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第二位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他并非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定性,封建社会世袭制度一般都是儿子孙子依次接班,目的是让旁系本家的后代死了想争皇上宝座的心思。赵光义当了北宋皇帝自然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代代相传,演义加推测,真假难辨,使得赵光义即位成了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谜团。
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致使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赵匡胤有两个健康的儿子。长子赵德昭,是赵匡胤原配夫人贺氏生的;次子赵德芳,不知其生母是谁。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宋太祖驾崩,皇后命令王继恩速召皇子德芳入官,料理后事。可是他却径自去南府宣召皇弟赵光义,继而促使赵光义登基。王继恩何许人?他由后周入宋,为内侍行首,长期为晋王赵光义所宠遇。
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其根据来自《宋史·魏王廷美传》。廷美即赵廷美,宋太祖赵匡胤四弟。十五年前,公元961年,母亲杜氏病情加重时,召丞相赵普来听取遗命。杜氏问宋太祖说:“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吗?”宋太祖悲泣不能回答。杜氏再次问他,宋太祖说:“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积德所致!”杜氏说:“不对,只是由于后周世宗柴荣让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周氏有年长德高的皇帝,天下难道会成为你的吗?你去世后应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天下太大,头绪太多,如能立长者为君,真是国家的福气!”宋太祖叩头悲泣说:“我不敢不听你的教导。”杜氏对赵普说:“你一起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命赵普在床榻前写下誓书,把它藏在金匣里,让谨慎小心的宫人掌管。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光义“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
赵光义登基兄终弟及,成为大宋第二个皇帝
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三十四岁,儿子德昭十四岁了。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世宗柴荣遗下七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贤明,怎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登基五年后才列举证人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公布出来呢?赵匡胤驾崩时候,其长子赵德昭已三十岁,幼子赵德芳也已经二十六岁了。种种疑点使得赵光义枪班夺权的野心昭然若揭,赵光义的种种动作也只能是欲盖弥彰。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后,南方仅剩的吴越和闽国相继归顺大宋,此时尚未归附的只剩下占据河东的北汉了。早在太平兴国三年(984年),赵光义便开始谋划收复北汉,统一全国。在多次劝降无效的情况下,太平兴国四年春节刚过,赵光义便调集数十万大军,他自己也御驾亲征,将北汉都城太原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尽管北汉军队骁勇善战,又有杨业及长子杨延昭那样的神武将帅,但毕竟只是一座孤城,契丹的外援也早被宋军切断,在宋朝大军轮番猛攻之下,太原城被攻破,北汉国主刘继元、大将杨业投降。
杨业原为北汉大将,降宋后任右领军卫大将
再说辽国。早在公元926年契丹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契丹吞并了燕云十六州后即改国号为“辽”,并在幽州建立了陪都,因为其陪都建立在大辽疆域的南部所以称“南京”,又叫“燕京”。这一时期皇城的城垣位于今天北京的广安门地区。现位于宣武区的天宁寺塔正是那个时期的建筑。
赵光义在取得消灭北汉胜利之后,没有顾及到军队的损失和将帅的疲惫,意欲乘胜夺取被契丹占领的燕云十六州,于是马不停蹄,挥师东进。在接连收复易州、涿州,进逼到契丹南京幽州(今北京市)时,遭到其突然反扑,宋军猝不及防,大败退回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容城、定兴一带)以南,赵光义受伤中箭,乘驴车仓惶撤离,差点儿被契丹人俘虏。这次亲征,以河东战役的大胜和幽州战役的大败而告结束。
出征之前,赵光义特地命弟弟赵廷美和侄儿赵德昭随军前往河东,理由是要让他们经经风雨见见世面。就在赵光义率军进攻幽州的一天夜里,军中突然传播开一个惊人的消息,说皇帝赵光义已经不知去向,必须马上拥立新皇帝德昭。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军心大恐。好在有人迅速辟谣,说皇帝现在安然无恙,才算平息了这场骚动。按照当时的规矩,打了胜仗,有功官兵的奖赏一般不应超过一旬,可赵光义回到汴京之后,一直在为有人拥立德昭的事闷闷不乐,绝口不提奖赏北伐太原将士的事,搞得将帅们议论纷纷。为了平息将士们的怨气,赵德昭寻了个机会,建议赵光义赶快颁布有功人员的嘉奖令,不料赵光义赫然大怒,厉声训斥他道:“你急什么?等你当了皇帝再赏也不迟!”赵德昭挨了这么一闷棍,又惊又怕,回到家里便自杀了。赵德昭建议赵光义尽快颁发嘉奖令,并没有任何可指责之处,赵光义为什么大发雷霆,说出那么刺伤德昭的话来?明显是在逼他去死,铲除竞争隐患。
开始几年,赵光义为报一箭之仇对契丹辽一直处于战略攻势。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派遣潘美、杨业、田重、曹彬、崔彦进五位大将分东中西三路,以东路为主再行北伐。西路、中路军进军顺利,而主力东路军屡遭辽军挫败,粮道被切断,终未能与中西二路汇合,于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城西南)大败而溃。中、西二路亦只得南撤。太平兴国五年三月,杨业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明知危险在前,杨业毅然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回身力战,全身受到数十处创伤,士卒死伤殆尽。马匹重伤不能前进,杨业力竭为契丹军所擒。为表白忠心,杨业绝食三日而死。
北宋雍熙北伐失败以后,赵光义及群臣从战争的现实中逐步改变了对辽策略,从战略进攻完全转为战略防御,并采取了若干较为有效的防御措施。赵光义在处理民族外交问题上,先由“备边通好”转向“图制契丹”,再由“图制契丹”转向“联夷攻辽”,最终由“联夷攻辽”转向“修德以怀远”,积极主动谋求对辽和解,被封为辽国的宋国王“耶律休哥”也戒戍兵无犯宋境,虽马牛逸于北者,悉还之,边境以宁,这就使得双方进入了相对和平时期。其间,赵光义重视经济和文化建设,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光义重视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他在位时期,第一次科举就比宋太祖时代最多的数字猛增了两倍多,使不少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朝廷任用了一批才学颇高,敢于直谏的官吏。譬如宰相吕蒙正被赵光义称为魏征第二。吕蒙正出身贫苦,通过苦读,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录为状元,后来吕蒙正三次登上相位。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宰相,第一个书生宰相,也是第一个状元宰相。
吕蒙正对下属宽厚,并注重提拔奖励后进之人,可对皇上,他从不拍马逢迎。有一次,正月十五的晚上赏灯,皇上大宴群臣。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宗说:“五代之际,天下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周太祖自邺城南归,无论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无不惨遭虏掠,城野大火漫燃,天上彗星划过,看者无不心惊肉跳,以为天下再无太平之日。朕自当政之后,日理万机,从不敢懈怠,常想天下百姓,以至才有今日之昌盛景象。由此来看,无论是大乱还是大治,无不是人之所为,并非是什么天意啊!”大臣们听后,纷纷赞美皇上英明,把太宗拍的得意忘形。这时吕蒙正走到太宗面前说:“皇上在此设宴,百姓莫不云集在此,放眼望去满城灯火辉煌,确实一片繁荣的景象。臣不久前曾到城外,离城不数里就看到有许多人面露饥色,甚至还看到一些因饥饿而死的人。由此可见天下并不都像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样啊。愿陛下不但看到眼前的繁荣,而且也能看到远处的正挨饿受冻的百姓,这才是天下苍生的幸事啊!”太宗听到这话,一时黯然失色,群臣都不敢出声。过了好久,太宗才转怒为喜地说:“我得蒙正如唐太宗之得魏征,倘若做臣子的都能这样时时提醒朕不忘以天下苍生为念,国家哪里还会不富强,百姓不舒心啊。”
还有一次,太宗让吕蒙正选一个人出使辽国,吕蒙正觉得一个姓陈的官员最称职,就把名字呈上,太宗竟不同意。第二天,太宗问人选好了吗?吕蒙正又以此人呈上,太宗还是不同意。当第三次问及时,他仍以此人呈上,气得太宗把呈上的文书掷到地上,愤愤地说:“你为什么如此固执呢!”吕蒙正拾起文书平静地说:“哪里是臣固执呢?明明是陛下对这个人有偏见吗。出使辽国,只有这个人最称职,其余的人都不如他,臣不敢为了讨好陛下而误了国家大事。”看到吕蒙正顶撞太宗,满朝大臣都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太宗气冲冲走下朝堂后,又回过头来说:“罢罢罢,吕蒙正的气量,我不如也,就依你的吧!”陈出使辽国,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北宋名相——吕蒙正
吕蒙正的《命运赋》强调机遇对于人生意义的重大,摘录数句以飨读者:“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家鸡翼大,飞不如鸟。马有千里之程,无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运不能腾达。……满腹经纶,白发不第;才疏学浅,少年登科。有先富而后贫,有先贫而后富。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长。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赵光义本人喜读书,他曾经说:“朕无它好,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如斯而已。”赵光义本人对诗赋十分在行,经常以诗词赠送,以资鼓励。朝廷也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重教之风因而展开。赵光义喜好书法,善长草、隶、行、篆、楷隶、飞白六种字体,尤其善书飞白体,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也是赵光义亲自题写的。太宗重视收集民间书籍,曾遣内侍裴愈乘传往江南诸州购募图籍,愿送官者给其直(公平交易),不愿者借本,于所在州命吏缮写,仍以旧本还之。
北宋太宗亲笔题写的楷行草三种字体的淳化元宝
张正立评议:
赵光义登上帝位,舆论虽有非议,但是他“大兴文治”,通过文治对繁荣宋朝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