙洲在洞庭湖中,一名龙堆,延袤数里。”元 傅若金《岳阳中秋值安南贡使因怀旧游诗》:“洞庭秋气满龙堆,为客偏惊节序推。”③喻指长堤。明 陈汝元《金莲记·湖赏》:“筑起龙堆,柳夹两湖之岸;驾成鸿影,桃敷百尺之桥。”

龙飞凤起

lóngfēifèngqǐ

帝王或圣人兴起。汉·张衡《东京赋》:“我世祖忿上,乃龙飞白水,凤翔参墟。”三国魏·麋元《讥许由》则当摅不朽之功,畅不羁之志,龙飞凤起,修摄君司,佐天理物。

龙飞凤舞

lóngfēifèngwǔ

像龙在飞腾;像凤在欢舞。原形容山势蜿蜒曲折;奔放雄伟。旧时迷信;认为是帝王气象。现形容书法笔势飘逸多姿。多指草书。宋 苏轼《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抬头看见北墙上挂着四幅大屏,草书得龙飞凤舞,出色惊人。

龙逢

lóngféng

亦作“龙逄”。即关龙逢。夏之贤人,因谏而被桀所杀,后用为忠臣之代称。《庄子·胠箧》:“昔者龙逢斩、比干剖。”刘向《九叹·怨思》:“若龙逄之沉首兮,王子比干之逢醢。”《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帝大笑曰:“天下有如此痴汉!方知龙逢、比干,非是俊物。”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贬误》:“帝大笑曰:‘天下有如此痴,方知龙逢、比干非是俊物。’”唐 韩愈《通解》:“故龙逄哀天下之不仁,覩君父百姓入水火而不救,于是进尽其言,退就割烹。”明 无名氏《鸣凤记·灯前修本》:“龙逢、比干,因諫而亡,谓之忠臣。”清 郑燮《道情之九》:“弔龙逢,哭比干,羡庄周,拜老聃,未央宫里王孙惨。”

龙凤呈祥

lóngfèngchéngxiáng

指吉庆之事。汉 孔鲋《孔丛子 记问》:“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陆文夫《吃喝之道》:“红黄蓝白色彩斑斓,龙凤呈祥形态各异。”

龙肝豹胎

lónggānbàotāi

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晋书 潘尼传》:“厥肴伊何?龙肝豹胎。”

龙肝凤脑

lónggānfèngnǎo

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曰:‘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

龙肝凤髓

lónggānfèngsuǐ

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曰:‘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刘斯奋《白门柳·鸡鸣风雨》第六章:“要换了当年,便是山珍海味、龙肝凤髓,我冒襄又何尝眨过眼睛!”

龙光

lóngguāng

①龙身上的光。喻指不同寻常的光辉。指发生不同寻常的光辉。天子气,瑞气。非凡的风采,神采。②宝剑的光芒。 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龙衮

lónggǔn

天子及上公的礼服。因袍上绣龙形图案。《聊斋志异 白莲教》因以对众自照,则冕旒龙衮,俨然王者。

龙胡之痛

lónghúzhītòng

《汉书·郊祀志上》:“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龙乃上去……百姓卬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涘号。”后因以“龙胡之痛”指丧亲之痛。清·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前母陆氏加赠宜人制》顾此襢编之锡,曾不间于乌鸟之怀;是各簪履之遗,益无解于龙胡之痛。

龙虎

lónghǔ

龙与虎。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喻英雄俊杰。③指君臣。宋 王清惠《满江红 词》:“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④五色斑斓貌。⑤喻炳焕的文章。⑥道教语。指水火。⑦堪舆家语。指墓左右两边的土堆。左为青龙,右为白虎。⑧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晋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覩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后以“龙虎”借指南京。

龙虎风云

lónghǔfēngyún

①《易·干》:“云从龙,风从虎。”后以“龙虎风云”喻英雄豪杰际遇得时。②指君臣遇合。

出处 《易·干》:“云从龙,风从虎。”元·马致远《粉蝶儿》套曲:善教他,归厚德,太平时龙虎风云会。

龙荒

lónghuāng

漠北。龙,指匈奴祭天处龙城 ;荒,谓荒服。《汉书·叙传下》:“龙荒幕朔,莫不来庭。”后泛指荒漠之地或处于荒漠之地的少数民族国家。《晋书·郭璞传》:“嗟乎!黔黎将湮於异类,桑梓其翦为龙荒乎!”宋 贺铸《石州慢 薄雨收寒》:“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平沙消尽龙荒雪。”清 张海鹏《曲洧旧闻 跋》:“苏子卿嚙雪龙荒,图形麟阁,奇节卓乎千古。”

龙禁尉lóngjìnwèi

皇帝禁中侍卫。《红楼梦》第十三回:“戴權道:‘事倒凑巧,正有個美缺:如今三百名龍禁尉缺了兩員……既是咱們的孩子要捐,快寫個履歷來。’”

龙旌凤翣lóngjīngfèngshà

有龙凤图案的封建帝王仪仗用物。旌是指用羽毛装饰的旗子,翣则是用野鸡或孔雀羽毛编成的大掌扇。《红楼梦第十八回》一对对龙旌凤翣,雉羽夔头,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

龙精虎猛

lóngjīnghǔměng

喻精力旺盛,斗志昂扬。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二一章:“大家一夜没睡觉,到如今还是龙精虎猛,表现了兄弟姐妹们对地主的仇恨。”

龙驹凤雏

lóngjūfèngchú

比喻英俊秀颖的少年。常作恭维语。《晋书 陆云传》:“云字士龙,六岁能属文,性清正,有才理。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曰‘二陆’。幼时吴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五回: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

龙鬣

lóngliè

指颈上的长毛。唐 李沇《醮词》:“八极鼇柱倾,四溟龙鬣沸。”《聊斋志异 罗刹海市》授以水精之砚,龙鬣之毫,纸光似雪,墨气如兰。

龙鳞

lónglín

龙的鳞甲。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土则丹青赭堊,雌黄白坿,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李善注:“郭璞曰:‘如龙之鳞彩也。’”吕向注:“言众物颜色相照烂然如龙鳞也。”《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②指皇帝的衮服,龙袍。唐 杜甫《秋兴 诗之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仇兆鳌注:“龙鳞,谓袞衣之龙章。”

龙楼

lónglóu

代太子宫门名。借指太子所居之宫。③借指太子。④指朝堂。南唐 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龙马lóngmǎ

骏马。古人称八尺以上的马为龙马。南朝梁 江淹《别赋》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龙马精神

lóngmǎjīngshén

龙马:传说中形状像龙的马;也指骏马。比喻人的精神健旺。唐 李郢《上裴晋公》诗:“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欧阳山《三家巷》九:见那些大哥哥还在龙马精神地说话,她也听不出味道,就打了两个哈欠,悄悄溜了出来。

龙媒

lóngméi

①《汉书·礼乐志》:“天马徠龙之媒。”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言天马者乃神龙之类,今天马已来,此龙必至之效也。”后因称骏马为“龙媒”。《晋书·庾亮传论》:“马控龙媒,势成其逼。”唐 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宋 王安石《追伤河中使君修撰陆公诗之二》:“皖城初得故人诗,叹息龙媒踠壮时。”喻俊才。唐 杨炯《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於是龙媒间出,麟驹挺生。伯乐多谢於精微,日磾有慙於牧养。”唐 高适《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长鸣谢知己,所愧非龙媒。”清 汪懋麟《送子静主桂林省试诗之二》:“只为雄文工羽猎,故教絶域访龙媒。”③指土龙。迷信者用土制成龙状,以为可招诱真龙来降雨。北周 庾信《和李司录喜雨》:“临河沉璧玉,夹道画龙媒。”倪璠注:“新论:‘刘歆曰:致雨具作土龙。龙见者輒有风雨,起以迎送之,故缘其象类而为之。’”④唐御马厩六闲之一。《新唐书·兵志》:“又以尚乘掌天子之御。左右六闲:一曰飞黄,二曰吉良,三曰龙媒,四曰騊駼,五曰駃騠,六曰天苑。”

龙门

lóngmén

①即禹门口。在山西省河津县西北和陕西省韩城市东北。黄河至此,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门阙,故名。喻声望高的人的府第。③指众望所归者。④科举试场的正门。⑤借指科举会试。会试中式为登龙门。⑥山名。在河南省洛阳市南。⑦山名。在四川省广元市东北,又名葱岭山,产好钟乳。葱岭有石穴,高数十丈,其状如门,俗称为龙门。⑧司马迁出生于龙门,故以“龙门”指代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司马)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⑨古楚国都城郢都门名。⑩泛指都门、国门。11.堤坝合龙前的缺口。

龙鸣狮吼

lóngmíngshīhǒu

比喻沉郁雄壮的声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王子乔墓在京茂陵,国乱时,有人盗发之,都无所见,唯有一剑,悬在空中,欲取之,剑便作龙鸣虎吼。”

龙拏lóngná

龙腾起捉物貌。形容山势起伏蜿蜒。唐 崔橹《过南县麻姑山》诗之一:盤疑虎伏形難寫,展認龍拏勢未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天帷昵就,搅留仙以龙拏;钿盒承恩,寓脱簪于鸡旦。

龙蟠螭护lóngpánchīhù

是指龙和蟠螭的装饰图案,通常用于建筑、器物等物品上,具有稳固威严的气势和避灾防火的象征意义。

龙蟠凤逸

lóngpánfèngyì

如龙盘曲,不得舒展,如凤闲逸,不见飞舞。比喻怀才不遇。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龙蟠虎踞

龙盘虎踞

lóngpánhǔjù

象龙盘着,象虎蹲着。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特指南京。亦“虎踞龙盘”。晋·吴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陶)安曰:“金陵,帝王之都,龙蟠虎踞,限以长江之险,若据其形势,出兵以临四方,则何向不克,此天所以资明公也。”

龙旗

龙旂

lóngqí

①画有两龙蟠结的旗帜。天子仪仗之一。《周礼·考工记·輈人》:“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郑玄注:“交龙为旂,诸侯之所建也。”贾公彦疏:“九斿,正谓天子龙旂。”《后汉书·明帝纪》:“东海王彊薨,遣司空冯魴持节视丧事,赐升龙旄头、鑾輅、龙旂。”李贤注:“交龙为旂,唯天子用之,今特赐以葬。”唐 司空图《杨柳枝词之四》:“臺城细仗晓初移,詔赐千官禊饮时。緑帐远笼清珮响,更曛晴日上龙旗。”宋 张耒《春日》:“曾奉龙旗典邦礼,岁穷祠祀少休闲。”清 曹寅《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恭纪诗之一》:“期门百队龙旂后,更有名王万骑陪。”②借指天子。宋 苏轼《王晋卿作烟江迭障图仆赋诗十四韵晋卿和之语特奇丽因复次韵》:“屈居华屋啗枣脯,十年俯仰龙旂前。”明 夏完淳《大哀赋》:“登陴而鱼钥仓皇,入援而龙旂震荡。”③指得专征伐的将帅之旗。 唐 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之三》:“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清 魏源《圣武记卷一》:“冯双礼将左,白文选将右,而可望建龙旗鼓吹居中。大兵急攻之,败走。”④清代国旗。清 黄遵宪《香港感怀诗》:“山头风猎猎,犹自误龙旗。”老舍《老张的哲学第八》:“乡下人们对于城里挂着‘龙旗’,‘五色旗’,或‘日本旗’,是毫不关心的。”

龙潜

lóngqián

①语出《易·乾》:“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后因以“龙潜”指阳气潜藏,龙蛇蛰伏。晋 葛洪《抱朴子·吴失》:“七政告凶,陵谷易所。殷雷輷磕於龙潜之月,凝霜肃杀乎朱明之运。”按,龙潜之月,指冬季的月份。②《易·乾》:“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喻帝王未即位。《后汉书·爰延传》:“陛下以河南尹邓万有龙潜之旧,封为通侯。”宋 陆游《贺皇后笺》:“辅佐积勤,实自龙潜之日。” 清 昭槤《啸亭杂录·宪皇用鄂文端》:“鄂文端任内务府时,宪王时龙潜藩邸,宪有所请。公拒之曰:‘皇子宜毓德春华,不可交结外臣。’上心善其言。”③指贤士潜形匿迹。明 夏完淳《大哀赋》:“伍大夫昭关马渡,张留侯沧海龙潜。”

龙髯

龙髥

lóngrán

①龙之须。②帝王之须。唐 李远《赠写御容李长史》诗:"玉座尘消砚水清,龙髯不动彩毫轻。"③喻松叶;松。唐 李贺《五粒小松歌》:"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龙蛇

lóngshé

比喻非常的人物。《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杜预注:“言非常之地,各生非常之物。”②比喻双方军队。金 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二首》:“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金蒙军队)

龙蛇飞动

lóngshéfēidòng

仿佛龙飞腾,蛇游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宋 苏轼《西江月 平山堂》词:“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七回:道士卷起袍口,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在照壁上龙蛇飞动,挥下碗口大小的二十八字。

龙蛇混杂

lóngshéhùnzá

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古尊宿语录》第二卷:“殊云:‘凡圣同居,龙蛇混杂。’”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三回:此时龙蛇混杂,是非莫辨,安知我辈不是姜尚之所使耳?在将军不得不疑。

龙生九子

lóngshēngjiǔzǐ

古代传说,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真是龙生九子,各有所长。明 徐应秋《玉芝堂谈荟 龙生九子》:“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龙潭虎窟

lóngtánhǔkū

窟:洞穴。潭:深水池。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三折:“闲对着绿树青山,消遣我烦心倦目,潜入那水国渔乡,早跳出龙潭虎窟。”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9回:“你便是那汑太子,怎逃地网天罗?火首金刚,难脱龙潭虎窟!”

龙潭虎穴

lóngtánhǔxué

潭:深水坑;穴:动物的窝。龙潜居的深潭;虎藏身的穴窝。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抗战时期,我们的地下工作人员,身居龙潭虎穴而无所畏惧。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0回:“有分教,卢浚义撇却锦簇珠围,来试龙潭虎穴。”

龙韬豹略

lóngtāobàolüè

指兵法。明 宋濂《走笔送金贤良》诗:“蛋雨蛮烟十年梦,龙韬豹略一生心。”

龙腾

lóngténg

①龙飞腾。《礼记·曲礼上》“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孔颖达疏引南朝梁何胤曰:“如鸟之翔,如蛇之毒,龙腾虎奋,无能敌此四物。”②如龙飞腾。《淮南子·兵略训》:“鸞举麟振,凤飞龙腾,发如秋风,疾如骇龙。”③喻帝王兴起。扬雄《剧秦美新》:“会祖龙腾丰沛,奋迅宛叶。”晋 左思《吴都赋》:“拥之者龙腾,据之者虎视。”④喻笔势遒劲。唐 王维《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龙腾金榜,凤转银钩。”唐 韩愈《石鼓歌》:“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宋 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跡犹龙腾。”

龙腾虎踞

lóngténghǔjù

比喻势力强盛,雄据一方。晋·葛洪《抱朴子·钦士》:“彼虽降高抑满,以贵下贱,终亦并目以远其明,假耳以广其聪,龙腾虎踞,宜其然也。”

龙腾虎跃

lóngténghǔyuè

腾、跃:跳起;跳跃。像龙那样飞腾;像虎那样跳跃。形容非常活跃的姿态。也作“龙跳虎跃。”唐 严从《拟三国名臣赞序》:“圣人受命,贤人受任;龙腾虎跃,风流云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咸系天者也。”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但是他的心情十分敞朗,坚信只要度过这段困难日子,局势就会好转,任自己龙腾虎跃。

龙跳

lóngtiào

喻书法笔势纵逸雄健。宋·刘克庄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乌丝阑展,醉墨龙跳。”参见“龙跳虎卧”。

龙跳虎卧

lóngtiàohǔwò

文笔,书法纵逸雄劲。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萧思话书走墨连绵,字势屈强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卷四》:“香雪《兰陵王》一阙,句句从对面写来,直至结处云:‘这般情景,怎教我,不念著。’一笔叫醒,戛然而止,用笔亦有龙跳虎卧之奇。”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取隋》:“ 裴镜民匀粹秀整,态度安和;灵庆池则有腾掷之势,略见龙跳虎卧气象,尤为妙品。”金松岑《文学上之美术观》:“异日者龙跳虎卧,磨崖昆仑 之巅,波涌云垂,张乐洞庭之泽。”

龙头

lóngtóu

①江湖上称帮会的头领。②管道上放出液体的活门。③自行车的车把。④泥石流又叫龙扒。它的前端习惯上叫龙头。⑤旧时称状元为龙头。宋 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龙头蛇尾

lóngtóushéwěi

比喻开头盛大,结尾衰减。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0卷:“如在欧公文集序,先说得许多天来底大,恁地好了,到结束处,却只如此,盖不止龙头蛇尾矣。”郭沫若《历史人物·隋代大音乐家万家常》闹了七八年,才龙头蛇尾地告了终结。

龙图lóngtú即河图。借指神授的君权。天子的雄图。指皇帝的玺印。借指君权。画的龙。宋代龙图阁学士的省称。特指宋包拯。因曾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名。《初刻拍案惊奇 卷三十三》等了一会,(包)龙图已升堂了
龙吞夔护lóngtūnkuíhù

字面意思指龙吞食了夔,然后保护它。《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龙吞夔以卫之。”其中,“龙”象征着权力和威严,“夔”是一种神兽,象征着忠诚和勇敢。《红楼梦第六十六回》三姐看时,上面龙吞夔护,珠宝晶荧,将靶一掣,里面却是两把合体的,一把上面錾一“鸳”字,一把上面錾一“鸯”字,冷飕飕,明亮亮,如两痕秋水一般。

龙尾

lóngwěi

①星宿名。即箕宿,二十八宿之一。居东方苍龙七宿之末,故称。《左传·僖公五年》:“童謡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 杜预注:“龙尾,尾星也。” 张衡《天象赋》:“歷龙尾以及箕,跨北燕而在兹。” ②谦称自己乃附托于名人而成立者。《三国志·魏志·华歆传》“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 裴松之《注引 三国魏 鱼豢魏略》:“歆与北海邴原、管寧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寧为龙尾。” ③草名。乌蔹莓的别名。《尔雅·释草“拔蘢葛”》晋 郭璞注:“似葛,蔓生,有节, 江东呼为龙尾。” ④砚名。亦泛指砚。宋 苏轼《龙尾砚歌》:“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於石。” ⑤河堤防洪之物。伐大树连梢,置之堤旁。元 欧阳玄《河防记》:“隄前置龙尾大埽,龙尾者,伐大树连梢繫之隄旁,随水上下,以破嚙岸浪者。” ⑥古国名。南诏的别称。《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南詔,或曰鹤拓、曰龙尾 ……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参见“南詔”。⑦盘旋而上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故称。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无锡西龙尾陵道者,春申君初封吴所造也。”《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筑道陂陀以上城,其道下附於地,若龙垂尾然,故曰龙尾。” ⑧指宫殿前呈斜坡状的甬道。 唐 白居易《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步登龙尾上虚空,立去天颜无咫尺。”      

龙骧

lóngxiāng

①比喻气概威武。②指大船。公(朱元璋)于是命徐达、常遇春等先发;庚寅,亲乘龙骧巨舰,率舟师溯流而上,(陈)友谅江上斥候,望风奔遁。

龙骧虎步

lóngxiānghǔbù

昂首阔步、威武雄壮貌。《三国志·魏志·陈琳传》:“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驤虎步,高下在心。” 三国魏 嵇康《卜疑集》:“将如毛公藺生之龙驤虎步,慕为壮士乎?”

龙骧虎视

lóngxiānghǔshì

骧:马昂头。形容气宇轩昂,气概威武。比喻有雄才大略。《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君龙骧虎视,旁眺八维,掩讨逆节,折冲四海,是用锡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

龙骧虎跱

lóngxiānghǔzhì

雄踞貌。

龙骧麟振lóngxiānglínzhèn

比喻将军恩威兼备。龙骧,昂举腾跃的样子。麟振,《诗·周南·麟之趾》:“鳞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毛传:“麟,信而应礼,以足至者也。振振,信厚也。”

龙翔

lóngxiáng

喻帝王兴起。元 揭傒斯《开元宫碑诗》:“元兴龙翔,大拓疆土,四海八荒,咸覿其主。”②龙飞。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龙翔凤翥lóngxiángfèngzhù

翔翥:均表示鸟向上飞比喻瀑布飞泻奔腾。比喻神采飞扬。凤翥龙翔。清·顾炎武《杭州》诗之一:“宋世都临安,江山已失据。犹夸天目山,龙翔而凤翥。”柳亚子《十月六日题毛主席之绘像 诗》龙翔凤翥君堪喜,骥附骖随我敢吁?

龙行虎步

lóngxínghǔbù

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宋史·太祖纪三》:“每对近臣言,太宗龙行虎步。”《宋书·武帝纪》:“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南史 本纪卷六梁武帝》君龙行虎步,相不可言,天下方乱,安之者其在君乎?

龙须

lóngxū

草名。茎可织席。三国魏 吴普《神农本草经·石龙刍》:“(石龙芻)一名龙鬚。”唐 李白《鲁东门观刈蒲诗》:“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鬚。”王琦注:“蜀本草:龙芻,丛生,茎如綖,所在有之,俗名龙鬚草,可为席。”参见“龙鬚草”。唐 韩偓《已凉》“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喻长而细如龙须之物。唐 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葡萄》:“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鬚。”方世举注:“蒲萄藤蔓颇似龙鬚。”宋 苏轼《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词》:“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鬚半剪,凤膺微涨,玉肌匀绕。”③指头足纲类的鱼,如章鱼等。④帝皇之须。唐 白居易《七德舞歌》“翦鬚烧药赐功臣,李勣呜咽思杀身”自注:“李勣常疾,医云:‘得龙鬚灰,方可疗之。’太宗自剪鬚烧灰赐之,服讫而愈。勣叩头泣涕而谢。”

龙须草

lóngxūcǎo

龙须草又名蓑草、拟金菜或羊胡子草,其根系—卜分发达,草层覆盖速率和覆盖度高,因而具有较好的蓄水作用。属灯心草科,茎可织席。龙须草因木质素含量低、纤维素含量高,且纤维细长、质韧、易成浆、易漂白,是制造高档纸、人造棉、人造丝的优质原料,也是多种手工编制品的上乘原料。尤其是作为造纸原料,其纤维含量和品质是草本纤维的佼佼者,优于湿地松、杨树等。

龙血玄黄

lóngxuěxuánhuáng

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周易 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第三篇第17章:“当是时,龙血玄黄,战争方始,革命工作,热烈进行。”

龙颜

lóngyán

①谓眉骨圆起。《晋书 元帝纪》及长,白豪生于日角之左,隆准龙颜,目有精曜,顾眄炜如也。②借指帝王。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③谓鱼头如龙。

龙阳

lóngyáng

后因以“龙阳”指男色。《红楼梦 第九回:“(薛蟠)偶动了龙阳之兴,因此,也假説来上学。”

龙吟

lóngyín

形容箫笛类管乐器声音响亮。形容声音深沉或细碎。《聊斋志异 仙人岛》大众皆起告别,鹤唳龙吟,一时并散。《红楼梦 第26回》:说着,顺着脚一径来至一个院门前,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龙吟凤哕

lóngyínfènghuì

龙在吟啸,凤在鸣叫。形容非常美妙,抑扬顿挫的声音。哕,鸟鸣声。那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他蓦地长啸一声,有如龙吟凤哕,划空而起。他一按剑簧,无痕弹出,嗡然如龙吟凤哕。

龙吟虎啸

lóngyīnhǔxiào

①龙虎叫啸。《西游记第六十回》:“龙吟虎啸,鹤唳鶯鸣。”唐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②喻声音洪大。宋 陈与义《衡岳道中诗之二》:“客子山行不觉风,龙吟虎啸满山松。”③喻诗词声律豪放峭拔。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卷六》:“稼轩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④喻英雄豪杰叱咤风云。天地会诗歌选·手足歌:“龙吟虎啸山川地,高才还要认洪英。”

龙鱼

lóngyú

①即龙鲤。一说指鲵鱼,人鱼。《晋纪总论》是以感而应之,悦而归之,如晨风之郁北林,龙鱼之趣薮泽也。②古国名。③道教符箓。

龙驭

lóngyù

①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爰上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於虞泉,羲和至此而廻。六螭,即六龙也。”后因以“龙驭”指太阳。《艺文类聚 卷五》引南朝梁王僧孺《谢赐历表》:“窃以龙驭不爽,靡见侵薄,凤职是司,曾无昃眺。”南朝陈 张正见《轻薄篇》:“莫嫌龙驭晚,扶桑復浴鸦。”②指天子车驾。唐 白居易《长恨歌》:“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③借指皇帝。前蜀 韦庄《喻东军诗》:“四年龙驭守峨嵋,铁马西来步步迟。”④谓君临天下。唐 钱起《观法驾自凤翔回诗》:“圣情苏品物,龙御闢云雷。”一本作“龙驭”。⑤婉词。谓帝王去世。《明史·方从哲传》:“以药尝试,先帝龙驭即上昇。”参见“龙驭上宾”。

龙驭上宾

lóngyùshàngbīn

皇帝之死的讳饰语。意为乘龙升天,为天帝之宾。《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明·李东阳《张公墓志铭》盖有意大用,未几而龙驭上宾矣。

龙跃凤鸣

lóngyuèfèngmíng

象龙在腾跃,凤凰在高鸣。比喻才华出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君兄弟龙跃云津,顾彦先凤鸣朝阳,谓东南之宝已尽,不意复见褚生。”

龙跃云津lóngyuèyúnjīn

比喻杰出的人物崛起。《晋书·褚陶传》:“君兄弟龙跃云津,顾彦先凤鸣朝阳,谓东南之宝已尽,不意复见褚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张华见褚陶,语陆平原曰:‘君兄弟龙跃云津,顾彦先凤鸣朝阳。’”

龙战于野

lóngzhànyúyě

群龙在荒野大战,比喻群雄角逐。出自《周易·坤》。《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昔天厌水运,龙战于野,两京否隔,四纪于兹。

龙章凤彩

lóngzhāngfèngcǎi

不凡的仪表风采。唐·邵混之《元氏县令庞君清德碑》:“君纯德天资,大材灵降,龙章凤彩,凝脂点漆。”

龙章凤篆lóngzhāngfèngzhuàn

①对帝王的文章、诏书、敕令的谀称。②指道教的符箓。《水浒传第一回》照那碑碣上时,前面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箓,人皆不识。

龙章凤姿

lóngzhāngfèngzī

章:文采。蛟龙的文采,凤凰的姿容。比喻风采出众。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刘孝标注引《嵇康别传》康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清史稿卷四·世祖纪一上(顺治)生有异禀,顶发耸起,龙章凤姿,神智天授。

龙争虎斗

lóngzhēnghǔdòu

龙与虎之间的争斗。形容斗争或竞赛十分激烈紧张。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文武每我不信你敢差排吕太后,枉以后龙争虎斗,都是俺鸾交凤友。”

龙钟

lóngzhōng

身体衰老、行动不灵便的样子:老态龙钟唐 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宋 陈与义《咏牡丹》:“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聊斋志异 聂小倩》又一媪衣𪑦绯,插蓬沓,鲐背龙钟,偶语月下。《聊斋志异 白于玉》太史时年七旬,龙钟颇甚。许廷桢《仿香山事》秋光虽老人犹健,未是龙钟倩杖扶。另指湿漉漉的样子。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唐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潦倒

lóngzhōngliǎodǎo

龙钟:行动不灵便的样子;潦倒:失意颓丧。形容老年人衰老颓丧的样子。·李华卧疾舟中相里范二侍御先行赠别序》:“华也潦倒龙钟,百疾丛体,衣无完帛,器无兼蔬。”

龙姿凤质

lóngzīfèngzhì

指人的美好品质。明焦竑《玉堂丛语 识鉴》(陶)安见上(朱元璋)状貌,谓(李)习等曰:“龙姿凤质,非常人也,今有主矣。”

龙子幡

lóngzǐfān

幡,挑起来竖着挂的长条旗子。船上作装饰用的旗幡,上面画有龙形。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绣花的旗帜。

lóng器。古同 《西游记第五十九回》话表三藏遵菩萨教旨,收了行者,与八戒沙僧剪断二心,锁鑨猿马,同心戮力,赶奔西天。
lóng

躘踵lóngzhōng行动不便貌。踉跄欲跌貌。亦作“龙钟”。《西游记第三回》这猴王打出城中,忽然绊着一个草疙瘩,跌了个躘踵,猛的醒来,乃是南柯一梦。

躘踵lóngzhǒng

①行动不便貌。②踉跄欲跌貌。西游记第四十九回》八戒正行,忽然打个躘踵,得故子把行者往前一掼,扑的跌了一跤。

lóng I.

古同“龙”。II. máng 多毛的狗。《聊斋志异 犬奸》尨吠奸而为奸,妒残凶杀,律难治以萧曹。杂色:“衣之服。” III. méng尨茸:蓬乱的样子,如“孤裘尨茸。” IV. páng 古通“庞”,高大:“虎见之,然大物也。”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