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说到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破裂结仇。

第二年,即220年正月曹操病死。魏王曹操有二十几个儿子,他最宠爱的是曹丕曹植两个,想在他们中间选一个立为太子。曹丕虽然文才也不错,但无论是才气还是名气都比不上曹植,因此他一直对曹植嫉妒在心,尤其是听说父王有立曹植为太子的念头之后,更是想尽办法在父王面前贬低曹植,抬高自己。他利用曹植爱喝酒的弱点,背地里做手脚,让曹植误了带兵出征的大事,从而使曹操对曹植产生了不满;他还在曹操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忠厚仁爱,处处讨曹操欢心。渐渐地,曹操就觉得曹植虽有才华,但不及曹丕宽厚仁慈。曹丕为争太子之位秘密组织了一个竞选班子为他出谋划策,为对付曹操经常进行模拟测试。还有专门大臣负责在曹操面前替他说好话,最后曹丕终于被立为世子。

曹丕继位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权。虽然曹操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从不敢登上皇帝的宝座。曹丕想把有名无实的汉献帝废掉,自己当皇帝。于是,一场禅让帝位的好戏上演了。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为了保住性命,汉献帝不得不把皇帝的玉玺交给曹丕。公元220年曹丕受禅称帝,为魏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传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四句诗来。因为限止在七步之内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jpg

请看曹植七步诗插图

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闻刘备将要来伐,遣使求和,
刘备不许。蜀汉猛将张飞率兵万人,从阆中至江州,与刘备会师。张飞闻云长被害,即限令所属三军三日内置办白旗白甲,
挂孝伐吴。次日,部将范疆、张达来报,说三日内不可能备办完毕,要求宽限时日。张飞对部下向来说一不二,范疆、张达觉
得生命受到威胁,便乘张飞酒醉不醒,割下其首级投降东吴了。

 范疆张达带着张飞首级逃亡.jpg

范疆张达带着张飞首级逃亡东吴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占领秭归(今属湖北宜昌市)。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到了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使得总兵力达到五万。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吴军扼守要地、采取了缩头乌龟策略,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权的侄儿)。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一律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报告孙权。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后来史家称作“火烧连营”。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包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

 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jpg

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三国演义》七百里之说有夸张嫌疑,三百里差不多。

次年四月,刘备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三国局势出现了稳定对峙期。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吴蜀的夷陵之战与曹袁之官渡、孙刘与魏之赤壁均以火攻取胜,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

邢贞,三国时代魏国人,太常卿,曾出使东吴。孙权降魏,曹丕使太常卿邢贞赍册(带着诏书)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邢贞至东吴,自恃上国天使,入门不下车。张昭大怒,厉声曰:“礼无不敬,法无不肃,而君敢自尊大,岂以江南无方寸之刃?”邢贞慌忙下车,与孙权相见,并车入城。忽车后一人放声哭曰:“吾等不能奋身舍命,为主并魏吞蜀,乃令主公受人封爵,不亦辱乎!”众视之,乃吴将徐盛也。邢贞闻之,叹曰:“江东将相如此,终非久在人下者也!”孙权对曹丕称臣只是一时利益之需。

张正立评议:

此篇三国中头面人物曹操、刘备相继去世,能否作为三国史前后段的中线标志?

宋: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正式灭亡。公元221年刘备不承认曹魏政权,于成都继承汉统自称汉帝,史称蜀汉。时天下三分,曹刘皆已称帝,而坐拥江东诸郡的孙权自公元222年以来虽自立年号,却一直只称吴王,低人一等。公元229年孙权终于决定称帝。名正言顺地与曹刘两方形成鼎立之局。前面的历史均是三国形成的过程。实际上,东汉灭亡,三国就起始了。本篇说孙权为了减轻压力表示对曹魏称臣只是权宜之计,为自己称帝做好了准备。三国演义120回,“陆逊火烧连营700里”是第84回,三国演义的重头戏是三国形成的过程。不过它还是写到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浩投降晋帝司马炎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