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曆/歷史,日曆

①经过:经历。来历。阅历。历尽甘苦。清 姚鼐《登泰山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②经过了的:历程。历代。历史。历来。③遍、完全:历览。历数(shǔ)。《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六》数进见言事,议论无所避,上疏历诋公卿大臣。《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一》(李)钊大喜过望,昼夜兼行,至长安,历抵诸(杨家)妹,以蜀货遗之,曰:“此章仇(兼琼)公所赠也。”④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的方法,历书:历法。《易·革》:“君子以治厤明时。”孔颖达疏:“脩治厤数以明天时也。”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历兵秣马

lìbīngmòmǎ

磨利兵器,喂饱马匹。指作好战斗准备。参见“励兵秣马”。

历兵粟马

lìbīngsùmǎ

磨快兵器喂饱马。指准备作战。

历抵

lìdǐ

一一登门拜访。 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唐 杜甫《寄狄明府博济诗》:“胡为飘泊岷间,干謁侯王颇歷抵。”《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四年》:“釗大喜过望,昼夜兼行,至长安,歷抵诸妹,以蜀货遗之。”

历阶

lìjiē

登阶,跨过台阶。《礼记·檀弓 杜蒉扬觯》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接剑历阶而上。

历劫lìjié佛教语。谓宇宙在时间上一成一毁叫“劫”。经历宇宙的成毁为“歷劫”。后统谓经历各种灾难。南朝梁 沉约《为文惠太子礼佛愿疏》:“歷劫多幸,夙世善缘。”金 刘迎《连日雪恶用聚星堂雪诗韵》:“后生旷世安敢望,故事歷劫徒能説。”《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贫道历劫修来,得遇此二物,不敢私享。《红楼梦第一二○回》:“岂知宝玉是下凡歷劫的,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清 谭嗣同《仁学 自序》:“歷劫之下,度尽诸苦厄。”金一《文学上之美术观》:“歷劫而久者,金石之所以贵。”

厉精更始

lìjīnggēngshǐ

厉:振作,奋勉;更始:除旧布新。振奋精神,进行革新。《汉书 宣帝纪》:“其赦天下,与士大夫厉精更始。”《宋史·乔行简传》上有厉精更始之意,而士大夫之苟且不务任责者自若。

历井扪天

lìjǐngméntiān

井:星宿名。手能触天,形容极高。宋 苏辙《卜居赋》:“诸子送我,历井扪天,汝不忘我,我不忘先。”

历览

lìlǎn

遍览,逐一地看。司马相如《长门赋》:“贯歷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晋 葛洪《抱朴子·过》:“歷览前载,逮乎近代,道微俗弊,莫剧末也。”晋 谢灵运《登江中古屿》:“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唐 戴叔伦《暮春游长沙东湖赠辛兖州巢父诗》:“回环路不尽,歷览意弥新。”鲁迅《南腔北调集·谁的矛盾》:“(肖伯纳)并不在周游世界,是在历览世界上新闻记者们的嘴脸。”

历历

lìlì

(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历历可数。历历在目。唐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歷歷汉阳树,芳草萋萋鸚鵡洲。”明·魏学洢《核舟记》: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②济济(一堂)。唐 元结《石鱼湖上醉歌》:“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历历可辨

lìlìkěbiàn

历历:分明,清楚。可以清晰地辨别清楚。唐·张读《宣室志·韩生》:“圉人因寻马踪,以天雨新霁,历历可辨。”宋·洪迈《夷坚丙志·朱真人》:“面目冠裳,历历可辨。”

历历可见

lìlìkějiàn

历历:分明、清楚。看得清清楚楚。宋 洪迈《夷坚甲志 郑邻再生》:“殿前挂大镜,照人心腑,历历可见。”

历历在耳

lìlìzàiěr

形容听到的某种声音清清楚楚地盘旋在耳边。宋 陈文蔚《祭朱先生》:“念昔暂违,今焉永诀,历历在耳,言犹未绝。”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19回:“记得石上深盟,花前密约,历历在耳。”

历历在目

lìlìzàimù

历历:清楚、分明。指事物和景象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李老师冒雨给我补课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一座青州城正临在北窗之下,见州里人家,历历在目。”

历练

lìliàn

①磨炼、锤炼。经历的事情多而富有经验。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朝中大小官员,见他少年老成,诸事历练,甚相敬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帝(宋孝宗)曰:“武臣中极难得人,小使臣尤不历练,委以一县,是害及一县也。”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自逆贤擅政,尽将历练老成之人摈斥杀害。”《红楼梦第一一五回》若论到文章经济,实在从历练中出来的,方为真才实学。②谓经受锻炼。曹禺王昭君 第二幕》朕叫他随你在匈奴历练。

历年

lìnián

经历的年岁。过去多年;以往各年。《后汉书 袁绍传》近讨公孙,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

历日旷久

lìrìkuàngjiǔ

经历的时间非常久。西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是人必封不久矣。”裴骃集解:“必且历日旷久,则系牦能挈石,驽马亦能致远。”

历室

lìshì

战国时燕国宫名。《秦併六国平话卷上》:“汝篁植於蓟丘,故鼎返乎歷室 。”《史记·乐毅列传》作“磿室”。《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裴駰 集解引 徐广曰:“磿,歷也。”

历世

lìshì

历代,过去的各个朝代。 班固《答宾戏》:“宾又不闻和氏之璧韞於荆石;随侯之珠藏於蚌蛤乎!歷世莫眡,不知其将含景曜,吐英精,旷千载而流光也。”唐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唐兴,官学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明 张居正《请裁定宗藩事例疏》:“擅婚庶人,名粮止给五十石,而罪宗庶人,乃得七十餘石,又歷世不减,此恩纪失伦,亦事例之未妥者也。”鲁迅《坟·文化偏至论》:“失文明之神旨,先以消耗,终以灭亡,歷世精神,不百年而俱尽矣。”累世。谓经过几代。张衡《东京赋》:“铭勋彝器,歷世弥光。”《后汉书·张纯传》:“纯在朝歷世,明习故事。”《晋书 景帝纪》先臣受历世殊遇,先帝临崩,托以遣诏。

历世摩钝

历世磨钝

lìshìmódùn

激励世人,使鲁钝的人奋发有为。

历数

lìshǔ

①犹历法。《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有一人姓王名朔,亦善通五行历数之书。”②古谓帝王代天理民的顺序,帝王继承的次序。《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何晏集解:“厤数谓列次也。”邢昺疏:“孔注《尚书》云:谓天道。谓天厤运之数。帝王易姓而兴,故言厤数谓天道。”《汉书 王莽传》咨尔婴,昔皇天右乃太祖,历世十二,享国二百一十载,历数在于予躬。《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汉有天下,历数无疆。《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惟君天资忠亮,命世作佐,深睹历数,达见废兴,远遣行人,浮于潜汉。《晋书 武帝纪》:“于是天子知历数有在,乃使太保郑冲奉策曰…”“历数实在尔躬。晋 刘琨《劝进表》天命无改,历数有归。《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辛卯,宋帝(刘准)以历数在齐,乃下诏禅位,是日逊于东邸。明 朱元璋《免朝谒手诏》:“尔察历数,观天文,择主就聘,首陈三策,朕实嘉行。”③岁时节候的次序。《庄子·寓言》:“天有历数,地有人据。”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是以鸡知将旦,不能究阴阳之历数。”④推算岁时节候的方法。《尚书·洪范》:“五纪……五曰厤数。”孔传:“厤数节气之度以为厤,敬授民时。”孔颖达疏:“筭日月行道所历,计气朔早晚之数,所以为一岁之厤。”

历算

lìsuàn

周密考虑。唐 杜牧《守论》:“而执事大人,曾不歷算周思,以为宿谋,方且嵬岸抑扬,自以为广大繁昌莫己若也。”历法和算术。《后汉书 张衡传》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清 王锡阐《晓庵新法·自序》:“万歷年间,西人利氏来归,颇工歷算。”

历尾

lìwěi

历书的末尾。指除夕。宋 宋祁《除夕》诗:历尾无馀日,更筹促曙躔。《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目今历尾虽管钱引八百万道,望轸念蜀民力已疲困,乞存留在蜀,以备非常急阙之需。

历位

lìwèi

逾越位次。《孟子·离娄下》:“礼,朝廷不歷位而相与言,不踰阶而相揖也。” 朱熹集注:“歷,更涉也;位,他人之位也。”谓任职;在职。王凤《荐辛庆忌》:“庆忌前在两郡,著功迹。徵入,歷位朝廷,莫不信乡。”晋 石崇《思旧引序》:“余少有大志,夸迈流俗,弱冠登朝,歷位二十五。”指所任官职达到的地位或品阶。《汉书·张延寿传》:“延寿已歷位九卿,既嗣侯,国在陈留,别邑在魏郡,租入岁千餘万。”

历问

lìwèn

遍问。《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太后见诸子焉,历问禄位。唐 韩愈《平淮西碑》:“皇帝歷问于朝,一二臣外,皆曰:‘蔡帅之不廷授,于今五十年。’”

历物

lìwù

谓分别究析事物之理。《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歷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歷,一本作“厤”。陆德明释文:“厤,古歷字,本亦作‘歷’。分别歷説之。”章炳麟《訄书·订文》:“歷物之意,志念祈嚮之曲折,其变若云气,而言或以十数。”

历阳

lìyáng

历阳一般指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历阳县。天保六年(555年),改名和州。辛亥革命后,改称和县。《宋书 本纪武帝上》扬武将军诸葛长民,收集义士,已据历阳。《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历阳广陵,窥觎相继。

历运

lìyùn

天象运行所显示的一个朝代的气数、命运。古代认为朝代的兴衰更迭与天象运行相应。《汉书·哀帝纪》:“汉家歷运中衰,当再受命,宜改元易号。”《北史·房彦谦传》:“产禄承母弟之基,不应歷运之兆,终无帝王之位。”《陈书·高祖纪下》:“梁氏以圮剥荐臻,歷运在极,钦若天应,以命于霸先。”隋书·炀帝纪上》:“前代帝王,因时创业,君民建国,礼尊南面。而歷运推移,年世永久,丘垄残毁,樵牧相趋,塋兆堙芜,封树莫辨。”

历载

lìzǎi

经历多年。《汉书·宣帝纪》:“唯恐羞先帝圣德,故并举贤良方正以亲万姓,歷载臻兹,然而俗化闕焉。”颜师古注:“多歷年载,迄至于今。”《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是以燕齐之祀与周并转,子继弟及,歷载不堕。”东汉 刘肇《策免韦彪》:“彪以将相之裔,勤身飭行,出自州里,在位歷载。”《晋书 元帝纪》逆贼石勒,肆虐河朔,逋诛历载,游魂纵逸。经历的年代。张衡《东京赋》:“巨猾间舋,窃弄神器,歷载三六,偷安天位。”《宋书·谢灵运传论》:“自建武暨乎义熙歷载将百。”

历指

lìzhǐ

拶指。旧时一种酷刑。以绳穿五根小木棍,套入手指用力紧收。历,通“枥”。《庄子·天地》:“则是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於囊槛,亦可以为得矣。”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历指,关指。” 《聊斋志异 考弊司》至堂下,则秀才已与同辈数人,交臂历指,俨然在徽纆中。清 袁枚 《随园诗话 卷十二》:“蔡有家难,郭为证佐,至受官刑,交臂历指,口无二辞。”

①液体一滴一滴地落下:沥血(滴血为誓,示必报之仇)。呕心沥血。注液体。宋·欧阳修《卖油翁》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红楼梦 第72回》只从上月行了经之后,这一个月竟沥沥淅淅的没有止住。这可是大病不是?②滤,漉:沥酒。《史记·滑稽列传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侍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③液体的点滴:余沥。液(喻文章、言论的精华)。

沥胆抽肠

lìdǎnchōucháng

同“沥胆披肝”。《梁书·王僧辩传》:“世受先朝之德,身当将帅之任,而不能沥胆抽肠,共诛奸逆,雪天地之痛,报君父之仇。”

沥胆堕肝

lìdǎnduògān

比喻竭尽忠诚。唐 李颀《杂曲歌辞 行路难》诗:“世人逐势争奔走,沥胆隳肝惟恐后。”

沥胆隳肝

lìdǎnhuīgān

同“沥胆披肝”。唐·罗隐《冬暮寄裴郎中》诗:“仙郎旧有黄金约,沥胆隳肝更祷祈。”

沥胆披肝

lìdǎnpīgān

比喻开诚相见。也形容非常忠诚。唐 黄滔《启裴侍郎》:“沾巾堕睫,沥胆披肝,不在他门,誓于死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不怕自己沥胆披肝,不肯受他人一分好处,只图一时快心满志。”

沥胆濯肝

lìdǎnzhuógān

同“沥胆披肝”。明·唐寅《与文征明书》:“沥胆濯肝,明何尝负朋友,幽何尝畏鬼神!”

沥酒

lìjiǔ

洒酒于地,表祝愿或起誓。《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周)岌亦流涕曰:“吾不能独拒贼,故貌奉而心图之。今日召公(杨复光),正为此耳。”因沥酒为盟。是夕,复光遣其养子守亮杀贼使者于驿。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曹)操沥酒设誓,允随取宝刀与之。”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第四十六回》:“穆公素服,亲自沥酒,放声大哭。”

沥泣lìqì

流泪。南朝梁 江淹《别赋》:割慈忍愛,離邦去里,瀝泣共訣,刎血相視。唐 贾岛《重酬姚少府》诗:“欺暗少此懷,自明曾瀝泣。”

沥血

lìxuè

刺破皮肤使滴血以发誓。汉 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不灭沥血之仇,不绝怀毒之怨,犹纵毛炉炭之上幸其焦,投卵千钧之下望必全。” 滴血以示竭诚。《聊斋志异 马介甫》非沥血之好,此丑不敢扬也。流血。滴血以作祭祀。《水浒传 第一百一十一回》:“就押生擒到伪统制卓万里、和潼,就那里斩首沥血,享祭三位英魂。”

沥血叩心

lìxuèkòuxīn

剖露心胸。比喻竭尽忠诚、恳挚的心意。南朝梁·梁元帝《与诸藩令》:“沥血叩心,枕戈尝胆,其何故哉。”

沥血披肝

Lìxuèpīgān

解释见“沥血叩心”。清·陈瑞生《再生缘》第54回:“实指望尽心竭力,不负天恩,沥血披肝,勤于王事。”

洼下去的地方。②砥砺前行:也写成砥厉,古文用词,本义是在磨刀石上磨,引申为磨砺、勉励等义。砥砺前行,经历磨炼,克服困难,往前进步的意思。③中坜zhōnglì,地名,在台湾省。

葶苈tínglì: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卵圆形或长椭圆形,花小,黄色,果实椭圆形。种子可入药。

呖呖:象声词,形容鸟类清脆悦耳的叫声,如“呖呖莺声”。

呖呖

lìlì

①形容鸟类清脆的叫声。②形容女子婉转悦耳的声音。清 褚人获《坚瓠秘集·玉真娘子》:“容服甚美,见人不惊,小声呖呖,自言我玉真娘子,偶至此。”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狐谐》:“闻其声,呖呖在目前,四顾,即又不见。” ③ 凶恶貌。

①马槽:参见“老骥伏,志在千里”。《聊斋志异 三生》自顾,则身已在枥下矣。《聊斋志异 造畜》扬州旅店中,有一人牵驴五头,暂絷枥下,云:“我少旋即返。”《聊斋志异 蹇偿债》又逾岁,驹与雄马同枥,龁折胫骨,不可疗。《聊斋志异 苗生》诘知其故,遂谢装付仆,己乃以肩承马腹而荷之,趋二十余里,始至逆旅,释马就枥。②古同“”,木名。唐 韩愈《山石》:“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枥骥

lìjì

俯首马槽上的马。喻有抱负未能施展者。三国魏 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宋 穆修《送毛得一秀才归淮上》诗之一:“自伤枥骥心千里,空羡溟鹏志九霄。”

枥马

lìmǎ

拴在马槽上的马。多喻受束缚,不自由者。唐 白居易《续古诗 之三》:“枥马非不肥,所苦长絷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一》韩琦卒。前一夕,大星殒州治,枥马皆惊。明 刘基《北上感怀》诗:“倦鸟思一枝,枥马志千里。”清 陈维崧贺新郎·读汉书 李陵传七用前韵》词:“循发更衣闻绪语,起听悲鸣枥马。”参见“枥骥”。

瘰疬luǒlì俗称鼠疮。中医病证名。指颈淋巴结结核。由结核杆菌侵入颈淋巴结而引起。一般在颈部、锁骨上淋巴结出现单个或成串肿大,严重时化脓向外穿破,形成瘘管。②古又同“癞(lài)”。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