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虽名为皇族后裔,实属远支一脉。到了西汉后期,刘氏皇族的子孙遍布天下,《汉书·平帝纪》载:“宗室子,汉元至今,十有余万人”,可见,到了西汉末年,刘氏宗族后裔的数量十分庞大。王莽新朝垮塌,天下大乱,多个刘氏后代被扶立称帝。刘秀的这一支族人生活在今河南南阳,地位一代不如一代,最后完全成了布衣平民。故三国时代曹操的儿子曹植曾说:“汉之二祖(即指高祖刘邦、世祖刘秀),俱起于布衣”。
刘秀有一个兄长,名刘伯升。新莽末年,天下乱象已现,伯升和南阳的诸多子弟都想趁乱起兵,而刘秀却持谨慎态度。待到天下确已大乱,刘秀方才决定起事!开始时两刘兵少将寡,装备很差,刘秀骑牛上阵,后人称他是“牛背上的开国皇帝”。为了壮大声势,加强反莽力量,刘秀与绿林军中的最大的主力进行了联合,扩大了相互的力量,并先后与新莽的征讨大军激战,大破莽军。新莽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更始帝,刘伯升及南阳刘姓宗室对此极为不满,但绿林军人多势大,又有强敌在前,只得暂且作罢。伯升被封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更始政权建立,复用汉朝旗号,此举大大震动了新室,王莽发动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万扑向昆阳(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和宛城(今平顶山市卧龙区、宛城区)一线,力图一举扑灭刘玄更始政权。
昆阳位于昆水北岸,故而得名(水北为阳,山北为阴)。史载,王莽大军旌旗辎重,千里不绝。面对着声势滔天的新莽大军,区区万余人的昆阳守军惶恐担忧,想弃城远走。刘秀认为形势紧迫,一松即溃,鼓励大家同心坚守,但得不到绿林军将领们的认同。不久,探马来报,大兵已到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见此情形,诸将只得又请刘秀来商讨对策。刘秀主张由王凤等坚守城池,自己则率十三骑趁夜色突围搬取救兵。新莽大军已经开始大举围城,刘秀等人险些不能突围出去。
刘秀走后不久新室大军开始攻城,小小的昆阳城经受着巨大压力。数日后,城中主将王凤等向莽军请求投降,遭到新莽主帅拒绝,这反倒坚定了大家必死守城的决心。六月初,突围搬取救兵的刘秀率步、骑千余人为先锋,在距新莽大军数里外的地方布阵。莽军数千人迎战,被刘秀军斩杀千余人。初战获胜的刘秀军队士气大振,而新莽军连日攻城不下,士气低落。此时,刘秀遣人故意遗落书信于战场,言宛城已下,宛城之汉军正回援昆阳,莽军得此书信,军心大动。这时刘秀选三千精兵,组成敢死队,反复冲击新莽大军的中军,使其大营崩溃。城内已经被困多日的绿林军将领们见莽军中军已乱,也从城内冲杀出来,杀声震天。新莽大军中军溃败,主帅被杀,顿时乱作一团,争相逃走,只剩少数兵士渡河逃回了洛阳。
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三辅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朝覆灭。
昆阳之战决定了王莽新朝的崩溃
昆阳之战中立下首功的刘秀马不停蹄南下攻城略地,此时一个噩耗传来,刘秀的兄长大司马刘伯升被更始帝杀害,这对刘秀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刘秀强忍悲伤,隐忍负重。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决定韬光养晦,果断返回宛城向刘玄谢罪。他不表功,反向更始帝表示,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后汉书 光武帝纪》曰:光武难交私语,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伯升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光武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更始本因刘伯升不服皇威而杀,见刘秀如此谦恭,反而有些自愧,毕竟刘秀两兄弟灭莽立有大功。这样刘秀不但未获罪,反而被封武信侯。但刘秀心里明白,即便是一时让更始帝不猜疑自己,以后完全可能得到与兄长刘伯升一样的下场,毕竟自己声名远播,功高震主。
刘秀回到宛城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当年刘秀29,阴丽华19岁。刘秀曾经去长安求学,在街上看到执金吾走过,场面甚是壮观、阔气,大为感叹,于是做了一篇关于理想的作文:“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句话广为流传,日后成了千古名言,引发了许多“乱世枭雄”的共鸣。阴丽华是刘秀的结发妻子,后做了皇后,两人的爱情故事也千古传颂。
刘秀说,娶妻要娶阴丽华
新莽王朝虽然覆灭,但是黄河以北各州郡都在持观望态度,没有归附更始政权。赤眉军在山东发展迅速、声势日益壮大。还有河北隗嚣等人也纷纷割据。能否摆平河北,决定更始政权的命运。尽管刘玄害怕刘秀势力壮大难以掌控,刘玄不得不让刘秀“持节北渡黄河”。虽然刘玄没有给他配置兵马,粮草和辎重,这并不影响刘秀实现誓夺天下的抱负。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安抚慰问河北州郡。刘秀的好友邓禹追赶上他,分析天下大势,认为更始必败,天下之乱方起,劝刘秀招揽英雄,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定夺天下。邓禹的话,正和刘秀心意。刘秀到河北后不久,河北邯郸出现了一个自称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的王郎,被拥立为皇帝。一时间,刘秀的处境颇为艰难,甚至有南返逃离河北之心。但上谷、渔阳两郡都支持刘秀,使其雄心再起,不久刘秀率军在更始帝派来的兵士协助下,攻破了邯郸,击杀了王郎等人。
见刘秀在河北日益壮大,更始帝极为不安,他遣使至河北,封刘秀为萧王,命令他交出兵马,回长安领受封赏,同时令尚书令谢躬就地监视刘秀的动向,并安排自己的心腹做幽州牧,接管了幽州的兵马。刘秀以河北未平为由,拒不领命。不久,刘秀授意手下悍将吴汉将谢躬击杀,其兵马也为刘秀所收编,自此,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
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
刘秀发幽州十郡冲锋陷阵的精锐骑兵与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尤来等农民军激战,迫降了数十万铜马农民军,并将其中的精壮之人编入军中,实力大增。当时关中的人都称河北的刘秀为“铜马帝”。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柏乡县)的千秋亭即皇帝位。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后汉(唐末五代之后也根据都城洛阳位于东方而称刘秀所建之汉朝为东汉),刘秀就是汉世祖光武皇帝。当年十月,刘秀定都洛阳。
此时的长安,极度混乱。赤眉军首领樊崇也采用“拥立汉朝宗室为帝,以号令天下”的谋略,于同年六月,通过抓阄的方法,立15岁的放牛娃刘盆子为皇帝。据说刘盆子是景王之后,建年号为建世,史称建世帝。拥兵三十万众,进逼关中,更始派诸将与赤眉大军交战,均大败而归,死伤甚重,三辅震动!不久,更始请降,获封为长沙王,后为赤眉勒颈而死。刘秀闻绿林、赤眉两大起义军发生了火并,也派邓禹西入关中,以观时变。
公元27年,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军队与赤眉军决战于华阴县,赤眉军大败,樊崇和刘盆子投降,被解送到洛阳。后来刘盆子因病双目失明,刘秀给人出路,下令用荥阳的官田租税,奉养刘盆子终身。
自建武元年至建武六年初,经过近六年的东征西讨,刘秀已经基本上控制了除陇右和巴蜀之外的广大中原之地,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东方。当年河北的隗嚣转到西北陇右割据,公孙述在西南巴蜀称帝。刘秀还是派吴汉和隗嚣进行了数次战斗,隗嚣无奈,称臣于公孙述。公孙述迷信占卜,看到上边说“虏死城下”,大喜,认为吴汉等当死城下。于是亲自率领数万人大战吴汉,从清晨到日中。军士吃不到粮食,疲乏至极,吴汉命令壮士突击,公孙述兵士大乱,他本人胸部中枪坠落马下。左右用车把公孙述救入城内,当晚死去。
自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刘秀登基后用了十二年的时间终于克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四分五裂、战火连年的古老中国再次归于一统!东汉继光武中兴之后,汉明帝、汉章帝统治时期出现的“大治”景象,此间把东汉推向了鼎盛。明章二帝共统治三十一年(57—88),两代帝王承继了光武帝的施政方针,励精图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成为汉朝历史上黄金时期之一,故史称“明章之治”
张正立评议:
刘秀德才兼备,是个好皇帝,他治理国家,民生安定,经济复苏,开创“光武中兴”。
宋回复:东汉初期的三个皇帝都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