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 | kuí | ①向日葵: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很高,开大黄花,花常朝向太阳,子可食,亦可榨油。简称“葵”,如“葵花”,“葵心”。②锦葵: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夏季开淡紫色或白色花,供观赏。③蜀葵: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有红、紫、白等色,根可入药。亦称“胡葵”、“吴葵”、“一丈红”。④冬葵: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扁圆形。种子、根、茎、叶均可入药。简称“葵”。⑤蒲葵:常绿乔木,叶大,大部分掌状分裂,裂片长披针形,木材可制器具,叶可做蓑、笠及扇。简称“葵”,如“葵扇”。⑥蔬菜名(冬苋菜)。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腌制,称葵菹。《周礼·醢人》其实葵菹。东汉·许慎《说文》葵,葵菜也。《诗·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仪礼·士虞礼记》夏用葵。两汉 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
葵花向日 | kuíhuāxiàngrì | 向:朝着。形容下级对上级表示忠诚与仰慕。三国魏 曹植《求通亲亲表》:“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宋 司马光《初夏》更无柳絮随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
葵藿 | kuíhuò | ①指葵与藿,圴为菜名。南朝宋《鲍照东武吟》:“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宋 梅尧臣《答持国遗魦鱼皮脍诗》:“终当饭葵藿,此味不为欠。”清 方文《赠赵止安先生诗》:“葵藿常弗饱,焉能免憔悴。”②单指葵。葵性向日。古人多用以比喻下对上赤心趋向。《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向之者诚也。窃自比于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唐 柳宗元《为崔中丞请朝觐表》:“葵藿之诚弥初,犬马之恋逾深。”宋 苏轼《乞常州居住表》:“愿回日月之照,一明葵藿之心。”明 陆采《怀香记·承明雪宴》:“誓倾葵藿陈廊庙,祈万寿,比嵩乔。” |
葵藿倾阳 | kuíhuòqīngyáng | 葵:葵花。藿:豆类植物的叶子。葵花和豆类植物的叶子倾向太阳。比喻一心向往所仰慕的人或下级对上级的忠心。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
葵藿之心 | kuíhuòzhīxīn | 葵:葵花;藿:藿香。葵花和藿香倾向太阳。比喻心向仰慕的人或下级对上级的忠心。唐·白居易《谢清明日赐新火状》:“仰之如日,空倾葵藿之心。” |
葵倾向日 | kuíqīngxiàngrì | 形容下级对上级表示忠诚与仰慕。清·孔尚任《桃花扇·抚兵》:“谁知俺一片葵倾向日花。” |
睽 | kuí | ①不顺,乖离:睽孤(乖离而独处)。睽异(意见不合)。《庄子·天运》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自古为治,必戒苛察,近岁风俗,争事倾危,狱犴滋多,上下睽急,伤累和气,朕甚悼焉!②孤独。③张目注视。张大眼睛注视的样子,如"众目睽睽"。《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七》然兵柄既分,其情易睽。④同"暌"。⑤《说文》睽,目不相视也。即二目不能集中视线同视一物。睽绝:隔绝。《聊斋志异 嫦娥》尼曰:“八十老瞽,与世睽绝,何处知佳人消息?” 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70篇》南北暌隔,彼此相持。 |
睽孤 | kuígū | ①乖离而孤独。《易·睽》:“九四,睽孤,遇元夫。”《左传·僖公十五年》:“归妹睽孤,寇张之弧。”清 方文《石桥怀与治 诗》:“南村路何许,睽孤情尚尔。”②乖戾。《汉书·诸侯王表序》:“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颜师古注:“睽孤,乖剌之意。” |
睽睽 | kuíkuí | 注视,瞪着眼睛看。万目睽睽。宋 叶适《终论一》:“今州县睽睽不能安息,人臣之精力消耗疲竭,不可复有所为者,尽坐此钱而已。”《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乃欲并腹心而弃之,岂祖宗付托之意,与睽睽万目所以仰望之心!明唐顺之《与华郎中补庵书》:“苟出其橐中朽腐弃馀,尚足以活宗戚闾里无限垂绝之命。乃睽睽相视,不少动乎其心。” |
睽违 | kuíwéi | ①差错;背违。匡正睽违。②分隔;离别。《文明小史》第一回:“这番因事进京,恰好遇着柳知府放了外任,从此南北睽违,不能常见。”一九八零年和冀朝铸一起到洛杉机探望睽违三十二年的父亲,这也是汪父第一次和女婿见面。 |
睽异 | kuíyì | 违异;分歧。《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七》(赵)鼎因曰:“臣始初与张浚如兄弟,近因吕祉辈离间,遂尔睽异,今同相位,势不两立。”鲁迅《书信集·致陈浚》:“自料或与兄之意见有睽异之处,幸在知己,尚希恕之。” |
揆 | kuí | ①度(duó),揣测:揆度。揆策。揆古察今。自揆。《孟子·离娄上》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参见“道揆”。《汉书 王莽传》揆公德行,为天下纪;观公功勋,为万世基。《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省灾异之祸,以揆当世之变。《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九》以往事揆之,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资治通鉴 齐纪六》南康王侍郎颍川钟嵘上书言:“古者,明君揆才颁政,量能授职,三公坐而论道,九卿作而成务,天子唯恭己南面而已。”《资治通鉴 随纪六》君(苗海潮)能为主,吾(杜伏威)当敬从,自揆不堪,宜来听命。《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七》礼官议改上章献皇后、章惠皇后谥,揆诸礼意,窃所未安。宋 卫泾与陆待制游札子:“且时事如此,自揆晚学荒拙,亡毫发裨补,日夕惴惧,未知免戾之所。”《关尹子·五鉴》:“勿以我心揆彼,当以彼心揆彼,可以周事。”②道理,准则:千载一揆。《孟子·离娄下》先圣后圣,其揆一也。《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五》古今一揆,成败同势。《资治通鉴晋纪三》古者九命作伯,或入毗朝政,或出御方岳,其揆一也。③事务:百揆。④管理,掌管:揆百事。《资治通鉴 秦纪三》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忘陛下(宋理宗)友爱之至德,参之公论,揆之国法,死有馀罪。⑤旧称总揽政务的人,如宰相等:阁揆。揆席(宰相之位) |
揆度 | kuídù | 揣度,估量。 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图画安危,揆度得失。”《晋书·外戚传·羊琇》:“又观察文帝为政损益,揆度应所顾问之事,皆令武帝默而识之。”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彼奉其国王之命,航海而来,不过欲化中国为彼教,揆度事势,宁有是理?”吴组缃《山洪二六》:“大哥这番指点,三官是相信的,他一时十分动心,但这种揆度也不见得稀奇。” |
揆理度势 揆理度情 | kuílǐdùshì kuílǐduóqíng | 揆:揣测;理:事理;度:估计,猜度;情:常情。从情理上揣度。衡量道理,揣度情势。明 刘若愚《酌中志 辽左弃地》:“揆理度情,大有未便。”清·林则徐《复奏曾望颜条陈封关禁海事宜折》:“与概断各国贸易,揆理度势,迥不相同。” |
揆情度理 | kuíqíngduólǐ | 揆:估量揣测;度:猜想。按照情和理估量,推测。《淮南子·兵略训》:“能治五官之事者,不可揆度者也。”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不怪;揆情度理想了去,此中也小小的有些天理人情。同“猜情度理”。 |
揆情审势 | kuíqíngshěnshì | 估量情况审察形势。清·陈炽《盛世危言 叙》:“我恶西人,我思古道,礼失求野,择善而从,以渐复虞、夏、商、周之盛轨,揆情审势,旦暮之间耳。” |
揆时度势 | kuíshídùshì | 审度时势。清·平步青《霞外捃屑·掌故·陈侍御奏折》:“林则徐不能揆时度势,妥善办理,致夷人激而用兵。”清·冯桂芬《江苏减赋记》:“欲求一贤督抚言之,而揆时度势,不可轻动,故迟之。” |
揆文奋武 | kuíwénfènwǔ | 施行文教,振奋武事。《尚书·禹贡》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孔传:“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清史稿卷十五 高宗本纪六》高宗运际郅隆,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於斯为盛。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宰治天下,定鼎天京,立政任人,揆文奋武。 |
揆席 | kuíxí | 相位。指宰辅。《封神演义 第六回》恳乞念臣侍君三世,数载揆席,实愧素餐,陛下虽不即赐罢斥,其如臣之庸老何。 |
骙 | kuí | 骙骙:马强壮的样子。《诗·小雅·采薇》:“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
暌 | kuí | 隔离:暌离。暌隔。暌别。暌阔。暌违(分离,不在一起。书信用语,如“暌违数载”)。《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七》本朝骨肉暌阋,诸侯背叛,则或有之。《清史稿卷十六 仁宗本纪》不敢面诤,退有后言,貌合而情暌,是即乖也。 |
暌隔 | kuígé | 分离;乖隔。《北史·邵护传》护与母暌隔多年,一朝聚集,凡所资奉,穷极华盛。《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董)遵诲曰:“母在幽州,遭难暌隔。”宋 洪迈《夷坚丁志太原意娘》:“自乱离暌隔,不复相闻。清 方苞《汪孺人六十寿序》《杕杜》之三章曰:‘王事靡盬,忧我父母。’男女暌隔,不自言其伤,而独以忧其舅姑为大戚。《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朕于诸王贝勒,晋接既疏,恩惠复鲜,情谊暌隔,友爱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清史稿卷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南北暌隔,彼此相持。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协和自暌隔后,仅来一书。” |
戣 | kuí | 属于戈的变形兵器,商周时期流行于四川等西部地区。青铜制,也称为戳,援部较宽,呈等腰三角形。“一人冕,执戣,立于东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