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说到司马氏专权曹魏,曹魏先后被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掌控。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享年55岁,其长子司马炎继承相国晋王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经过精心准备,同年12月,司马炎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为自己登基做准备。在司马炎接任相国后,就有一些人受司马炎指使,劝说魏帝曹奂早点让位。不久,曹奂下诏书说:“晋王,你家世代辅佐皇帝,功勋高过上天,四海蒙受司马家族的恩泽,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让给你,请顺应天命,不要推辞!”司马炎如同当年曹丕一样进行了多次推让表演。他的心腹带领满朝文武官员再三劝谏,司马炎数次推辞后,接受了魏帝曹奂禅让。《晋书》说:“封魏帝为陈留王,邑万户,居于鄴宫;魏氏诸王皆为县侯。”就是说晋武帝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宫室安排在邺城,曹家诸王统统为县侯。其地位、待遇、结局可以说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302年,曹奂在陈留封国去世,享年五十八岁,朝廷为他上谥号元皇帝,后人称为“魏元帝”。

曹奂禅让司马炎.jpg

请看曹奂禅让司马炎图片

司马炎登上帝位,国号大晋,都洛阳,史称西晋,晋王司马炎变成了晋武帝。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曹魏王朝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称帝,45年后,司马炎也同样让曹家后代以禅让的手段获取了帝位,曹魏遂亡。但这时的司马炎心里并不轻松,他很清楚,虽然登上王位宝座,但危机四伏,必须小心对待。

从内部看,他的祖父、父亲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帝位铺平道路,曾经对曹爽为首的三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的屠杀,这件事所造成的阴影仍然横亘在人们的心中。从外部看,蜀汉虽平,孙吴仍在,虽说此时的东吴已不足以与晋抗衡,但毕竟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要巩固政权,进而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就首先要强固凝聚,做好团结工作。晋武帝深知政策是司马朝廷的生命线,即位的第一年,就下诏让已成为陈留王的魏帝继续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同时又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中有一人担任驸马都尉。第二年司马炎还解除了对汉室的禁锢。这些举措不但缓和了朝廷内患,尤其是消除了已成为司马氏家族统治对象的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惧,安定了蜀汉人心,进而又赢得吴人的好感,为吞并孙吴做好了政策准备。

为了尽早地使国家从动乱不安的环境中摆脱出来,无为而治与宽松政策成了西晋之初的立国精神。这种立国精神在国家的各种领域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公元268年,司马炎诏书中明确指出:“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心。”当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继东汉的动乱政治之后,为了安定人心,恢复国力,曾实行了比较宽松开放、节俭求实的治国方略。但到了曹统治后期,政治渐趋严厉,社会风气亦腐败,曹操当年的风范已不复存在。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往往不断把强大的物质重负转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长期的战乱更使百姓经受惨淡生计,心理上承受着恐惧与疲惫。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强国方略。“无为而治”思想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西晋初年宽刑简政,轻徭薄赋的举措达到了休养生息的目的。

平定秦凉,安抚边境

西部以鲜卑族为首的几个少数民族成为西晋政权的心腹之患。270年,鲜卑秃发树机能(姓“秃发”,名“树机能”)起兵反晋,接连挫败晋将,朝野大震,关中震动。司马炎命汝阴王司马骏为镇西大将军,都督雍、凉等州诸军事,坐镇关中。西晋军队和鲜卑军队经过一年多的交战,秃发树机能不但没被消灭,反而联合了氐、羌、匈奴等部落共同反晋,使西晋王朝丧城失地。司马炎临朝哀叹说:“谁能为我讨此虏者?”马隆请命而往,率三千五百勇士西征。马隆向西渡过温水,秃发树机能等人带领几万名部众凭借险阻抵抗。因为山路狭隘,马隆制造了扁箱车、木屋,置于车上,边作战边前进,走了一千多里。自从马隆西去,音讯断绝,朝廷为他担忧,有的人说他们已经都死了。后来马隆的使者夜里到了,晋武帝抚掌大笑,命令赐给马隆符节,授官宣威将军。马隆到了武威,鲜卑部落首领率领一万多部落归降。十二月,马隆与鲜卑大战,杀了树机能,凉州于是平定

击灭东吴,统一中国

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为朝官。晋武帝采用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稳定巴蜀各级官吏,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还未统一。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

早在三国鼎立之时,魏的势力已超过蜀、吴,如以人口计,魏约占全国人口七分之三,蜀、吴合占七分之四。263年,魏灭蜀之后,三国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魏的力量更加强大。晋武帝代魏之后,雄心勃勃,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正处于一种积极的态势之中,吴国却是在走下坡路。吴主孙皓的荒淫、残暴使吴国丧失了重整旗鼓的机会。孙皓命令大臣的女儿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亮的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这使他丧失了大臣们的支持,自毁根本,最终成了孤家寡人。西晋的大臣们见吴国国力下降,政局不稳,纷纷劝说司马炎趁机灭掉吴国。

 东吴末帝孙浩荒淫无耻.jpg

请看东吴末帝孙浩荒淫无耻的图片

为了完成灭吴大业,晋武帝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羊祜在荆州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今湖北钟祥县)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由于孙皓挥霍无度,部队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连饭也吃不饱。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这样,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有一次,吴将邓香被晋军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坚持要杀掉,羊祜不但不杀邓,而且还亲自为其松绑,把邓送了回去。正是由于这样的“厚”爱,东吴将领们的心已经一步步趋向晋军。

晋武帝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为了迅速夺取胜利,晋军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第6路晋军由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20万晋军直扑东吴。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铁锥,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用麻油浇灌点燃火炬,熊熊烈火把铁链烧断。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在第6路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分散、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长江北岸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忙命丞相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结果沿江东下的王率大军乘机攻占了建业

280年5月1日,王进入石头城,孙皓仿效刘禅的做法:素车白马,面缚舆榇,衔璧牵羊,率领太子孙瑾等21人来到王营门。王亲解其缚,焚烧棺榇。为了让晋军顺利接收各地,孙皓广发劝降书信给臣僚。王派人将孙皓送到晋都洛阳,孙吴至此灭亡。5月29日晋朝聚餐饮酒五天。派遣使者分别到荆州、扬州去抚慰,吴原来的牧、守以下的官吏全都不更换;废除了吴的繁琐的规章制度,一切都遵循简便易行的原则,吴人非常高兴。之后,孙皓便在洛阳居住。284年孙皓在洛阳去世,时年四十二岁。

《三国演义》末回,即120回曰: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从东汉末年动乱开始至司马炎致东吴末帝孙皓投降共80年;而从曹丕建魏到东吴灭亡只有50年。中国历史有数次三国、四国甚至多国同存期,相比历史长河,分裂状态总是短暂的。仅存半个世纪的魏蜀吴由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普及大众,世代永传。


张正立评议:

司马懿父子的历史故事精彩,银屏上演义很多。宋老师讲正史,正视听

宋:建晋灭吴的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懿的孙子。第三代才正式登基当皇帝的,但晋武帝司马炎的爷爷、伯父和父亲都有皇帝名号,分别是宣帝、景帝和文帝。

张:这家三代人都为实现皇帝梦挖空心思殚精竭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