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决定反叛了。有入朝奏事官从京师回来,安禄山就假造敕书,把将领们召来告诉他们说:“皇上有密诏给我,让我率兵入朝讨伐杨国忠,你们应该听我指挥随军行动。”众将领都十分惊愕,相看而不敢反对。古人相信,凡事之始,用甲子日最吉。十一月初九甲子日,安禄山率领所统辖的军队共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在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起兵反叛。

 当时唐朝国内长治久安,120多年里尽管宫廷政变发生数次,但没有发生使庶民遭殃的战争,猛然得知范阳兵起,远近惊骇。河北地区都在安禄山的统辖之内,所以叛军经过的州县望风瓦解,郡守与县令有的大开城门迎接敌人,有的弃城逃命,有的被叛军俘虏杀害,没有人敢于抵抗。太原向朝廷报告了这一情况,东受降城也上奏说安禄山反叛。玄宗还认为是恨安禄山的人故意捏造事实,不相信真有其事。

 十一月十五日,玄宗得知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才召来宰相商议应变之策。杨国忠得意洋洋地说:现在要反叛的只有安禄山一个人,所部将士都不想反叛。不过十天,一定会把安禄山的头颅割下来送到行在。玄宗信以为然,大臣们听后则大惊失色。十六日,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请求立刻到东京,打开府库,召募勇士,跃马挥师渡过黄河。他夸下海口,说用不了几天就会把逆贼安禄山的头颅取下献给陛下!

 安禄山率兵进军攻陷荥阳(郑州西15公里),声势更加浩大,其先锋进攻东京洛阳。封常清所招募的兵都是一些没有经过军事训练而临时被招来的平民,叛军的精锐骑兵一阵冲锋,官军大败。

 官军退到了潼关,整饬防守器械,叛军追兵赶到。这时朝廷向诸道所征的士兵都还没有赶到,关中民众十分惊慌。正好安禄山谋划着称帝,留在东京洛阳不再进攻,所以朝廷才得到喘息的时间,所征的兵马也陆续赶到。

 至德元载(公元756年)潼关失守了,官军首领哥舒翰的部下到朝廷报告情况危急,到了晚上,没看到报告平安的烽火,玄宗才感到惧怕。玄宗把宰相召来商议对策。杨国忠因为自己兼任剑南(今四川剑阁以南)节度使,安禄山反叛后,即命令节度副使暗中准备物资,以防备危急时到剑南使用,所以这时他提出到蜀中避难,玄宗赞成他的意见。长安城中的百姓惊慌逃命,店铺关门,市里一片萧条。六月十三日,天刚发亮,玄宗只与杨贵妃姊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信宦官、宫人从宫内出发。到了中午,玄宗还没有吃饭,杨国忠就亲自用钱买来胡饼献给玄宗。百姓争献粗饭,并参杂有麦豆,皇孙们争着用手抓吃,不一会儿就吃光了,还没有吃饱。驿站中没有灯火,人们互相枕藉而睡,也不管身份的贵贱。等到有人从潼关赶到,玄宗才知道哥舒翰被叛军俘虏。

 第二天六月十四日,玄宗一行到了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市西约11公里),随从的将士因为饥饿疲劳,心中怨恨愤怒。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天下大乱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想杀掉他。这时有吐蕃使节二十余人拦住杨国忠的马,向他诉说没有吃的,杨国忠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士卒们就喊道:“杨国忠与胡人谋反!”有人用箭射中了杨国忠坐骑的马鞍。杨国忠急忙逃命,逃至马嵬驿西门内,被士兵追上杀死,并肢解了他的尸体,然后杀了他的儿子杨暄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等。虢国夫人虽已远走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南),也被追上斩首。禁军将领陈玄礼向玄宗提出处死杨贵妃的要求,玄宗替她说情,高力士说:“杨贵妃确实是没有罪,但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而杨贵妃还在陛下的左右侍奉,他们怎么能够安心呢!”玄宗这才命令高力士把杨贵妃引到佛堂内,用绳子把38岁的杨玉环勒死。

马嵬驿之变杨贵妃被勒死.jpeg

嵬驿之变,杨贵妃被勒死

马嵬驿马嵬坡,距西安咸阳机场约39公里,距西安北站约53公里,是近几年依托杨贵妃墓,黄山宫为背景建起来的旅游观光点,借助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的名声,体现唐朝特色,成为陕西省著名的旅游景点,假期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杀了杨国忠和杨贵妃等后,大家准备出发,当地的父老乡亲拦在路中请求玄宗留下,最后决定兵分两路,太子留下,玄宗继续奔四川剑南。太子李亨在灵武城南楼即帝位,就是唐肃宗,尊称玄宗为上皇天帝,大赦天下,改天宝十五载为至德元载。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僭越称帝,国号燕国。安禄山视力逐渐下降,看不清东西,又因为身上长了毒疮,性情更加暴躁,对左右的官员稍不如意,就用鞭子抽打,有时干脆杀掉。严庄在安禄山旁边负责上传下达,但也免不了被打。宦官李猪儿挨打次数最多。安禄山的爱妾段氏生子名叫庆恩,想要替代安庆绪为太子,所以安庆绪常常害怕被杀死,惶惶不可终日。这样严庄、李猪儿和安庆绪就联手抗争。757年,严庄与安庆绪夜里手持武器立在帐幕外面,李猪儿手执大刀直入帐中向安禄山的腹部砍去,肠子当场流出一大堆,随即死去。安庆绪即皇帝位,尊称安禄山为太上皇,然后才发丧。

 安禄山被儿子与近臣行刺.png

安禄山熟睡,儿子的亲信李猪儿一把尖刀划开他的肚子

史思明少年时与安禄山一起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长大。成年以后,二人仍然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史思明骁勇善战,胸怀才略,多次建立战功,很受玄宗赏识。安史之乱第二年叛军攻下洛阳,安禄山在洛阳称大帝,令史思明经略河北,封他为范阳节度使,占有十三郡,拥有兵马八万余众。叛军攻打京城长安时,史思明当先锋首先入城。

 安庆绪杀安禄山称帝后,对史思明收其溃散的残部不满,欲找机会除掉史思明。渐渐地,史思明欲将范阳占为自己所有,不想再被安庆绪节制。史思明向唐廷奉上归降书,说自己愿意率领管辖范围内的十三个郡以及十三万兵力向唐投降。肃宗得到报告后十分高兴,立即封史思明为归义王,还兼范阳节度使,其七个儿子都被授予显赫官位。虽然假装归降,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警觉。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朝廷以乌承恩为副使,派到史思明军中作“策反”工作,想伺机杀掉这个居心叵测的反贼。史思明大怒,杀掉乌承恩和他儿子以及从属两百多人,重新反叛。之后,史思明带兵进入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收降安氏遗众,留下儿子史朝义驻守,自己还回到范阳。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自称“大燕皇帝”,立妻子辛氏为皇后,封儿子史朝义为怀王。

 史思明乘胜攻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州区),被唐军挡在姜子坂一带,出战不利,退守永宁。史思明下令筑三角城,约期一个月时间完成,以贮备军粮。史朝义率军士苦干,城筑好后,未及泥抹外墙。史思明巡视到此,大怒,把史朝义、骆悦等大将召至面前,想杀掉他们以立军威。骆悦等人不愿意等死,便孤注一掷,不由分说提刀劈人。史思明逃跑,被追赶而来的兵将射中胳膊,用绳索把他勒死。一行人伪造史思明诏书,让史朝义继位。安史之乱的两个头子的下场如此相似,都让儿子给宰了。

 安史之乱中,北方生灵涂炭,江淮以南则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与发展。但在公元760761年长江下游地区也遭受了一次严重战祸。刘展为淮西节度副使,节度使王仲升和监军宦官邢延恩诈升刘展为都统淮南东、江南西、浙西三道节度使,想在他就任途中擒住他。刘展产生怀疑,并决定反抗,其部将所向披靡。最后官军借助山东平卢兵南下将其镇压,而平卢军在当地大掠十余日,司马光有关此事的最终评语是:“安史之乱,乱兵不及江淮,至是,其民始罹荼毒矣。”

 平定安史之乱的著名战将有郭子仪和李光弼。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收复河北、河东。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即代宗李豫)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

 李光弼奉命由灵武率军五千赴太原,他指挥的“太原之战”,是唐军取得的平息安史之乱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此战为后来胜利收复两京奠定了基础。7598月,李光弼撤出洛阳,移军河阳,留洛阳空城给史思明。河阳之战大败叛军,杀敌一万余,生擒八千余人。牵制了史思明主力军,保障了潼关和长安的安全。李光弼自始至终参加指挥大军,为平息内乱立了头功,《新唐书》称赞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乱中“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四月初五,太上皇唐玄宗在神龙殿驾崩,享年七十八岁。肃宗李亨接着在四月十八日也去世了,太子李豫接位,即唐代宗。朝廷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公元763(宝应二年)正月,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其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而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擒杀其父的史朝义在林中缢死.jpeg

擒杀其父的史朝义在林中缢死

 

张正立评议:

安史之乱破坏了开元盛世的发展轨迹,是盛唐转衰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