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ù I.

①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代):六书(古时分析汉字形、音、义而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法)。六甲。六欲(佛教名词,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泛指人的各种欲望)。六合(“”、“”、“西”、“”、“”、“”,用以指天地和宇宙)。六亲(较早是指“”、“”、“”、“”、“”、“”;泛指所有亲属)。六经(六种儒家经典,即《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畜(六种家畜,指“”、“”、“”、“”、“”、“”)。六朝(cháo)(“”、“东晋”、“”、“”、“”、“”,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后又泛称“南北朝”)。六腑(中医指“”、“”、“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言诗。六弦琴。②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5”。II.六安:地名,在中国安徽省。六合:地名,在中国江苏省。

六案

liù’àn

宋于州、县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六个办事机构,称"六案"。分别为士、户、仪、兵、刑、工。《宋史·徽宗纪二》:"(崇宁四年)令州县仿尚书六曹分六案。"

六臂三头

liùbìsāntóu

比喻人的本事非凡,神通广大。明 孟称舜《死里逃生》第一折:“便六臂三头待怎么,料应飞不出这天罗嘑。”郭沫若《洪波曲》第六章:六臂三头,后先辉映,无怪乎这小木头人,有时候也就真的‘不可一世’了。

六部

liùbù

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秦之中央行政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由尚书分曹治事,曹便渐变为后来的部。隋初于尚书省立吏、祠、度支、左户、都官、五兵六部。唐改祠部为礼部,度支为户部,左户为工部,都官为刑部,五兵为兵部,统归尚书省管辖。宋沿袭未改。元六部归中书省管辖。明废中书省,六部独立,直接对皇帝负责,相沿至清末。

六藏

liùcáng

①六腑。《庄子·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藏,賅而存焉。”成玄英疏:“六藏,六腑也,谓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或以心、肝、脾、肺、肾、命门为“六藏”。《难经·三十九难》:“然五藏亦有六藏者,谓肾有两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藏有六也。”《列子·仲尼》:“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②佛教语。原以龟藏其头尾四足避害,比喻修行者藏其六识。后泛指退避忍让。金 李澥《漫书诗》:“胸怀平日窗八达,伎俩只今龟六藏。”

六曹

liùcáo

东汉尚书开始分为六曹治理国事,据《续汉书·百官志三》记载,有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南北两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至唐代,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宋徽宗时,州县亦设置六曹,称之为兵曹、刑曹、工曹、礼曹、户曹、吏曹。故俗以六曹为地方胥吏之通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七》癸亥,诏:“尚书省六曹事应取旨者,皆尚书省检具条例,上中书省。”《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三》置寄禄之官,复六曹之旧。《续资治通鉴 元纪六》僧格钟初鸣时,即坐省中,六曹后至者笞之。

六朝

liùcháo

①三国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建都建康(吴名建业,今南京市),史称为六朝。宋 张昪《离亭燕词》:“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清 纳兰性德《秣陵怀古》:“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②指魏、晋、后魏、北齐、北周和隋。这些朝代皆建都北方,称为北朝六朝。三国至隋统一前后三百馀年的历史时期亦统称为“六朝”,如:六朝建筑、六朝书法,皆兼举南北六朝而言。

六朝金粉

liùcháojīnfěn

六朝:南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金粉:旧时妇女妆饰用的铅粉,常用以形容繁华绮丽。亦形容六朝的靡丽繁华景象。元·无名氏《醉花阴·秋怀》:“他他他把六朝金粉收拾去,单单单留下写恨几行书。”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

六尘不染

liùchénbùrǎn

佛教语,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指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唐 武三思《孝明皇后碑》:“六尘不染,孤标水上之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金和尚》五蕴皆空,六尘不染,是谓‘和尚’。

六尺之孤

liùchǐzhīgū

指未成年的孤儿。《论语·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六尺之孤,幼少之君。”邢昺疏引郑玄注:“六尺之孤,年十五已下。”《后汉书·李固传》:“今委君以六尺之孤,李氏存灭,其在君矣。”唐 骆宾王《为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清 孔尚任《桃花扇·截矶》:“只知拥戴新主,竟不念先帝六尺之孤,岂不可恨!”

六尺之讬

liùchǐzhītuō

谓受嘱托抚育遗孤。

六出冰花

liùchūbīnghuā

雪花。南朝梁·萧统《黄钟十一月启》:彤云垂四百之叶,玉雪开六出之花。元·关汉卿窦娥冤 第三折》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六出纷飞

liùchūfēnfēi

六出:雪花六角,因别称“六出”。大雪纷纷。汉·韩婴《韩诗外传》:“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六出奇计

liùchūqíjì

原指陈平所出的六条妙计。后泛指出奇制胜的谋略。《史记·陈丞相世家》:“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九回:“况闻她三番妙智,几乎将过公子气死,便是陈平六出奇计,也不过如此。”

六畜不安

liùchùbùān

六畜:牛、马、羊、豕、鸡、犬。所有牲畜都不得安宁。清 刘鹗《老残游记》:“要我去扰得人家六畜不安,末后连我也把个小命儿送掉了,图着什么呢?”鲁迅《彷徨·离婚》:“她在大人面前还是这样。那在家里,简直闹的六畜不安。

六畜兴旺

liùchùxīngwàng

六畜:牛、马、羊、猪、鸡、狗。指各种牲畜、家禽繁衍兴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六道

liùdào

又作六趣。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佛陀依圣人的智慧观见,概括世间一切有情众生为六大种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前三者属三善道,后三者属三恶道。

六道轮回

liùdàolúnhuí

佛教语,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唐 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圣人有以见六趣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力。”元·李寿卿《度柳翠》第一折:我着你脱离生死,免却六道轮回。

六典

liùdiǎn

六典,谓古代六方面的治国之法。即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晋书 文帝纪》敦五品以崇仁,恢六典以敷训。

六耳liùěr

第三者。《西游记》第二回:“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弟子一人。’”

六耳不同谋liùěrbùtóngmóu原意是三个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秘密。后也比喻轻信传闻的话没有益处。佛教指不能当着第三者传道。后亦作六耳不通谋。谓不能与第三者共机密。

六飞

六騑

六蜚

liùfēi

古代指皇帝的车驾六马,疾行如飞。《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裴骃《集解引如淳》六马之疾若飞。唐 杜牧《长安杂题长句 之五》六飞南幸芙蓉苑,十里飘香入夹城。宋 周辉《清波杂志卷三》自六蜚驻驆,日益繁盛,湖上屋宇连接,不减城中。《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及建炎、绍兴之间,(钱塘)为六飞所驻之地,当时论者固疑其不足以张形势而事恢复矣。

六根清净

六根清静

liùgēnqīngjìng

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隋 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五种法师,俱得六根清净。”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寸草不留,六根清净,与汝剃除,免得争竞。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77篇》贪、嗔、痴是三毒,再加上慢、疑、恶见,组成六根烦恼。这就是所谓“苦谛”。

六宫

liùgōng

古代皇后的寝宫,正寝一,燕寝五,合为六宫。《礼记·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郑玄注:“天子六寝,而六宫在后,六官在前,所以承副施外内之政也。”因用以称后妃或其所居之地。《周礼·天官·内宰》:“以阴礼教六宫。”郑玄注:“六宫谓后也。”《周礼·天官·内宰》:“上春,詔王后帅六宫之人,而生穜稑之种,而献之于王。”郑玄注:“六宫之人,夫人以下分居后之六宫者。”《晋书 景帝纪》迎六宫家人留止内房,毁人伦之叙,乱男女之节。《晋书 武帝纪》诏聘公卿以下子女以备六宫,采择未毕,权禁断婚姻。晋 干宝《晋纪总论》:“故贾后肆虐於六宫,韩午助乱於外内,其所由来者渐矣,岂特繫一妇人之恶乎?”唐 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资治通鉴 宋纪十二》(山阴)公主尤淫恣,尝谓(刘宋废)帝曰:“妾与陛下,男女虽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万数,而妾唯附马一人,事太不均。”清 黄遵宪《乌之珠歌》:“御牀不扫空垂帘,六宫共抱苍梧痛。”

六骸

liùhái

人的头身和四肢统称六骸。《庄子·德充符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

六合

liùhé

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天地四方。《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成玄英疏:“六合者,谓天地四方也。”《庄子·知北游》六合为巨,未离其内。《庄子·徐无鬼》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晋书 景帝纪》天位至重,不得其才,不足以宁济六合。《晋书 文帝纪》忠格皇天,功济六合。《晋书 符坚载纪上》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晋 葛洪《抱朴子·地真》:“其大不可以六合阶,其小不可以毫芒比也。”《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四》右补阙浚仪吴兢闻(冉)祖雍之谋,上疏,以为:“况相王(李旦)同气至亲,六合无贰,而贼臣日夜连谋,乃欲陷之极法。”郭沫若《访埃杂吟·弄舟尼罗河上》:“晴光弥六合,天气拟初秋。”②天下;人世间。贾谊《过秦论》:“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搞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然后以六合为家,肴函为宫。”《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三》先帝应天受命,志平六合。《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八纮共贯,六合同风。《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将欲包举六合,混同文轨。唐 李白《古风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清 潘耒《赠杜于皇诗》:“男儿无家復无国,六合飘然一孤客。”闻一多《李白之死》:“我呢?不过那戏弄黄土的女娲散到六合里来底一颗尘沙!”③阴阳家以月建与日辰的地支相合为吉日,即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六合之内

liùhézhīnèi

六合:天地及东南西北。指天下。《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存。”

六翮

liùhé

①谓鸟类双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鸟的两翼。《战国策·楚策四》:“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宋 苏轼《与胡祠部游法华山诗》:“君犹鸞鹤偶飘堕,六翮如云岂长鎩。”明 刘基《戏为雪鸡篇寄詹同文诗》:“雪鹤排云舒六翮,长鸣远逐浮丘伯 。” ②指鸟。唐 高适《别董大诗之二》:“六翮飘颻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餘年。” 宋 陆游《临别成都帐饮万里桥赠谭德称诗》:“今年一战馘餘子,风送六翮凌青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六翮飞身,争投栖於树杪;五花画舫,尽返棹於湖边。”

六极

liùjí

①谓六种极凶恶之事。《尚书·洪范》:“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孔颖达疏:“六极,谓穷极恶事有六。”王逸《九思·逢尤》:“愍余命兮遭六极,委玉质兮於泥涂。”汉 扬雄《逐贫赋》汝在六极,投弃荒遐。《隋书·礼仪志四》:“六极之人,务加宽养,必使生有以自救,没有以自给。”明 陶宗仪《辍耕录·发宋陵寝》:“忠义所感,定命靡常,六极转移,易如反掌。”②谓上下四方。《庄子·应帝王》:“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庄子·天运》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明 焦竑《焦氏笔乘·读论语》:“信有一我,而不信,六极无之而非我。”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俯视千春,横眺六极,无文学不足以立国,无文学不足以新民。”③谓命、丑、福、赏、祸、罚。《逸周书·常训》:“六极:命、丑、福、赏、祸、罚。六极不嬴,八政和平。”④中医学名词。即气极、血极、筋极、骨极、精极、髓极,均为虚劳重症。《云笈七籤卷三二》:“五劳则生六极,一曰气极,二曰血极,三曰筋极,四曰骨极,五曰精极,六曰髓极。六极即为七伤。”

六甲liùjiǎ

①用天干地支相配计算时日,其中有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故称。②道教神名,供天帝驱使的阳神;道士可用符箓召请以祈禳驱鬼。《水浒传第一一六回》善识天文地理,能辨六甲风云。③妇女有孕称为身怀六甲。④指龟之四肢首尾。

六街三陌

liùjiēsānmò

解释见“六街三市”。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二折:“恰便似玉琢成六街三陌,恰便似粉妆就殿阁楼台。”

六街三市

liùjiēsānshì

六街:唐代长安城中的六条大街;市:集市。泛指大街小巷。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一卷:“六街三市通车马,风流人物类京华。”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果然那厢有座城池,六街三市,万户千门,来来往往,人都在光天化日之下。

六经

liùjīng

六部儒家经。《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颜师古注:“六经,谓春秋也。”以来无乐经。今文家以为“乐”本无经,皆包含于之中;古文家以为毁于秦始皇焚书。《晋纪总论》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辨而贱名检。宋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明 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参见“六艺”。

六军

liùjūn

①天子所统领的军队。王师。《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左传·襄公十四年》:“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后因以为国家军队的统称。《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大驾布六军,备凯乐,献俘于太庙。宋 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明 夏完淳《即事三首》:“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六军浑散尽,半夜起悲笳。”清 黄遵宪《七月二十一日外国联军入犯京师诗》:“莫问空拳敺市战,餘闻扈蹕六军惊。”②晋世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晋书 文帝纪》公爰整六军,典司征伐,犯命凌正,乃维诛殛。《晋书 元帝纪》(王)敦据石头,戴若思、刘隗帅众攻之,王导、周顗、郭逸、虞潭等三道出战,六军败绩。《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驍骑将军。游击将军。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驍、游为六军。”③指唐之禁军六军,天子军队,御林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按,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与此不同。唐·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新旧唐书十三》:“六军,据新志以龙武、神武、神策各左右当之,而旧志説六军则数左右羽林,而不数左右神策。通説六军与旧志同……要之,六军之名乃取旧制书之,至中、晚唐神策军权最重,故新志以后定者言之歟,今未能详考。”

六郡

liùjùn

指汉的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后汉书 董卓列传》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从中郎将张奂为军司马,共击汉阳叛羌,破之,拜郎中,赐缣九千匹。

六礼liùlǐ

①谓古代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②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不隔几日,六礼完备,娶了新妇进门。③古享祭宗庙之礼有六:肆献祼、馈食、祠、禴、尝、烝。④诸侯朝见天子之礼有六。

六龙

liùlóng

①谓《易》乾卦的六爻。②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羲和为御者。唐 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③古代天子的车驾为六马,马八尺称龙,因以为天子车驾的代称。《清史稿卷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卒使八国连兵,六龙西狩。④六兄弟的美称。 

六律

liùlǜ

律,定音器(竹管)。共有十二个,各有固定的音高和名称:1.黄钟(C),2.大吕( # C),3.太簇(D),4.夹钟( # D),5.姑洗(E),6.中吕(F),7.蕤宾( # F),8.林钟(D),9.夷则( # G),10.南吕(A),11.无射( # A),12.应钟(B),合称十二律。区分开来,奇数(阳)称六律,偶数(阴)称六吕,合称律吕。古书所说的六律,通常是就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而言的。《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庄子·骈拇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

六马仰秣

liùmǎyǎngmò

形容乐声美妙,连马都抬起头倾听,不吃饲料。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汉·王充《论衡·率性》:“推此以论,百兽率舞,潭鱼出听,六马仰秣,不复疑矣。”

六逆

liùnì

古代统治阶级所认为的六种悖逆行为。《左传·隐公三年》:“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六气

liùqì

①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指阴、阳、风、雨、晦、明。《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庄子·在宥》:“天气不和,地气鬱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成玄英疏:“阴、阳、风、雨、晦、明,此六气也。”②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谓朝旦之气(朝霞)、日中之气(正阳)、日没之气(飞泉)、夜半之气(沆瀣)、天之气、地之气。《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成玄英疏引 李颐 曰:“平旦朝霞,日午正阳,日入飞泉,夜半沆瀣,并天地二气为六气也。”《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潄正阳而含朝霞。”王逸注引 陵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朝霞者,日始欲出赤黄气也;秋食沦阴,沦阴者,日没以后赤黄气也;冬饮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夏食正阳,正阳者,南方日中气也;并天地玄黄之气,是为六气也。”③谓好、恶、喜、怒、哀、乐六情。《管子·戒》:“圣人齐滋味而时动静,御正六气之变,禁止声色之淫。”尹知章注:“六气,即好、恶、喜、怒、哀、乐。”

六桥

liùqiáo

浙江省杭州西湖外湖苏堤上之六桥: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宋苏轼所建。亦指西湖里湖之六桥: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濬源。明杨孟瑛所建。宋 苏轼《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六桥横絶天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宋 文英《莺啼序 春晚感怀》词:“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明月娟娟筛柳,春色溶溶如酒。今夕试华灯,约伴六桥行走。”康有为《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感诗》:“凄凉白马市中簫,梦入西湖数六桥。”

六亲

liùqīn

古指父、母、兄、弟、妻、子;泛指亲戚,亲人。西汉·贾谊《治安策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内属五庙之孙,外戚六亲缌麻,皆受复除。

六亲不和

liùqīnbùhé

指和亲族、亲戚之间的关系不好。《老子 第十八章》:“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清·曹雪芹《红楼梦 第一百十四回》那王仁自从王子腾死后,王子胜又是无能的人,任他胡为,已闹的六亲不和。 

六亲不认

liùqīnbùrèn

六亲:父、母、兄、弟、妻、子。不认所有亲属。形容不通人情世故;也指对谁都不讲情面;不徇私情。张天翼《万仞约》:“那名堂一立,就六亲不认了。”冯德英《苦菜花》第三章:我丢了差事云找他,他不惟不帮忙,反倒六亲不认了。

六亲无靠

liùqīnwúkào

形容很孤独,没有亲属可依靠。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21回:“我家现在六亲无靠,故乡举目无亲,除叔叔外,别无可托之人。”张恨水《夜深沉》第20回:“原听说你是个六亲无靠的人,你可以随便爱上哪里就到哪里。”

六趣轮回

liùqùlúnhuí

解释见“六道轮回”。唐·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圣人有以见六趣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力。”

六瑞

liùruì

古代以玉作瑞信之物,用于朝聘,计六种,故名"六"。《周礼·春官》载:周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六瑞形制大小各异,以示爵位等级之差别。

六神不安

liùshénbǔān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十二:“凡人卧,头边勿安放火炉,令人六神不安。”元 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今有蔡顺的母亲,病枕在床,俺家宅六神不安。

六神无主

liùshénwúzhǔ

六神:道家指主宰人心、肺、肝、肾、脾、胆的神;无主:没有主意;不知如何是好。形容心慌意乱;惊慌失措。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吓得知县已六神无主,还有甚心肠去吃酒。”朱自清《笑的历史 笑的历史》那里我这个人六神无主,失张失智的。

六师

liùshī

周天子所统六军之师。《尚书·康王之诰》:“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曾运乾正读:“六师,天子六军。周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师。”《孟子·告子下》:“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后以为天子军队之称。《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尽力输诚,奬厉六师……以寧社稷,以报万分。”《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晋书 元帝纪》帝亲被甲徇六师于郊外。唐 许敬宗《奉和入潼关诗》:“济潼紆万乘,临河耀六师。” 清 魏源《圣武记 卷六》:“及车驾将至,冰骤坚,六师毕济。”亦泛指全部军队。

六事

liùshì

①上古指领兵的六卿。《晋书 元帝纪》肆群后三司六事之人,畴咨庶尹,至于华戎,致葺大命于朕躬。②相传商初天下大旱,汤曾祷于桑林,以六事自责。③谓貌、言、视、听、思心、王极。古人以为此六者有失,必致六气相伤,发生灾害。④考察地方官吏政绩的六项内容。⑤指六书。

六顺

liùshùn

《左传·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北史·尉元传》:“然五孝六顺,天下之所先,愿陛下重之,以化四方。”唐 李邕《兗州曲阜县孔子庙碑》:“六顺勃兴,四维偕作。”

六韬三略

liùtāosānlüè

《六韬》、《三略》:都是古代的兵书。后泛指兵书、兵法。唐 黄滔《祭南海南平王》:“天生大贤,浚六韬三略之才谋。”《水浒传第八十五回》更兼军师(吴用)文武足备,智谋并优,六韬三略,无有不会。元 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二折六韬三略,淹贯胸中,唯吾所用,何担孙武子十三篇而已哉。

六通四达

liùtōngsìdá

犹四通八达。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9卷:“今谓明义各自为宜,少多非为定准,如六通四达,岂止三耶!”清·薛福成《开创中国铁路议》:“即如美邦新造,四十年前尚无铁路,今通计国中六通四达为路至二十一万里。”

六通四辟

liùtōngsìpì

谓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庄子·天道》:“明於天,通於圣,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庄子·天下》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成玄英疏:“六通,谓四方上下也;四辟,谓春夏秋冬也。”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序》:“大小精粗,六通四辟,无乎不在。”

六问三推

liùwènsāntuī

谓反复审讯。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我是个妇女家,怎熬这六问三推。”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却又六问三推,千般锻炼。”

六幺

liùyāo

唐代有名的曲子。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六艺

liùyì

①儒家所谓的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才艺。②古代称《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种经书。也泛指各种经书。《史记·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史记·滑稽列传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后汉书 张衡列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唐 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六》(王)安石挟管商之术,饰六艺以文奸言,变乱祖宗法度。

六艺经传

liùyìjīngzhuàn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传:解释经书的书。泛指古代典籍。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儒者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佾

liùyì

六佾舞,六佾之舞。①周诸侯所用乐舞之格局:六列,每列六人,共三十六人;或云,每列八人,六列共四十八人。《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少长有礼,上下咸和,是用锡君轩县之乐,六佾之舞。②夏代天子之乐舞格局。

六鹢退飞

liùyìtuìfēi

这个典故出自《公羊传·僖公十六年》:“霣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曷为先言霣而后言石?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意思是说:有五颗陨石落到宋国,这个月,有六只水鸟被风吹得倒退着飞过宋国国都。为什么先说“陨”后说“石”,再说“五”?是因为先听到陨石落下的声音,看了一下发现是石头,再仔细看看,哇,有五颗啊。为什么先说“六”后说“鹢”,再说“退飞”?是因为先看到天上有六个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仔细看原来是水鸟,再慢慢观察一下,原来这些水鸟被风吹得倒退着飞。于是后来衍生出一个成语叫“五石六鹢”,用以比喻记述准确或为学缜密有序。宋·彭乘《墨客挥犀》第七卷:“古人于小诗用意精深如此,况其大者乎,盖其学问渊源,有五石六鹢之旨。”

六印

liùyìn

谓六国相印。《史记·苏秦列传》:“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賑而封。”唐 李白《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诗》:“洛阳苏季子,剑戟森词锋。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金 元好问《天门引》:“丈夫何意作苏秦,六印才堪警儿女。”六将军印。《史记·封禅书》:“是时上方忧河决,而黄金不就,乃拜大(欒大)为五利将军。居月餘,得四印,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 大见数月,佩六印,贵震天下。”司马贞索隐:“谓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为四也。更加乐通侯及天道将军印,为六印也。”③唐时官马身上的六种印记。唐 杜甫《瘦马行》:“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明 胡震亨《唐音癸籤·诂笺二》:“杜瘦马行:‘细看六印带官字。’考唐六:凡在牧马,以小官字印印右膊,以年辰印印右髀,以监名印印尾侧。二岁以飞字印印左髀膊。细马次马以龙形印印项左。送尚乘者,印三花及飞字印,外又有风字印。官马赐人者,以赐字印。配诸军及充传送驛者,以出字印。印凡八,此云六印,意赐、配者不在数耳。”

六月飞霜

liùyuèfēishuāng

旧时比喻有冤狱。唐 张说《狱箴》:“匹夫结愤,六月飞霜。”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齐妇含冤,三年不雨;邹衍下狱,六月飞霜。”

六凿

liùzáo

指耳、目等六孔。《庄子·外物》:“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成玄英疏:“凿,孔也。”清 曹寅《夜饮和培山眼镜歌》:“人生六凿宜藏用,五官首出司明重。”一说,犹六情。喜、怒、哀、乐、爱、恶。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谓六情攘夺”。

六职

liùzhí

①谓治、教、礼、政、刑、事六种职事。②谓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六种职别。谓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六种官职。

六宗

liùzōng

古所尊祀的六神。《汉书 王莽传中》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②谓文帝、武帝、宣帝、元帝、明帝、章帝。《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燔燎告天,禋于六宗,望于群神。③佛教以三论、法相、华严、律、成实、俱舍为六宗。其中,成实、俱舍二宗为小乘;其馀四宗另加天台、真言二宗,称大乘六宗。

liù I.

数目“六”的大写。多用于票证、账目等。II.参见l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