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 | kè | 恭敬,谨慎:恪守。恪慎。恪遵,恭谨遵守:恪遵父训,不碰政治。恪意奉行。《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一》正躬严恪,临众之仪也。《资治通鉴 晋纪一》退虚鄙之士以惩不恪。《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政绩尤异者为上,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临事驰慢、所莅无状者为下,岁终以闻。《聊斋志异 陆判》遍挞侍女,谓所守不恪,致葬犬腹。 |
恪恭 | kègōng | 恭谨,恭敬。《国语·周语上》王则大徇,耨获亦如之,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唐 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徒知立志廉谨,绝朋势之交,处官恪恭,免请托之累。《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一》在下者可以恪恭职业,不为人事之所牵。明 刘基《序》恪恭天地,孝敬祖宗。《清史稿·太宗纪一》朕既受命,国政恐有未逮,尔等宜恪恭赞襄。《清史稿·醇亲王奕譞传》十馀年来,殚竭心力,恪恭尽职。 |
| 恪供乃职 | kègōngnǎizhí | 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严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具体来说,恪尽职守。《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三回》征舒谢恩毕,回株林拜见其母夏姬,夏姬曰:“此陈侯恩典,汝当恪供乃职,为国分忧,不必以家事分念!” |
恪谨 | kèjǐn | 恭谨。《尚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四》凡百御事之臣,各宜恪谨攸司,毋或怠慢,以称朕(宋理宗)意。《明史·任礼传》礼自起卒伍,至大将,恪谨奉法。 |
恪居 | kèjū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敬共朝夕,恪居官次。”谓居官治事恭谨而行。后以“恪居”谓敬慎治理官事。文选·陆机《演连珠 之一》:“是以百官恪居,以赴八音之离:明君执契,以要克谐之会。” 刘孝标注:“臣敬治其职,膺金石之别响。”《新唐书·陆贽传》:“宫官具寮,恪居奔走,劳则有之,何功之云?”《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陆贽上言:“…故能使黜退者克励以求复,登进者警饬而恪居,上无滞疑,下无蓄怨。” |
恪勤 | kèqín | 亦作“恪懃”。恭敬勤恳。《国语·周语上》:“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朝夕恪勤。”《东观记·安帝纪》:“谨让恪懃,孜孜经学。” 三国魏 曹植《浮萍篇》:“结髮辞严亲,来为君子仇。恪勤在朝夕,无端获罪尤。”唐 柳宗元《梓人传》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炫能矜名,亲小劳…宋 曾巩《堂后官转官制》:“尚思恪勤,无坠厥守。”《清史稿·后妃传·太宗庄文皇后》:“夙夜恪勤,以祇承祖考遗绪,俾予亦无疚於厥心。” |
恪勤匪懈 | kèqínfěixiè | 恪:谨慎;匪:通"非";懈:懈怠。忠于职守,谨慎而不松懈。《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二》甲戌,立考察县令课绩法,以德义有闻、清慎明着、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为四善,又分治事之最、劝课之最、抚字之最为三最,仍通取善、最,分为三等。 |
| 恪守 | kèshǒu | 恭谨遵守。《笑林广记 比职》晓谕通告,百姓无不凛遵恪守,年兄却无用处。 |
恪守不渝 | kèshǒubùyú | 恪:谨慎,恭敬。渝:改变。严格遵守,决不改变。 |
恪守成式 恪守成宪 | kèshǒuchéngshì kèshǒuchéngxiàn | 恪守:遵守。谨守既定的法令,毫不通融。要发展,就不能恪守成宪,墨守成规。《元史·完泽传》:“元贞以来,朝廷恪守成宪,诏书屡下,散财发粟,不惜巨万,以颁赐百姓,当时以贤相称之。”《清史稿·端慧太子永琏传》:“朕御极后,恪守成式,亲书密旨。” |
恪遵 | kèzūn | 谨慎遵守。《福惠全书 卷五 莅仕部》详文赘说:煌煌天语,其何以恪遵乎?《清史稿卷十六 仁宗本纪》惟朕恪遵成宪,日日召见臣工,前席周谘,似不致於乖离。《聊斋志异 钱卜巫》(夏)商恪遵治命,诚朴无二,躬耕自给。乡人咸爱敬之。 |
溘 | kè | ①忽然;突然:溘逝。溘谢(溘逝)。溘至(忽然而至)。溘然去世。《资治通鉴 宋纪十》(臧)质常恐溘先朝露,不得展其旅力,为公扫除,于时悔之何及。《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一》(田)承嗣曰:“承嗣今年八十有六,溘死无日,诸子不肖,(田)悦亦孱弱,凡今日所有,为公(李正己)守耳,岂足以辱公之师旅乎!”②〔溘溘〕a.水声,如“飞下双鸳鸯,塘水声溘溘”;b.寒冷的样子,如:“沙堤十里寒溘溘”。 |
溘毙 | kèbì | 死亡。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云翠仙》:“日渐高,始有樵人望见之;寻绠来,缒而下,取置崖上,奄将溘毙。” |
溘然 | kèrán | ①忽然。南朝陈 徐陵《与智顗书》:“弟子二三年来,溘然老至,眼耳聋闇,心气昏塞。” 宋 苏洵《祭侄位文》:“今余来东,汝遂溘然至死而不救,此岂非天邪!” 叶圣陶《穷愁》:“松母过于哀痛,年衰弗能胜,其翌日溘然长往。”②谓忽然去世。 南朝梁 简文帝《与刘孝仪令》:“所赖故人,时相媲偶,而此子溘然,实可嗟痛。” 唐 白居易《思旧诗》:“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清 周亮工《追报亡友黄臣书》:“子廸隔岁书来,遂闻先生溘然之耗,能不悲哉!” |
溘然长逝 溘然而去 溘然而逝 | kèránchángshì kèránérqù kèránéshì | 指忽然去世。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九十二首:“则一旦溘然而去,将一生心血,付之茫茫,岂不大可惜也。”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乃归未及一月,竟溘然长逝,年仅逾弱冠耳。冯玉祥《我的生活》延至十二月十五日,即溘然长逝。王蒙《夏衍的魅力》直到春节休假过后上班第二天,他溘然长逝。 |
溘然长往 | kèránchángwǎng | 溘:忽然。指人突然死亡,常作悼念死者用词。《楚辞·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清 汪琬《归震川先生年谱后序》:方欲以高文大册自鸣天子之前,而又溘然长往矣。 |
溘逝 | kèshì | 忽然逝世。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又逾月,女暴疾……巫医无灵,竟以溘逝。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纪昀》遽闻溘逝,深为轸惜。《清史稿卷八 圣祖本纪三》兹闻溘逝,恻悼实深,即令王子李昀袭封。所兹闻溘逝,恻悼实深,即令王子李昀袭封。清 曹雪芹 《红楼梦 第一○六回》上甚是悯恤,并念及贵妃溘逝未久,不忍加罪。 |
溘先朝露 | kèxiānzhāolù | 指生命比朝露消失得还快。形容死得过早。唐 李德裕《张辟疆论》:“若平勃二人溘先朝露,则刘氏之业必归吕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孝建元年》质常恐溘先朝露,不得展其旅力,为公扫除。 |
溘焉长往 | kèyánchángwǎng | 溘:忽然。指人突然死亡。战国楚·屈原《楚辞·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清·汪琬《归震川先生年谱后序》:“方欲以高文大册自鸣天子之前,而又溘焉长往矣。” |
嗑 | kè I. | 指用上下门牙咬有壳的或硬的东西。嗑瓜子。II.参见kē。III.hé①闭合。②何以,为什么。③用同"喝"。IV.xiā《集韵》《类篇》𠀤迄甲切,音呷。嗑然笑声。《庄子·天地》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 |
缂缂 | kè | 缂丝:中国特有的一种丝织工艺品,亦称“刻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