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 lǐ | ①落叶小乔木,果实称“李子”,熟时呈黄色或紫红色,可食:李代桃僵(原用“桃”“李”共患难来喻兄弟相爱相助,后喻互相顶替或代他人受过)。投桃报李。李下不正冠(喻要避免不必要的嫌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喻为人只要忠诚、正直一定会感动别人)。②姓。③古同“理”,古代法官的代称。 |
李白桃红 | lǐbáitáohóng | 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他画了一幅李白桃红的风景油画。唐·羊士谔《山阁闻笛》诗:“李白桃红满城郭,马融闲卧望京师。” |
李代桃僵 | lǐdàitáojiāng | 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在军事策略上,李代桃僵是“三十六计”之一,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其延伸涵义为:发展必然在个别与整体、暂时与长远的利益上有所取舍,有所牺牲,而后才有所发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李代桃僵,羊易牛死。世上冤情,最不易理。”清·黄遵宪《感事》:“芝焚蕙叹嗟僚友,李代桃僵泣弟兄。”亦“桃僵李代”。 |
李杜 | lǐdù | ①东汉李固、杜乔的并称。《后汉书·李杜传赞》:“李杜司职,朋心合力。致主文宣,抗情伊稷。”②东汉李膺、杜密的并称。《后汉书·党锢传·杜密》:“党事既起,免归本郡,与李膺俱坐,而名行相次,故时人亦称李杜焉。”③东汉李云、杜众的并称。宋 洪迈《容斋四笔·四李社》:“弘农五官掾杜众,伤云以忠諫获罪,上书愿与云同日死。帝愈怒,下廷尉,皆死狱中。其后襄楷上言,亦称为李杜。”清 赵翼《陔馀丛考·六“李杜”》:“李云、杜众以直通受诛,此又一李杜矣。”④东晋杜预与北魏李冲的并称。《魏书·王肃传》:“詔曰:‘……故杜预之殁,窆於首阳;司空李冲,覆舟是託。顾瞻斯所,诚亦二代之九原也。故扬州刺史肃诚义结於二世,英惠符於李杜,平生本意,愿终京陵,既有宿心,宜遂先志。’”清 赵翼《陔馀丛考·六“李杜”》:“魏书李冲、杜预,忠义相结,亦称李杜。”⑤唐李白与杜甫的并称。唐 韩愈《调张籍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新唐书·文艺传上·杜甫》:“甫旷放不自俭,好论天下事,高而不功。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明 胡应麟《诗薮·古体下》:“李杜二公,诚为劲敌。杜陵沉鬱雄深,太白豪逸宕丽。”清 费锡璜《友鸥堂集 序》:“叔威诗虽不逮李杜,置之元、白、苏、陆间,则并驱争先。”清 赵翼《论诗五首 其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⑥初唐诗人杜审言与李峤,亦并称“李杜”。 晚唐诗人李商隐与杜牧称作“小李杜”,相对李白和杜甫而言。明 胡应麟《诗薮·唐下》:“杜审言、李嶠结友前朝,李商隐、杜牧之齐名晚季,咸称李杜。”⑦宋李韶与杜范的并称。《宋史·李韶传》:“当是时,杜范亦在列,二人廉直,中外称为‘李杜’。”清 赵翼《陔馀丛考·六“李杜”》:“宋史李韶与杜范皆廉直,中外谓李杜。” |
李广不侯 | lǐguǎngbùhòu | 解释见“李广未封”。徐夤《赠杨著》:“李广不侯身渐老,子山操赋恨何深!”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李广不侯,是有本事没有运气,运气来了,没有本事,不过昙花一现,好景不长。” |
李广难封 | lǐguǎngnánfēng | 李广一生屡经磨难,战功卓越却未得封爵。用以慨叹功高不爵,命运多舛。同“李广未封”。 |
李广未封 | lǐguǎngwèifēng | 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不见封侯。后因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唐·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
李龟年 | lǐguīnián | 李龟年,邢州柏仁人,李景伯之子,唐朝音乐家,被后人誉为“唐代乐圣”。杜甫有诗名《江南逢李龟年》。 |
李郭同船 李郭同舟 | lǐguōtóngchuán lǐguōtóngzhōu | 以之比喻知已相处。《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宋·吕渭老《水调歌头·陈性孺不相见十年》词:“闻道山阴回棹,相去都无百里,李郭可同船。”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一时门外瞻望颜色,伺侯车骑者弱项肩累迹,几如荀陈会坐,李郭同舟。东汉风流,再见今日也。 |
李郭仙舟 | lǐguōxiānzhōu | 《后汉书·郭太传》载,李膺与郭泰同舟而济,从宾望之,以为神仙,故称“李郭仙舟”。后常用为友人相亲之典。明·李贽《直沽送马诚所兼呈若翁历山并高张二居士》诗:直沽今日赋将归,李郭仙舟亦暂违。 |
李下瓜田 | lǐxiàguātián |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北史 袁翻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 莅任部》愚谓折柳樊圃,良士瞿瞿;李下瓜田,君子所避。 |
里裏 表裏,這裏;里程 | lǐ I. | ①居住的地方:故里。返里(回老家)。②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弄(lòng)。③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里程牌。④衣物的内层:被里。⑤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里外。心里。这里。那里。⑥作动词,居住;为邻。《庄子·则阳》不冯其子,灵公夺而里之。班固《幽通赋》:“终保己而贻则兮,里上仁之所庐。”张衡《西京赋》:“秦里其朔,寔为咸阳。”⑦姓。II.参见li。 |
里丑捧心 | lǐchǒupěngxīn | 指妄学别人而愈见其丑。庄周《庄子 天运》:“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里丑捧心,不关西施之颦矣。” |
里出外进 | lǐchūwàijìn | 出:突出的一部分;进:凹进的一部分。形容物体的表面排列不整齐;表面凸凹不平或参差不齐。这面墙砌得里出外进的,只好拆了重修。 |
里耳 | lǐěr | 俚俗人之耳。比喻平民低下的欣赏能力和趣味。《庄子·天地》:“大声不入於里耳。”明 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 叙》:“茂苑野史氏家藏古今通俗小説甚富,因贾人之请,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凡四十种畀为一刻。” 章炳麟《訄书前录·客帝匡谬》:“咸池之均,弗可以入里耳矣。”参见“俚耳”。 |
里勾外连 | lǐgōuwàilián | 内外勾结,串通一气。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2回:“厅上梁中书大喝道:‘你这厮是北京本处良民,如今倒来里勾外连,要打北京。”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七回:这两个就里勾外连的朋比为奸,闹的不成样子。 |
里居 | lǐjū | ①乡居,辞官返乡居住。住所。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申文定公里居,有司经其门,徒焉舍车,公(袁可立)持不宜。”②住处。《聊斋志异 封三娘》十一娘亦审里居。女笑言:“妾封氏,第三,近在邻村。” |
里里外外 | lǐlǐwàiwài | 里面和外面。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4回:“时值秋残冬到,石秀里里外外,身上都换了新衣服穿着。”老舍《我这一辈子》:“里里外外的事,没有我不晓得的。” |
里落 | lǐluò | 村落,里巷。《后汉书·淳于恭传》:“家有山田果树,人或侵盗,辄助为收采。又见偷刈禾者,恭念其愧,因伏草中,盗去乃起,里落化之。” 《聊斋志异 阿英》适土寇为乱,近村里落,半为丘墟。《聊斋志异 青娥》乃与仆上山头,以瞻里落;而山径崎岖,苦不可复骑,跋履而上,昧色笼烟矣。 |
里陌 | lǐmò | 犹乡里。《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三》狄仁杰上疏谏又曰:“游僧皆托佛法,诖误生人;里陌动有经坊,亦立精舍。化诱所急,切于官征;法事所须,严于制敕。”《后汉书·儒林传上·孙期》:“里落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 |
里人 | lǐrén | ①同里的人,同乡。《晏子春秋·问上九》:“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后五六岁,有里人如 成先病,请药甚急,成愍而与之。”宋 曾巩《仙都观三门记》:“予与齐曅,里人也。”宋 曾巩《赠黎安二生序》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李八缸》:“翁最富,以缸贮金,里人称之‘八缸’。”②里中主事者。《国语·鲁语上》:“唯里人所命次。”韦昭注:“里人,里宰也。”唐 柳宗元《上襄阳李愬仆射献唐雅诗启》:“稗官里人,得採而歌之。”③俚人,鄙俗的人。清 吴伟业《琵琶行》:“里人度曲魏良辅,高士填词梁伯龙 。” |
里仁 | lǐrén | 谓居住在仁者所居之里;与仁人为邻。《论语·里仁》:“里仁为美。”何晏集解引郑玄曰:“里者,仁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陆德明《释文》:“里,犹邻也。言君子择邻而居,居於仁者之里。”《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晋 潘岳《闲居赋》:“训若风行,应如草靡。此里仁所以为美,孟母所以三徙也。”《资治通鉴 齐纪五》然则使工伎之家习士人风礼,百年难成;士人之子效工伎容态,一朝而就。是以仲尼称里仁之美,孟母勤三徙之训。唐 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蛮貊同车轨,乡原尽里仁。” |
里舍 | lǐshè | ①私人住宅。《资治通鉴·汉灵帝光和二年》:“时甫(王甫)休沐里舍。” 胡三省注:“里舍,私第也。” ②指家乡。《后汉书·何进传》:“太后乃恐,悉罢中常侍小黄门,使还里舍。” ③借指同乡里的人。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犬奸》:“后里舍稍闻之,共为不平,鸣于官。” |
里谈巷议 | lǐtánxiàngyì | 里:乡里、邻居。邻里街巷间人们的议论谈说。指民间的议论。请不要在乎这些无稽的里谈巷议。宋·曾敏行《独醒杂说·附录》:“上自朝廷典章,下至稗里杂家,里谈巷议,无不记览。” |
里尉 | lǐwèi | 古时乡里小吏。《管子·立政》:“分州以为十里,里为之尉……审閭閈,慎筦键,筦藏於里尉。” 《资治通鉴 梁纪三》请取武官八品将军已下干用贞济者,以本官俸恤领里尉之任… |
里行 | lǐxíng | 官名。唐置,宋因之。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皆非正官,也不规定员额。唐刘肃《大唐新语·举贤》:"初,周以布衣直门下省,太宗就命监察里行,俄拜监察御史。'里行'之名,自周始也。"《新唐书·百官志三》:"开元七年……又置御史里行使、殿中里行使、监察里行使,以未为正官,无员数。"宋 欧阳修《再论台官不可限资考札子》:"令举官自京官已上,不问差遣次第,惟材是举。使资浅者为里行,资深者入三院。"《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六》癸酉,以太常博士赵人李京、殿中丞合肥包拯并为监察御史里行,中丞王拱辰所荐也。 |
里胥 | lǐxū | 指里长。《汉书·食货志上》:“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於右塾,邻长坐於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 颜师古注引孟康曰:“里胥,如今里吏也。”唐 韩愈《谢自然》诗:“里胥上其事,郡守惊且叹。”王(吴王益元杰)惊问其故,对曰:“(姚)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里胥临门,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税赋所为,非血山而何?”唐 柳宗元《梓人传》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輙倾数家之产。”参见“里长”。 |
里应外合 | lǐyìngwàihé | 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与里面接应相结合。元 李文蔚《圯桥进履》第二折:“小官须索整点英雄将士,里应外合擒拿他,有何不可也。”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七回:过几日,我这里差人去投降,他们必然懈怠,我们却去劫寨,那时里应外合,定获全胜。 |
里长 | lǐzhǎng | 里正又称里君、里尹、里宰、里有司等,是中国春秋战国时的一里之长,唐代称里正、明代改名里长(相当于民国的甲长,新中国土改后的生产队长,现在的村民组组长),其职能沿用至今。 |
里正 里长 | lǐzhèng lǐzhǎng | 封建社会统治乡里的小吏。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开皇九年春二月)丙申,制五百家为乡,正一人;百家为里,长一人。唐 杜甫《兵马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聊斋志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以责之里正,是“以之责之于里正”的省略。以,把。“以”后的“之”代经常供应促织一事。“责之”的“之”复指前一个“之”指代的内容) |
里中 | lǐzhōng | ①指同里的人。《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秦詔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清 袁枚《新齐谐·卖浆者儿》:“西邻唐姓者向信鬼神之事,里中祀东岳帝,唐主其事。”《资治通鉴 秦纪三》沛公麾下骑士适食其里中人,食其见,谓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九》(巫)伋与秦桧居同乡,一日,桧在都堂,偶问伋云:“里中有何新事?” 《喻世明言.卷五.穷马周遭际卖缒媪》王媪嫁了马周,把自己一家一火,都搬到马家来了。里中无不称羡,这也不在话下。②犹家中。《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孤儿行》:“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