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简介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27年3月21日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摔打出—身的好武艺。21岁时,颇有冒险精神的他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愿。到公元949年,他终于遇到了机会。在北上的途中,他遇到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时正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招兵买马,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郭威就是后周太祖即位时,赵匡胤任禁卫军长,甚得开封府尹柴荣,后来的后周世宗的赏识,成了柴荣的部属。柴荣即位,赵匡胤很得世宗的信任,做了世宗身旁的要臣。并升任禁卫军的司令,959年世宗死,他的儿子柴宗训,年仅七岁继位。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赵匡胤从后周太祖郭威那里学来的那一套配上了用场。

第96篇说到,郭威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诸军将士登墙越屋而入,请郭威为天子。有人裂黄旗以被帝体,以代赭袍,山呼震地,这就是澶州之变。960年正月初三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光义)及其亲信赵普首先在士兵中大造舆论,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大家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这就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赵匡胤学习郭威黄袍加身做做皇帝.jpeg

赵匡胤学习郭威黄袍加身做皇帝

赵匡胤骑在马上,才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大军随即回师京城,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到了京城以后,赵匡胤就发布命令: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到达京城后,后周恭帝让位,赵匡胤兵不血刃,正式做了皇帝。由于赵匡胤在后周曾任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因而定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赵普与宋太祖赵匡胤在年轻的时候就是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没有好好读过书,后来就一直跟随赵匡胤打天下。宋朝开国后,赵普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夜晚则读《论语》。赵普对太祖答话:“《论语》中有治国的大道理,臣已经用半部《论语》帮陛下打了江山,现在要另外半部来帮助陛下治理天下。”在这之后,赵匡胤更加重用赵普,有什么为难的事情都会找赵普来商量。赵匡胤登位之初,对和他一同打天下的功臣们十分不放心。历史刚刚经过五代更替,他深刻认识到,武将们在废立皇帝、改朝换代方面的巨大能量。一天,他把心中的忧虑告诉了赵普,并希望找到解决的办法。赵普说:“节度使的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因此必须剥夺他们的兵权。”赵匡胤恍然大悟,决定按照赵普说的来做。 

公元961年的一天,赵匡胤把禁军大将石守信等召到后花园,设宴相待。酒过三巡,赵匡胤故作愁眉不展状,开口说道:“我不是靠你们出力,到不了这个地步,但做皇帝太艰难了,我整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太祖就说:“这不难知道,谁不想做皇帝呢?”石守信等一听,惊恐万状,纷纷表白。赵匡胤断然说道:“你们虽无异心,然而倘若你们部下追求富贵,一旦以黄袍加之你身,你虽然不想做皇帝,能办到吗?”众将一听,都吓得离席叩头,请求指示一条“可生之途”。赵匡胤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很短暂,求富贵者,不过想多积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免遭贫乏而已。你们不如交出兵权,出守地方,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不动产业,同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不很好吗?”众将明白了赵匡胤的意思,第二天都称病辞职。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独揽军权的问题,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jpeg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赵普成为一代名相,他坚于职守,对宋太祖忠贞不二。有当用者,普荐其为官,一奏不用、二奏、三奏,直至太祖准奏。有立功应升迁者,太祖不予升迁,普为其力请,直至宋太祖从其请。

宋朝建国初期统治的地方只有黄河、淮河流域一带,宋朝北面有北汉和契丹,西面有后蜀,南面有南唐、吴越、荆南南汉各国,每一个国家都有独立的势力,而且他们也都在窥视宋朝的态度,可谓虎视眈眈。这种情况下,宋朝不能高枕无忧,必须把这些小国或外族,消灭或制服,才能完成天下的统一,奠立宋朝国基。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与宰相赵普进行了一场意义重大的对话。赵普向太祖分析道:北汉有契丹为后援,攻之有害无利,即使灭亡了北汉,又要独自承担契丹的强大压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汉,以为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灭南方各国,然后再专力北方。赵普的话,使赵匡胤最后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

赵普协助赵匡胤雪夜定策.jpeg

赵普协助赵匡胤雪夜定策先南后北


97篇和98篇已经分别简述了北宋平定后蜀和南汉的经过,这里不再赘述,本篇着重交待南讨江南平定南唐的过程。 

南唐后主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他还写信给南汉主刘鋹,要他归款中国。刘鋹得书,大怒,囚来使,并驿书答南唐主,言语桀骜不逊。南唐主把刘鋹的回信转给赵匡胤,帝始决意先伐南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了南汉,李煜吓得立即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一副老实称的模样。 

十一月南唐主遣其弟郑王李从善到开封朝贡,将大印改成“江南国主印”,并要求皇帝直呼其名。赵匡胤把郑王李从善留在了开封,不让其回金陵,这让李煜觉得十分恐惧。但国主虽外示畏服,修籓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兵,阴为战守计。赵匡胤要求李从善致书李煜,暗示他亲自入朝,国主不从,但增岁贡而已。 

赵匡胤汲取了灭后蜀时王全斌杀人太多导致蜀地降将造反的教训,给统帅曹彬立法三章,要求他的部下秋毫无犯,不杀无辜,礼待南唐后主。就在曹彬兵临城下围而不打之际,宋太祖把李后主的弟弟李从善放至江南表述皇帝意旨。后主欲出降,但手下人以为城守甚固,北军旦夕当自退,后主乃止,帝复命诸将进兵,迅捷将金陵城攻破。曹彬整军成列,至其宫城,国主乃奉表纳降,与其群臣迎拜于门。起始,后主积薪宫中,约尽室赴火死,见到曹彬,彬慰安之,向他告知,“归朝俸赐有数,当厚自赍装”,要后主李煜自己带足行装。 

《续资治通鉴》记载:春,正月,曹彬遣翰林副使郭守文奉露布,以江南国主李煜及其子弟、官属等四十五人来献。帝御明德门受献,煜等素服待罪,诏并释之。”当时有司建议献俘礼和南汉主刘鋹一样,赵匡胤认为李煜一直奉宋为正朔,非刘鋹比也。以李煜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 

赵匡胤对南方几个国主制定了非常优待的政策,无论是杭州的钱俶还是南汉的刘鋹,南唐的李煜都授有官衔,领取高额薪俸。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他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的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三十六字的《上西楼》使得一个亡国之君的孤独哀愁的情绪跃然纸上。此词以流行音乐方式,通过邓丽君这样的大明星歌唱,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李煜也为自己的艺术才华付出了代价,一首“虞美人”让赵匡胤分析出他贼心不死,企图复辟的野心。其实“虞美人”也只是他把亡国之愁比作流淌不尽的一江春水而已,“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978年李煜被宋太祖赵匡胤赐毒自尽。宋太宗赵光义为笼络人心令辍朝三日,赠太师,追封吴王。钱俶死的时候,宋太宗赵光义七天不上朝,命中使护丧事,葬洛阳。 

北宋朝重视图书建设。建国之初,赵匡胤就注意收集各国遗留图书,用以充实官府藏书。建国初,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仅有书12000余卷。乾德元年(963年)平荆南收高氏图书,以充实三馆。乾德三年(965年)平定蜀国,右拾遗孙逢吉赴成都收图书13000卷。开宝九年(976年),平南唐,令太子洗马吕龟祥到金陵,收图书2万余卷,又收吴越图籍万卷。宋太宗赵光义到三馆视察,觉得实在狭小,顾左右曰:“此岂可蓄天下图籍,吸引四方贤俊邪!”即诏有司别建三馆,轮奂壮丽,是内庭中最漂亮的建筑。二月,赐名崇文院,尽迁旧馆书以实之,正副本凡八万卷。南国的国主们也成为了类似于今天的文史馆员,丰富的图书资料让他们安度晚年。 

张正立评议:

第99篇,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得帝位建立宋朝,为消除藩镇割据,剥夺武将兵权,加强中央集权。赵站稳中原后,即平定江南,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纷乱的局面,重新开启华夏大地一统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