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禮 | lǐ | ①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礼。丧(sāng)礼。典礼。②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礼教(jiào)。礼治。依靠行政命令、规章制度等他律手段(“礼”)来强行施治。克己复礼。《老子·第三十八章》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记·仲尼燕居》:“夫礼,所以制中也。”参见“制中”。③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作动词表示以礼相待:礼让。礼遇。礼赞。礼尚往来。先礼后兵。《论语·里仁篇》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太后外礼民望元丕、游明根等,颁赐金帛舆马。唐 韩愈《与于襄阳书》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宋 苏洵《六国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七》先是洪迈、张抡使回,见张浚,具言金不礼我使,具状令称陪臣,浚谓不当复遣使。《聊斋志异 棋鬼》公礼之,乃坐。④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礼物。礼金。献礼。⑤古书名,《礼记》的简称。⑥作动词, ⑦姓。 |
礼拜 | lǐbài | ①古代礼节,对人施礼祝拜以示敬。②信教者向神行礼致敬。《西游记第十三回》玄奘遂穿了袈裟,上正殿,佛前礼拜…③犹星期。连续排列的七天的计算单位。可指星期天。与“日、一、二、三、四、五、六”连用,表示一星期中的某一天。 |
礼崩乐坏 | lǐbēngyuèhuài | 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清 章炳麟《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张贤亮《青春期》:“这大概就是孔夫子说的‘礼崩乐坏’的局面吧。” |
礼币 | lǐbì | 用作馈赠﹑贡献的礼物。《仪礼·聘礼》执礼币以尽言赐礼。唐 黄滔《祭南海南平王》幕下崔员外,昨驰礼币,尝诣门墻。《东周列国志 第七回》庄公又分遣二使,将礼币往齐、鲁二国称谢。 |
礼薄义弊 | lǐbáoyìbì | 穷而且无礼数。汉 扬雄的《逐贫赋》礼薄义弊,相与群聚,惆怅失志。 |
礼祠 | lǐcí | 以礼祭祀。《史记·封禅书》:“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史记·孝武本纪》:“上亲礼祠上帝。”参见“礼祀”。 |
礼典 | lǐdiǎn | ①礼法。《周礼·天官·大宰》:“三曰礼,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三国魏 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故圣上览乃昔以来礼典旧章,开国光宅,显兹太原。”《晋书·阮籍传》:“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北史·张晏之传》:“幼孤,有至性,为母郑氏教诲,动依礼。”②犹礼文。指周礼、仪礼、礼记一类礼书。《后汉书·郑玄传》:“案之礼,便合传家。”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谐隐》:“又蚕蟹鄙谚,貍首淫哇,苟可箴戒,载於礼。” |
礼斗 | lǐdòu | 道教谓礼拜北斗星君。亦称“拜斗”。 《水浒传 第一回》三清殿上鸣金钟,道士步虚;四圣堂前敲玉磬,真人礼斗。参见参星礼斗。 |
礼度 | lǐdù | ①犹礼法。礼仪法度。《大戴礼记·盛德》:“礼度,德法也。所以御民之嗜欲好恶,以慎天法,以成德法也。”《后汉书·淳于恭传》:“举动周旋,必由礼度。”②彬彬有礼的仪表风度。明 朱鼎《玉镜台记·刺绣》:“观他丰姿秀丽,礼度雍容,真庙廊伟器。”《封神演义 第四回》如果容貌出众,礼度幽闲,可任役使,陛下便赦苏护之罪;如不称圣意,可连女斩于市曹,以正其罪。 |
礼法 | lǐfǎ | 礼仪法度。《庄子·天道》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商君书·更法》:“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汉书·货殖传》:“及周室衰,礼法堕。”《晋纪总论》礼法刑政于此大坏,如水斯积而决其提防,如火斯畜而离其薪燎也。《晋书·裴頠传》:“何晏、 阮籍素有高名於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 明 李贽《又答石阳太守书》:“兄精切於人伦物理之间,一步不肯放过;我则从容於礼法之外,务以老而自佚。” |
礼佛 | lǐfó | 顶礼于佛;拜佛。《南史·张畅传》:“百姓有罪,使礼佛赎愆。”《资治通鉴 唐纪七》初,隋末京兆韦仁寿为蜀郡司法书佐,所论囚至市,犹西向为仁寿礼佛然后死。《新唐书·傅奕传》:“至有身陷恶逆,狱中礼佛,口诵梵言,以图偷免。”明 李贽《豫约》:“除挑水、舂米作务照常外,其餘非礼佛即静坐也。”张怀奇《颐和园词》:“年高礼佛爱山庄,春老役灵移海市。” |
礼坏乐崩 | lǐhuàiyuèbēng | 古代制礼,把它当作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把制乐人微言轻教化的规范。形容社会纲纪紊乱,骚动不宁的时代。《汉书·武帝纪》:“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朱自清《经典常谈》:“礼坏乐崩,政治一定不成。” |
礼教 | lǐjiào | 礼仪教化。《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君化民以德,礼教兴行,是用锡君轩县之乐。《晋书 武帝纪》田畴辟,生业修,礼教设,禁令行,则长吏之能也。 |
礼敬 | lǐjìng | 以合于礼仪的举动表示尊崇。《后汉书·班超传》:“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三国魏 曹植《告咎文》:“礼敬川岳,祇肃百神。”《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聪睿机悟,幼而有济民神武之规,仁孝纯至,礼敬师友。”“抚念诸弟,始终曾无纤介,惇睦九族,礼敬俱深。”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唐 郑棨《开天传信记》:“瓌大惊奇,骤加礼敬。頲由是学问日新,文章盖代。” |
礼竟 | lǐjìng | 谓服丧完毕。《后汉书·袁绍传》:“遭母忧去官,三年礼竟,追感幼孤。” |
礼律 | lǐlǜ | 谓礼法与刑律。东汉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以君经纬礼律,为民规仪。”《晋书 武帝纪》“见长吏,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存问耆老,亲见百年。”晋 葛洪《抱朴子·仁明》:“制礼律以肃风教。”《南史·梁纪上·武帝》:“以公礼律兼修,刑德备举。哀矜折狱,罔不用情。”宋 苏辙《代张公安道乞致仕表》:“敢缘礼律之旧,力丐筋骸之餘。”《清史稿·礼志一》:“若皇朝三通、大清会,其经纬礼律,尤见本原。” |
礼貌 | lǐmào | ①以庄肃和顺之仪容表示敬意;尊敬。可作及物动词,表示“对某人有礼貌”。《孟子·告子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赵岐注:“礼者,接之以礼也;貌者,颜色和顺,有乐贤之容。礼衰,不敬也;貌衰,不悦也。”《孟子·离娄下》:“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赵岐注:“又礼之以颜色喜悦之貌也。”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 卷十五》:“公曰:‘凡待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清 李渔《蜃中楼·寄书》:“寄信之人,乃唐朝侍御史。你须要礼貌他,不可妄自尊大。”②今指以言语、行动所表现的恭敬谦虚。如:礼貌待客是商业服务人员起码的职业道德。 |
礼命 | lǐmìng | ①指国家的礼籍和君王的策命。《周礼·天官·小宰》:“五曰听禄位以礼命。”《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奉辞在外,礼命断绝。王安石《新义》:“听禄位以礼命者,礼有数,命有等,禄位视此制之故也。”孙诒让《正义》:“礼命,谓国之礼籍,王之策命。”②指礼聘与任命。《资治通鉴·安帝永初四年》:“(杨震)教授二十餘年,不答州郡礼命。”胡三省注:“礼,谓延聘之礼;命,谓辟置之命。”《后汉书·皇甫规传》:“后梁冀被诛,旬月之间,礼命五至,皆不就。”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滥波国等三国》:“褒赞既隆,礼命亦重。”《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门人曰:“昔袁公(袁绍)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曹操)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 |
礼辟 | lǐpì | 以礼征召。《晋书 葛洪传》后还乡里,礼辟皆不赴。《南齐书·高逸传·徐伯珍》:“太守瑯邪王曇生、吴郡张淹并加礼辟,伯珍应召便退。” |
礼器 | lǐqì | 古时祭祀用的各种器物,如鼎、簋、觚、钟等。《史记·孔子世家赞》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宣皇帝宇文赟》又于后宫,与皇后等列坐,用宗庙礼器罇彝圭瓚之属。 |
礼让 | lǐràng | 守礼谦让。《论语·里仁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
礼让为国 | lǐràngwéiguó | 治理。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春秋鲁·孔丘《论语·里仁》:“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
礼尚往来 | lǐshàngwǎnglái | 尚:注重。在礼节上要注重有来有往。后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对你就怎么样。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清 曾朴《孽海花》第六回:雯青顾全同僚的面子,也只好礼尚往来,勉强敷衍。 |
礼奢宁俭 | lǐshēníngjiǎn | 礼义过多而烦杂,不如俭约些。春秋·鲁·孔丘《论语·八佾》:“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梁书·顾宪之传》:“丧易宁戚,自是亲亲之情;礼奢宁俭。差可得由吾意。” |
礼生 | lǐshēng | 司礼者。旧时常以称祭祀时在旁提唱起、跪、叩首之仪者。《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又忙着看日子祭宗祠,到城里雇的厨子,説要整猪整羊上供,还要砲手、乐工、礼生。”《文明小史第五九回》:“却看见衙门里大堂上有许多和尚道士,还有礮手,还有礼生,心中不禁诧异。”巴金《家三五》:“灵帏里寂然无声,后来受了礼生的暗示才突然爆发出哭声来的。” |
礼食 | lǐshí | 古代国君赐臣下进食的一种礼遇。《国语·晋语七》:“反役,与之礼食。”韦昭注:“礼食,公食大夫之礼。”《仪礼·士相见礼》“若君赐之食,则君祭先饭,徧尝膳,饮而俟,君命之食,然后食” 汉 郑玄注:“臣先饭,示为君尝食也。此谓君与之礼食。”贾公彦疏:“君与臣小小礼食,法仍非正礼食。正礼食则公食大夫是也。”《孟子·告子下》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 |
礼书 | lǐshū | ①古代记礼法之书。周礼、仪礼等著述均属之。《周礼·春官·大史》:“戒及宿之日,与羣执事读礼书而协事。祭之日,执书以次位常。”贾公彦疏:“言执书者,谓执行祭礼之书,若今仪注。”《左传·哀公三年》:“子服、景伯至,命宰人出礼书,以待命。”②史记八书之一。《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之礼,所损益各殊务,然要以近情性,通王道,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畧协古今之变,作礼书第一。” |
礼数 | lǐshù | 口语,礼节,礼貌的等级。元 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套曲》: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清 曹雪芹《红楼梦》污了礼数,怕人笑话。 |
礼顺人情 | lǐshùnrénqíng | 指礼是顺乎人之常情,人与人共处必须遵守的规范。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卓茂传》:“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 |
礼祀 | lǐsì | 犹礼祠。谓以礼祭祀。《史记 孝文本纪》古者天子夏躬亲礼祀上帝於郊,故曰郊。明 归有光《西王母图序》:“秦始皇东游海上,礼祀名山大川及八神。” |
礼俗 | lǐsú | 礼仪习俗,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文选·干宝《晋纪总论》:“故其积基树本,经纬礼俗,节理人情,恤隐民事,如此之缠绵也。” |
礼闱 | lǐwéi | ①汉代尚书省在建礼门内。②指古代科举考试之会试,因其为礼部主办,故称礼闱。《聊斋志异 陆判》朱(尔旦)三入礼闱,皆以场规被放。于是灰心仕进,积三十年。 |
礼为情貌 | lǐwéiqíngmào | 意谓一个人的礼仪容止为内心的显现。情,情意;貌,容仪。貌和情互为表里。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解老》:“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晋·阮侃《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故知臣子之情,尽斯心而已。所谓礼为情貌者耳。” |
礼文 | lǐwén | ①指礼乐仪制。晋 干宝《晋纪总论》:"顺乎天而享其运,应乎人而和其义,然后设礼文以治之,断刑罚以威之。"唐 韩愈《禘祫议》:"然而礼文繁漫,所执各殊。"宋 王禹偁《籍田赋》序:"自周德下衰,礼文残缺。"②谓礼经所载之文。详定礼文。《尚书·周官》"冢宰掌邦治"唐 孔颖达疏:"此经言六卿所掌之事撮引《周礼》为之揔目,或据礼文,或取礼意,虽言有小异,义皆不殊。" |
礼无不答 | lǐwúbùdá | 礼:礼数。一方以礼相待,另一方不能不以礼相报。《礼记·燕义》:“君举旅于宾,及君所赐爵,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臣礼也。君答拜之,礼无不答,明君上之礼也。”《礼记·燕义》礼无不答,言上之不虚取于下也。 |
礼先一饭 礼先壹饭 | lǐxiānyīfàn | 指在礼节上自己年岁稍长。壹饭,犹言一顿饭,喻指极短的时间。也指在礼节上先有恩惠与人。《国语·越语上》:“句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亦作“礼先一饭”。清·钱谦益《答王于一秀才论人》:“以仆礼先一饭,为识路之老马。” |
礼贤下士 | lǐxiánxiàshì | 旧指降低身分去敬重、结交身分比自己低而有才识的人。形容君主或高官重视人才 |
礼仪 | lǐyí | 礼节和仪式。《诗·小雅·楚茨》:“献醻交错,礼仪卒度。”《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礼记·中庸》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参见“威仪”。《孟子·梁惠王上》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史记·礼书》:“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 |
礼仪之邦 | lǐyízhībāng | 礼仪:礼节和仪式;邦:国家。指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现在却连同城而居的好朋友都不能见面,还美其名曰文化大革命,一点文化也没有。” |
礼遗 | lǐyí | 指馈赠之物。《后汉书·郑均传》:“兄为县吏,颇受礼遗,均数諫止,不听。”《晋书·隐逸传·氾腾》:“太守张閟造之,闭门不见,礼遗一无所受。” |
礼义 | lǐyì | ①礼法道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晋书 武帝纪》人穷匮,农事荒,奸盗起刑,狱烦,下陵上替,礼义不兴,斯长吏之否也。②同“礼仪”。 |
礼谊 | lǐyì | 礼义。礼法道义。《汉书 霍光传》“天子所以永保宗庙总一海内者,以慈孝、礼谊、赏罚为本。”“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贾谊《治安策》:“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贾谊《治安策》:“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汉书·货殖传序》:“礼谊不足以拘君子,刑戮不足以威小人。”《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 |
礼意 | lǐyì | ①礼经的意义。《庄子·大宗师》:“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哭,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宋 苏轼《哭王子立次儿子迨韵之一》:“岂惟知礼意,遂欲补诗亡。”自注:“子立能诗,而有礼学。”②恭谨接待,表示敬意。《汉书·雋不疑传》:“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汉书 王莽传》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后汉书·班超传》:“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疎懈,超谓其官属曰:‘寧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东周列国志第六回》:“州吁见陈侯礼意殷勤,不胜之喜。” |
礼义 | lǐyì |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套礼节仪式即为礼,合于这些的做法即为义。《孟子 告子上》: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尽心下》无礼义,则上下乱。《孟子 梁惠王上》: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史记 孝文本纪》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於礼义。《史记·太史公自序》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通“礼仪”。 |
礼义廉耻 | lǐyìliánchǐ | 礼为贵贱尊卑要分明,义为事之宜,廉为廉洁方正,耻为识羞耻。指为人要有道德修养。管子《立政》礼义廉耻不立,人君以自守也。《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
礼乐 | lǐyuè | 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礼记·乐记》:“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説,管乎人情矣。”孔颖达疏:“乐主和同,则远近皆合;礼主恭敬,则贵贱有序。”《论语 先进》: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礼记·中庸》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庄子·马蹄》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吕氏春秋·孟夏》:“乃命乐师习合礼乐。”高诱注:“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性。”荀子《修身篇》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至于礼乐刑政,咸遵故典。唐 杜甫《秋野》诗之三:“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宋 李觏《袁州州学记》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 |
礼贽 | lǐzhì | 见面时进献的礼物。国语·周语中“子家奔齐”三国吴 韦昭注:“诸侯、大夫以君命使出,出必有礼贄,私覿之事,以通情结好,吉凶相告。”《晋书 元帝纪》远近礼贽,一切断之。 |
礼秩 | lǐzhì | 指礼仪等第和爵禄品级。《左传·庄公八年》:“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生公孙无知,有宠於僖公,衣服礼秩如适。”《后汉书·刘恺传》:“视事三年,以疾乞骸骨,久乃许之,下河南尹礼秩如前。”《资治通鉴 唐纪十三》陛下(李世民)日者既立(李)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李泰),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唐 司空图《蒲帅燕国太夫人石氏墓志》:“特彰礼秩之优,叠降珍华之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