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 lǐ | ①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理。肌理。条理。事理。②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理由。理性。理智。理论。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气壮。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率多浮艳,辞与理竞,辞胜而理伏。 ③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理科,数理化。理疗。④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理财。理事。管理。自理。修理。总理。⑤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理睬。答理。⑥古代指狱官、法官。《后汉书 董卓列传》未忍致(侯)汶于理,可杖五十。⑦治理,唐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唐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⑧修理。唐 柳宗元《梓人传》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⑨道理;事理。《玉篇》:道也。《广韵》:义理。《易·坤》:“君子黄中通理。”《庄子·秋水》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宋书 本纪武帝上》夫治乱相因,理不常泰,狡焉肆虐,或值圣明。⑩奏起。《史记·乐书》:“《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磬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11.理数。指命运。宋 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12.姓。 |
理鬓 | lǐbìn | 梳理鬓发。三国魏 嵇康《养生论》:“劲刷理鬢,醇醴发颜。”《花月痕第六回》:“十枝花(妓女)裊裊婷婷,都在两厢,也有説笑的,也有理鬢的,也有更衣的。” |
理不胜辞 | lǐbùshèngcí | 道理不能胜过文辞。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尽管文辞丰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写议论文并不一定要求强调理不胜辞。 |
理不忘乱 | lǐbùwàngluàn | 国家得以平安治理的时候,不能忘记混乱的日子。宋·王禹偁《进端拱箴表》:“然而安不忘危,理不忘乱,糜不有初,鲜克有终,古圣贤之深旨也。” |
理财 | lǐcaí | 管理财物,当家理财,理财能手。《易·系辞下》:“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孔颖达疏:“言圣人治理其财,用之有节。”汉 王符《潜夫论·叙录》:“先王理财,禁民为非。”宋 曾巩《再议经费》:“陛下谓臣所言,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也。”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五》陛下(宋神宗)谓臣所言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也,令付之中书。 |
理曹掾 | lǐcáoyuàn | 古司法官名。即法曹。《三国志·魏志·高柔传》:“魏国初建,为尚书郎。转拜丞相理曹掾……迁为潁川太守,復还为法曹掾。” 唐 康骈《剧谈录·袁相雪换金县令》:“遂遣理曹掾与军吏数人就鞫案其事。” 宋 叶廷珪《海录碎事·臣职》:“魏置理曹掾,法曹也。”《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九》(曹)操以尚书郎高柔为理曹掾。 |
理会 | lǐhuì | ①明白,理解。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会。唐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②注意(多用于否定)人家求了半天,他也不理会。③关心,在意。儿子死了,他会一点不理会。④评理。《水浒传》和你官司里去理会。明日与他理会。⑤料理,处置。你去理会一下。⑥办法。慌做一堆,正没理会。⑦应付。他如今来这里理会差遣。 |
理节 | lǐjié | 谓政教有条理、节度。文选·干宝《晋纪总论》:“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理节则不乱,胶结则不迁,是以昔之有天下者之所以长久也。”李周翰注:“理节,谓政教有条理、节度也。” |
理乱 | lǐluàn | ①治理动乱,纷乱。《墨子·节葬下》:“厚葬久丧,实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理乱乎?” 王充《论衡·程材》:“取儒生者,必轨德立化者也;取文吏者,必优事理乱者也。”《后汉书 刘表传》理平者先仁义,理乱者先权谋。兵不在多,贵乎得人。《北史·高允传》:“移风易俗,理乱解纷。”《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三》元稹复上疏,以为:“理乱之始,必有萌象。开直言,广视听,理之萌也。甘谄谀,蔽近习,乱之象也。”《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九》管仲曰:‘人离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理乱之本,非有他术,顺人则理,违人则乱。②治与乱。《管子·霸言》:“尧舜之人,非生而理也;桀紂之人,非生而乱也。故理乱在上也。”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
理民 | lǐmín | 治理百姓。《汉书·食货志上》:“理民之道,地著为本。”《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明 无名氏《齐天大圣第一折》:“上圣自从 煬帝封为嘉州太守,爱惜黎庶,束杖理民。” |
理平 | lǐpíng | 犹治平,升平。《后汉书 刘表传》理平者先仁义,理乱者先权谋。兵不在多,贵乎得人。唐 白居易《批百僚贺御撰屏风表》:“朕烈祖太宗,以古为镜,用辅明圣,实臻理平。”宋 王禹偁《前普州刺史康公预撰神道碑》:“今幸功名以继祖禰,年享寿考,运逢理平。”清 冯桂芬《万母徐太恭人六十寿序》:“世当理平无事之秋。” |
理遣 | lǐqiǎn | 从事理上得到宽解。 南朝梁 简文帝《昭明太子文集 序》:“玉科归理遣之恩,金条垂好生之德。” 宋 李之彦《东谷所见·寒暑》:“矧得丧利害不能理遣,而心火炽盛;妻孥累重支吾不暇,而家火逼迫。” 明 陈子龙《悼女颀诗》:“幻聚由来事不明,未能理遣泪纵横。” 康有为《大同书 己部第一章》:“彼此疑猜,不能情恕,不能理遣,小则色於面,大则发於声。” |
理屈词穷 | lǐqūcíqióng | 理:道理;理由;屈:短;尽;穷:穷尽。理由站不住脚;无话可说。先秦孔子《论语 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 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沙汀《呼嚎》并不等候答复,而正如一般忽然陷于理屈词穷的专横者一样,他立刻把最后一张牌摆出来了。 |
理曲 | lǐqǔ | ①弄曲,演奏乐曲。南朝陈 徐陵《玉台新咏 序》:“五日犹赊,谁能理曲。”唐 王维《洛阳女儿行》:“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薰香坐。”宋 邢居实《明妃引》:“披香殿里夜吹笙,未央宫中朝理曲。”②理由欠缺;没有道理。元 王结《善俗要义·明要约》:“亦有诈立契约公肆欺谩者,然理曲之人,终亦败露。”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改重伤为轻,改多伤为少,改理曲为理直,改有心为无心。” |
理趣 | lǐqù | 义理情趣。指思理情致。《花月痕第五十回》于是放舟于三万六千顷之太湖,挹取其风雨波涛出没之理趣… |
理色 | lǐsè | ①道理、颜色。犹言道义和面子。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李善注:“理,道理;色,颜色也。” ②肌肤的颜色。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上》:“燥溼沧热之异而理色变,牝牡接构之异而颅骨变。” |
理身 | lǐshēn | 养生;修身。《后汉书·崔寔传》:“为国之道,有似理身,平则致养,疾则攻焉。”唐 聂夷中《杂兴诗》:“两叶能蔽目,双豆能塞聪。理身不知道,将为天地聋。”《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四》设如人欲理身,先理心,心无邪则身自正;欲理外,先理内,内既理则外自安。 |
理势 | lǐshì | 事理的发展趋势;情势。汉 贾谊《新书·阶级》:“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晋 葛洪《抱朴子·畅玄》:“实理势之攸召,犹影响之相归也。”宋 苏洵《辨奸论》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宋 苏轼《与李方叔书》:“实至则名随之,名不可掩,其自为世用,理势固然,非力致也。”明 郑贞《蒋节妇传》:“水不逆流,理势然也。”鲁迅《坟文化偏至论》:“然既以改革而胎,反抗为本,则偏于一极,固理势所必然。” |
理算 | lǐsuàn | ①犹治理,署理。《元史·世祖纪十二》召江淮行省参知政事忻都赴阙,以户部尚书王巨济专理算江淮省。②犹核算,计算。《续资治通鉴 元纪七》以户部尚书王巨济专理算江淮钱谷。③审理,清算。《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年》阿尔哈雅掌兵民之权……其威权不在阿哈玛特下,宜罢职,理算其党,虽无所染者,亦当迁移他所,勿使久据湖广。 |
理所必然 | lǐsuǒbìrán | 指按道理必定如此。这是理所必然的事。《弘明集 神不灭论》:“若有始也,则不能为终,唯无始也然后始终无穷,此自是理所必然。” |
理所不容 | lǐsuǒbùróng | 道理所不能允许。南朝齐·僧佑《弘明集·桓玄 与八座论沙门敬事书》:“既理所不容,亦情所不安。” |
理所当然 | lǐsuǒdāngrán | 当然:应当如此。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隋 王通《文中子 魏相篇》:“非辩也,理当然耳。”明 赵弼《续东窗事犯传》善者福而恶者祸,理所当然。 |
理信 | lǐxìn | 方言。道理。《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魏竹冈看完之后,把舌头一伸,道:‘好利害!如今倒变了他的一篇大理信了。’”沙汀《还乡记 十九》:“冯大生妻子被人霸占,竟会讲输理信,真太不公平了。” |
理行 | lǐxíng | 犹治行,政绩。《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二年》:“刺史、县令职在分忧,岂可以盐利多少为之升黜,不复考其理行?”胡三省注:“理行,犹言治行也。”宋 范仲淹《都官员外郎元公墓志铭》:“本道按刑行使,采公理行以闻,擢拜太子中允。” |
理刑 | lǐxíng | ①掌理刑法。唐 陈鸿《东城老父传》:“及老人见四十三省郎吏,有理刑才名,大者出使郡,小者镇县。”②指掌理刑法之官。《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一日将晚,理刑在院中闲步,见有一小楼极高,可以四望。《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乞亲提审,或批理刑褚青天究解。” |
理义 | lǐyì | ①公理与正义。《孟子·告子上》:“故理义之悦我心,犹芻豢之悦我口。”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有人问袁侍中曰:‘殷仲堪何如韩康伯 ?’答曰:‘理义所得,优劣乃復未辨。’”宋 叶适《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其学本於师友,成於理义,轻爵禄而重出处,厚名闻而薄利势。”明 海瑞《兴革条例·刑属》:“小民不顾理义当否,以讼输为深愧。”②指社会道德规范,行事准则。《吕氏春秋·劝学》:“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於不知理义。” 高诱注:“不知理义,在君父则不仁不慈,在臣子则不忠不孝。”③专指儒家的经义。《北史·刘芳传》:“芳音义明辨,疑者皆往询访,故时人号为刘石经 …… 芳理义精赡,类皆如是。”《文献通考·经籍九》:“公羊、穀梁考事甚疏,然理义却精,此二人乃是经生,传得许多説话,往往不曾见国史。”清 戴震《题 惠定宇先生授经图》:“夫所谓理义,苟可以舍‘经’而空凭胸臆,将人人凿空得之,奚有於经学之云乎哉?” |
理育 | lǐyù | 治理与教化。《史记·孝文本纪》:“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 |
理喻 | lǐyù | ①用道理来解说,使人明白。李梦霁《一生欠安》先生未复,听说动了怒,说我不可理喻,不可救药。②按必要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的能力。一个不可理喻的畜牲。 |
理冤摘伏 | lǐyuānzhāifú | 伸雪冤屈,揭发奸慝。 |
理正词直 | lǐzhèngcízhí | 道理正当,言词朴直。宋·楼钥《答綦君更生论文书》:“心平气和,理正词直,然后为文之体,可以追配古作。” |
理之当然 | lǐzhīdāngrán | 理所当然,理应如此。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6卷:“此原是君家之物,今日来取,理之当然。”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9回:“既不得安生,亦是理之当然,奴亦无怨。” |
理直气壮 | lǐzhíqìzhuàng | 直:正确、合理、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正确、充分;说话的气势就很盛。他理直气壮地陈述了事情的经过。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1卷:“便提我到阎罗殿前,我也理直气壮,不怕甚的。” |
理致 | lǐzhì | 义理情致。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裴徐理前语,理致甚微,四坐咨嗟称快。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王利器集解:“理致,义理情致。”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钱起》起诗体制新奇,理致清赡。《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郭)守敬尝上前指陈理致,至于日晏,帝(忽必烈)不为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第九篇》解谜获贼,甚乏理致,而当时亦盛传。 |
俚 | lǐ | 民间的,通俗的:俚俗(粗俗)。俚语。俚歌。俚曲。《聊斋志异 彭海秋》彭代为之惭,因挠乱其词,请先以俚歌侑饮。参见“质而不俚”。 |
俚耳 | lǐěr | 俗人之耳;指没有欣赏音乐能力的人。宋 欧阳修 《谢石秀才启》:“然而奏磬俚耳,难矣赏音;抱石荆山,终为至寳。” 宋 王安石《次韵董伯懿松声》:“俚耳纷纷多《郑》《卫》,直须闻此始心清。”参见“里耳”。 |
俚言 | lǐyán | ①方言俗语。《新唐书·韦绶传》:“方太子幼,綬数为俚言以悦太子。”《醒世姻缘传 第二六回》:“口里説得都不知是那里的俚言市语……动不动把一个大指合那中指在人前搣一搣,口説:‘哟,我儿的哥呵!’”②谓不高雅的文辞,常用于自谦。《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一》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建言:“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明 沉鲸《双珠记·因诗赐配》:“缝衣偶尔伤时事,故繆赋俚言意有存。” |
哩 | lǐ I. | 英语mile的译名,一哩(yīnglǐ)。英美制长度单位,一哩等于5280英尺,合1609米(中国大陆地区已停用此字,写作“英里”)。II.参见lī。III.参见li。 |
悝 | lǐ I. | 忧愁:“云如何悝”。II. kuī嘲笑,诙谐:“悝穆公于宫室”。 |
娌 | lǐ | 弟媳。说明:古代人家列队迎宾的队伍排列顺序是:公公(嫜)排在头里,站位在大门外;其次是兄长;再其次是诸弟;最后依次是婆婆、妯娌、儿童。“妯zhóu”是兄长之媳,家务总管,站位在婆婆之后,“娌”之前。“娌”是弟媳,站位“妯”之后、儿童之前,在里屋门口。见“妯娌zhóulǐ”。 |
锂 | lǐ | 一种软的银白色的一价碱金属族元素,它是已知最轻的金属 ——元素符号Li 。 |
鲤 | lǐ | ①鲤鱼:体侧扁,嘴边有长短触须各一对,肉可食。唐 王维《洛阳女儿行》:“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切细的鲤鱼肉)②鲤庭:指受父训之处,亦借指父训。③书信的代称,因中国唐代传递的书信以尺素结成双鲤鱼形。 |
鲤对 | lǐduì | 犹鲤庭。(指受父训;受家教)鲤,孔鲤,孔子之子。趋庭,受父亲教诲。《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孔)鲤趋而过庭。(子)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