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司马专权的演变过程
司马家属专权曹魏,司马家属指的是父亲司马懿和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先说司马懿,他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他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公孙渊建立的独立王国燕。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也有重要贡献。
公元239年正月魏明帝去世。魏明帝曹叡就是上篇叙述的曹丕的长子,成功指挥抵挡了吴蜀的二次联盟北伐曹魏的那个皇帝。就是这个曹叡后继无人,亲生儿子全部夭折,养子曹芳为齐王,年仅八岁,司马懿乃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齐王即位,司马懿任侍中(侍从皇帝左右)、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曹叡托孤司马懿
曹爽是曹叡的同族兄弟,血缘关系已经超过五代。后来曹爽欲排挤司马懿,想让尚书奏事通过自己,以便专权,便向天子进言,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又任命司马懿为没有实权的太傅。
公元244年春,大将军曹爽欲立威名,不听太傅司马懿劝止,力主伐蜀,魏帝从之。结果为蜀镇北大将军王平所败,魏军被阻于兴势(今陕西洋县北),后方军粮供应不上,牛马骡驴大量死亡,蜀费祎援军亦相继到达。曹爽被迫听从司马懿的劝告,于五月率大军退还。曹爽的威望因此遭遇重大挫折,但与司马家属进行殊死争斗的动力没有丝毫减弱,尽管力量与司马悬殊已经很大,但觉得曹姓一家亲,恃帝壮胆。
不久曹爽被迫请求免职,随皇帝回京。曹爽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接着在曹爽府宅四角修高楼,派人在楼上密切监视。曹爽愁闷,不知所措。不久,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并灭三族。
司马懿杀曹爽夺取曹魏大权
公元251年8月司马懿去世于京师,享年七十三岁。司马懿死後,长子司马师成为抚军大将军,执掌魏国军政大权,252年升为大将军。
253年5月,吴国孙权七子孙亮的太傅诸葛恪带了大军来攻打合肥新城,司马师用深沟高垒、以逸待劳的方法抵抗诸葛恪,成功击退吴军,提升了司马师的声望,但亦同时引来亲魏帝势力的猜忌,加深了司马派与亲魏帝派的矛盾。
254年,司马师对亲魏帝势力大开杀戒,同年废弃已经23岁的曹芳,立曹髦为帝。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
255年,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司马师,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加上本来眼睛上就有瘤疾流脓,致使眼睛震出眼眶。最後痛死於许昌。司马师亲弟司马昭承继魏国实权。
司马师因眼睛震出眼眶,痛死于许昌
256年,司马昭偕同曹魏皇帝曹髦一起平定诸葛诞的叛乱,成功镇压并击败了孙吴营救诸葛诞的军队,至此消灭了一切与之对抗的外藩势力。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在曹魏官至镇东大将军,曾与司马师一同平定毌丘俭、文钦的叛乱。
曹髦对司马氏兄弟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260年4月不甘心做傀儡皇帝的曹髦打算消灭司马家族,就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没有想到所谓的心腹大臣竟密告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入宫镇压,曹髦被刺死在车上,年仅20岁。司马昭立曹奂(曹操之孙)为曹魏元帝,至此曹魏内外基本上一统效忠司马氏,司马家属成功实现专权。想当年曹操挟天子(汉献帝刘协)以令诸侯,没有想到自己的孙辈充当了司马家属的傀儡皇帝。
蜀汉大权的变迁
回顾一下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争斗。公元234年2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水之滨,与司马懿对峙于渭南,并约吴国共同发兵。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送女人的衣服给司马懿,想激怒他,让他出战。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将领们忍耐不住这种羞辱,怒气冲天,纷纷要求出战,司马懿只好“千里请战”,向魏明帝曹睿请示。曹睿领会司马懿战略意图,与之呼应,命令不许出战,平息了将怒。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粮自给自足,打算长期驻扎下去,但却因过于操劳而病重。8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死后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因争夺权力不和,领兵互相攻打,魏延兵败逃走;杨仪斩杀魏延,统率各路兵马撤回成都。
蜀汉后主刘禅任命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理国家政事。公元235年夏四月,升蒋琬为大将军,239年春三月,刘禅下诏,升蒋琬为大司马,开府治事。公元242年,为解决羌胡的问题,刘禅封姜维为凉州刺史,负责连结羌胡的事情。公元258年,宦官黄皓得到后主的宠幸,开始干预政事,总揽朝政并排挤北伐前线的大将军姜维。
公元262年,姜维见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在朝中枝连叶附,对自己形成了威胁,启奏刘禅将其处死。刘禅在中间和稀泥,只是叫黄皓向姜维谢罪。另外右将军阎宇又联合一些人打算废掉姜维。姜维对此感到非常害怕,于是请求到沓中(甘肃省舟曲县)屯田,不敢回成都。
曹魏灭蜀汉的过程
263年,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锺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姜维听闻钟会于关中治兵,于是上书给刘禅调兵遣将以作准备,但黄皓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的,于是刘禅也就没当回事,导致蜀汉群臣开始都不知道此事。
曹魏大军向成都涌来,刘禅才派遣人马等前往拒敌。姜维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剑阁,但邓艾却偷渡阴平直奔成都。
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山高谷深,至为艰险。途中,粮运不继,曾多次陷入困境。部队走到马阁山,道路断绝,一时进退不得,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邓艾率军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蜀国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子)从涪城回到绵竹,列阵等待邓艾。
邓艾派其子邓忠攻打诸葛瞻的右翼,司马师纂攻其左翼。(注意:司马师纂,非司马师)邓忠、师纂失利,退回,对邓艾说:“贼兵坚守牢固,很难击破。”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之际,全在此一举,还说什么可与不可!”大声叱责二将,并要将其斩首。二将策马奔回,挥军再战,邓艾也亲临督战,终破蜀军,遂克绵竹,斩蜀将诸葛瞻等人。
绵竹陷落后,蜀军全线崩溃。邓艾乘胜进击,一鼓作气攻陷雒县(今四川广汉北),逼近成都。蜀后主刘禅惊恐失据,感到大势已去,在主降派劝导下,派人送上皇帝的印绶,并写信到邓艾那里请降。邓艾入成都,刘禅率领太子、诸王、群臣六十多人面缚舆榇诣军营拜见。邓艾手执符节,解开绑缚,焚烧棺材,接受投降,并宽恕了他们。邓艾约束部众,进城后,没有发生抢掠。他安抚投降的人员,使他们复任旧业,受到蜀人的拥护。刘禅派人去前线命令姜维等停止抵抗,姜维等得到命令,便到钟会军中投降。蜀汉灭亡。263年冬10月,司马昭被封晋公,第二年加封为晋王,增封并前共20郡。
蜀汉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三国演义》曰:“今宜厚待刘禅,以致孙休。”意思是说要厚待刘禅,以便招引时任东吴的第三位皇帝,孙权的六子孙休。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享年64岁。
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乐不思蜀”的成语就这样流传了下来。后人笑话刘备爷俩,说阿斗乐不思蜀是刘备的遗传,刘禅的这一幕,就是他爹东吴招亲的翻版。
刘禅乐不思蜀
张正立评议:三国历史近百年,主旋律是征伐战争,多次血流成河。
宋:从东汉末年动乱开始至司马炎致东吴末帝孙皓投降共80年;从曹丕建魏到东吴灭亡只有50年。中国历史有数次三国、四国同存期,魏蜀吴由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普及大众,世代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