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 | lì | ①严格:厉禁(a.列队警戒;b.严厉的禁令)。厉行(xíng)节约。《晋书 武帝纪》承魏氏奢侈革弊之后,百姓思古之遗风,乃厉以恭俭,敦以寡欲。②严肃,严厉,严辞。声色俱厉。《论语·子张篇》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③凶猛,猛烈:厉害。雷厉风行。色厉内荏。两汉《古诗十九首 凛凛岁云暮》:“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④磨,使锋利;反覆研究:厉兵秣马。再接再厉。《孙子兵法·九地篇》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六》琼辟汝南范滂。滂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资治通鉴 宋纪二》宫墙高五仞,其坚可以厉刀斧。⑤古同“疠”、“癞”,恶疮。引申为“丑”。《庄子·齐物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庄子·天地》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⑥恶鬼。《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厉。明 王守仁《瘗旅文》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⑦带,衣带的下垂部分。《诗·小雅·都人士》垂带而厉。《左传·桓公二年》鞶厉游缨。《小尔雅·广服》带之垂者谓之厉。参见“深厉浅揭”。⑧害;虐害;损害。《孟子·滕文公上》今也滕有仓禀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晋书 符坚载纪上》敦至道以厉薄俗,修文德以怀远人。⑨疠,瘟疫,传染病;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盗贼公行,而天厉不戒。《史记·范蔡传》漆身为厉。文天祥《正气歌》鲜不为厉。参见“厉爽”。⑩危险。参见“夕惕若厉”。11.姓。 |
厉兵 | lìbing | 磨砺兵器,使锋利。《战国策·秦策一》:“於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於战场。”《史记·张仪列传》:“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唐 韩愈《乌氏庙碑铭》:“积粟厉兵,出入耕战。”宋 岳飞《奏乞复襄阳札子》:“臣今以厉兵饰士,惟竢报可指期北向。”参见“厉兵秣马 ”。 |
厉兵秣马 | lìbīngmòmǎ | 同秣马厉兵。厉:通“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四十二回》:“征会讨贰,伯主之职。臣请厉兵秣马,以待君命。” |
厉兵粟马 历兵粟马 | lìbīngsùmǎ | 磨快兵器喂饱马。指准备作战。《新唐书 刘仁轨传》:“虽孽竖跳梁,士力未完,宜厉兵粟马,乘无备,击不意,百下百全。” |
厉风 | lìfēng | ①大风;烈风。《庄子·齐物论》:“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成玄英疏:“厉,大也,烈也。”唐 慧皎《高僧传·犍陀勒》:“勒令执袈裟角,唯闻厉风之响,不復觉倦,须臾至寺。”明 沉德符《野获编·禨祥·郊坛大风》:“次晨厉风震荡,从官辟易,至不能成礼而罢。”鲁迅《坟·摩罗诗力说》:“故其平生,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②指西北风。《吕氏春秋·有始》:“西北曰厉风。”③喻以高尚的行为激励影响。《隶释·孝廉柳敏碑》:“君清节俭约,厉风子孙。”即疠风。中医病名,麻风病。《素问·风论》“癘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於脉而不去,名曰癘风,或名曰寒热”唐 王冰注:“始为寒热,热成曰厉风。” |
厉阶 | lìjiē | 祸端。《诗·大雅·桑柔》:谁生厉阶,至今为梗。毛传:厉,恶。《诗·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郑玄笺:阶,所由上下也。《资治通鉴 随纪四》岚州刺史乔钟葵将赴(杨)谅,其司马京兆陶模拒之曰:“汉王(杨谅)所图不轨,公荷国厚恩,当竭诚效命,岂得身为厉阶乎!”《资治通鉴 唐纪二》一不中理,则为厉阶。《资治通鉴 后梁纪一》王宗佶上表以为:“臣官预大臣,亲则长子,国家之事,休戚是同,今储贰未定,必生厉阶。”宋 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从微至著,遂成厉阶。”《明史·郑履淳传》:“閽寺潜为厉阶,善类渐以短气。”梁启超《新民议·禁早婚议》:“纵一时之情慾,即为后日堕落苦海之厉阶。” |
厉节 | lìjié | 厉,也写作“励”。激励节操。《淮南子·修务》:“故君子积志委正,以趣明师;励节亢高,以绝世俗。” 汉·孔融《荐祢衡表》:“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西汉·贾谊《治安策》故古者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厉宠臣之节也。《晋书·周虓传》:“故西夷校尉,梓潼太守周虓 ,执心忠烈,厉节寇庭,遂婴祸荒裔,痛窴泉壤。”《镜花缘 第四一回》:“ 卫、郑、楚、樊,厉节中闱。” |
厉精 | lìjīnɡ | 振奋精神。《汉书·平帝纪》令士厉精乡进,不以小疵妨大材。唐 王勃《续书序》是用厉精激愤,宵吟昼咏,庶几乎学而知之者,其修身慎行恐辱先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二》时帝(宋光宗赵惇)厉精初政,(王)蔺亦不存形迹,除自中出,未惬人心者辄留之,纳诸御坐,每事尽言无隐。清 魏源《筹海篇》故知国以人兴,功无幸成,惟厉精淬志者,能足国而足兵。 |
厉精图治 励精图治 | lìjīngtúzhì | 图:谋求,设法。厉:奋勉。治:治理。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亦作"励精图治"、"厉精求治"、"厉精为治"。《宋史.神宗纪赞》厉精图治,将大有为。 |
历精为治 | lìjīngwéizhì | 振奋精神,治理好国家。 |
厉马 | lìmǎ | 扬鞭策马。三国魏 曹植《白马篇》:“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
厉民 | lìmín | ①苛待人民。孟子《滕文公上》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二》劾知处州赵善瀚、知台州沈塈等倚势厉民。②劝勉百姓,使之向上。管子《权修》凡牧民者,欲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征邪,此厉民之道也。 |
厉气 | lìqì | ①鼓励斗志。银雀山墓竹简《孙膑兵法·延气》:“临境近敌,务在厉气。”《资治通鉴周纪四》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援鼓之;狄人乃下。②邪恶之气;瘟疫之气。王充《论衡·偶会》:“故厉气所中,必加命短之人。” 宋 苏舜钦《吴越大旱诗》:“炎暑发厉气,死者道路积。” |
厉色 | lìsè | 怒容;严厉的脸色。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须求趋竞,不顾羞惭,比较材能,斟量功伐,厉色扬声,东怨西怒。 |
厉声 | lìshēng | 严厉的声音;高声。《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帝执烛正坐,厉声呵止之,如是者数四。 |
厉世摩钝 | lìshìmódùn | 厉:劝勉;钝:鲁钝。指激励世人,使鲁钝的人奋发有为。《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五》夫爵禄,人君所以厉世磨钝。 |
厉爽 | lìshuǎng | 犹伤害。《庄子·天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成玄英疏:“五味,谓酸辛甘苦咸也。厉,病;爽,失也。令人著五味,秽浊口根,遂使咸苦成痾,舌失其味,故言厉爽也。”郭庆藩集释:“使口厉爽,病伤滋味也。” |
厉骛 | lìwù | 疾驰,形容速度极快。亦可“疾鹜”即乘马疾驰。《荀子·礼论》:“故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步骤驰骋厉骛不外是矣。”杨倞注:“厉骛,疾骛也。”《聊斋志异 老饕》方疾骛间,闻后有蹄声;回首,则僮易跛骡来,驶若飞。 |
厉行 | lìxíng | ①砥砺操行。《吕氏春秋·离俗》:“高节厉行,独乐其意,而物莫之害。”《后汉书·独行传·范式》:“嵩在阿里,正身厉行,街中子弟皆服其训化。” 宋 司马光 《序赙礼》:“天下布衣之士,刻志厉行,而人莫知者,可胜数哉!”②严格实行。厉行节约。厉行民主。 |
厉行节约 | lìxíngjiéyuē | 厉:严格;认真;行:实行。严格认真地实行节约。工作中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去年十一月中共二中全会更着重地提出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以后,几个月来已经开始发生效果。” |
励 | lì | ①劝勉:励志(勉励意志)。励行(xíng)。奖励。勉励。励精图治。②姓。③古同“厉”、“砺”,磨炼,振奋。 |
励兵秣马 | lìbīngmòmǎ | 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谓磨好刀枪,喂饱战马,准备战斗。明·陈子龙《通敌·权宜疏》镇臣刘云佐与臣言,愿励兵秣马与敌驰角。 |
励短引长 | lìduǎnyǐncháng | 勉励改正缺点,引导发扬长处。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篤。” |
励精 | lìjīng | 振奋精神,致力于某种事业或工作。三国蜀 诸葛亮《戒子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及诛(宇文)护之后,始亲万机,克己励精,听览不怠。 |
励精更始 | lìjīnggēngshǐ | 振作精神,从事革新。《汉书·宣帝纪》:“其赦天下,与士大夫厉精更始。” |
励精求治 | lìjīngqiúzhì | 励:振作,振奋;治:治理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汉书·魏相传》:“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新唐书·魏知古等传赞》:“观玄宗开元时,厉精求治,元老魁旧,动听尊棹,故姚元崇、宋璟言听计从,力不难而功已成。“《新唐书·元稹传》:“以陛下睿博洪深,励精求治,岂言而不用哉?”宋·邵伯温《闻见前录》第十卷:“擢御史中丞,帝方励精求治。”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九:"帝励精求治,前诏转运使考案诸州,凡诸职任,第其优劣;寻复遣使分行诸道廉察官吏。" |
励精图治 | lìjīngtúzhì | 同“励精求治”。《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神宗天子励精图治,闻王安石之贤,特召为翰林学士。”《明史·杨士奇传》:“当是时,帝励精图治,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冰心《三寄小读者》九:“这对于现在我国万众一心、励精图治的大好形势,是极不相宜的。” |
励翼 | lìyì | 勉力辅佐。《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今臣羣寮以为在昔《虞书》敦敍九族,庶明励翼,五帝损益,此道不废。” |
励志冰檗 | lìzhìbīngbò | 形容在清苦的生活中激励意志。宋·郑兴裔《忠肃集》:臣祖父以来,世守清白,束发入官,励志冰檗。参见“饮冰茹檗”;“饮冰吞檗”。 |
励志竭精 | lìzhìjiéjīng | 指坚定意志,竭尽全力。《汉书·梅福传》:“定以天下布衣励志竭精,以赴延阙。” |
疠癘 | lì I. | ①即疠气。又称疫疠之气、毒气、异气、戾气或杂气。为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厉大至,民善暴死。"②指某些烈性传染病。天疠不戒。③杀。④恶疮。与癞同。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已大风挛踠瘘疠。II.lài专指麻风病。与癞同。 |
疠疫 | lìyì | 瘟疫:恶疮。杀。疠古同“癞”,癞病。《左传·昭公元年》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於是乎禜之。孔颖达疏:“疠疫谓害气流行,岁多疾病。”《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今上天示儆,亢旱疠疫,灾眚叠至。 |
砺 | lì | ①粗磨刀石:砺石。荀子《劝学篇第一》: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磨(mó):砥砺(磨炼)。磨砺。唐 韩愈《石鼓歌》:“牧童敲火牛礪角,谁復著手为摩挲。” |
砺戈秣马 | lìgēmòmǎ | 磨戈喂马。比喻作好战斗准备。《旧唐书·刘仁轨传》:“宜砺戈秣马,击其不意,彼既无备,何攻不克。” |
砺山带河 砺带河山 砺岳盟河 | lìshāndàihé lìdàihéshān lìyuèménghé | 砺:磨刀石;山:泰山;带:衣带;河:黄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比喻封爵与国共存,传之无穷。《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宋·王禹偁《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夷凶勘难,尔既立于殊庸;砺岳盟河,予岂忘于丰报。”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八回:乃者袁逆世凯,谋叛民国,复兴帝制,黄屋大纛,遽兴非分之思,砺山带河,无复未寒之约。 |
砺世摩钝 砺世磨钝 | lìshìmódùn | 激励世俗,磨炼愚钝。指启蒙世人。宋·秦观《官制下》:“爵禄者,天下之砥石,圣人所以砺世磨钝者也。”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则人主之名器爵深,所以砺世摩钝者废矣。”清·戴名世《禹贡锥指 序》仰见我皇上右文之至意,砺世磨钝,鼓舞激劝。 |
蛎 | lì | 全名是牡蛎。牡蛎:软体动物,有两个贝壳,生活在浅海泥沙中。肉可食,味鲜美,亦能提制蚝油。壳烧成灰可入药。亦称“蚝”、“海蛎子”。《庄子·天运》其知惨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 |
蛎虿 | lìchài | 蝎子。《庄子·天运》其知惨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 |
粝糲 | lì | 粗糙的米:粝食(粗米饭)。粝粱。粝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万一如唐泾原之师,因怒粝食,蹴而覆之,出不逊语,遂起朱泚之乱,可不为寒心哉!《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七》吾(朱元璋)昔在军中乏粮,空腹出战,归得一食,虽甚粗粝,食之甚甘。明 张岱《陶庵梦忆序》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 |
粝饭 | lìfàn | 糙米饭。《尸子 卷上》:“珍羞百种而尧糲饭菜粥。”《南史·梁纪中·武帝下》:“晚乃溺信佛道,日止一食,膳无鲜腴,惟豆羹糲饭而已。”《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四》日向中,上(玄宗李隆基)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于是民争献粝饭,杂以麦豆。《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五年》:“迪简无以犒士,乃设糲饭与士卒共食之。”胡三省 注:“糲饭,脱粟饭也。” |
粝粱 | lìliáng | 糙米。《史记 太史公自序》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霍之羹。 |
粝食粗衣 | lìshícūyī | 粝:粗米。粗布衣服,粗劣的食品。比喻生活清苦。宋·无名氏《张协状元·大公资助张协》:“奴供备粝食粗衣。”元 马钰《西江月》:不耻蓬首垢面,不嫌粝食粗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