咎 | jiù | ①过失,罪过;灾害,祸根。难辞其咎。咎戾。负咎。以彰其咎。引咎辞职。《老子·第九章》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汉文帝《文帝议佐百姓诏》愚而不明,未达其咎。《资治通鉴 汉纪七》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至有街亭违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②怪罪,处分:既往不咎。咎由自取(遭受责备、惩处或祸害是自己造成的)。左右为难,动辄得咎: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左传 子鱼论战》国人皆咎公(宋襄公)。《资治通鉴 秦纪一》楚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史记·屈原列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史记 淮阴侯列传》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篇》: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
咎毁 | jiùhuǐ | ①归咎,诋毁。《三国志·魏志·牵招传》:“何敢慢易咎毁大人。”②犹咎悔。 三国魏 刘劭《人物志·七缪》:“夫实厚之士,交游之间,必每所在肩称,上等援之,下等推之。苟不能周,必有咎毁。” |
咎戒 | jiùjiè | 上天所降的灾祸与警告。《后汉书·蔡邕传》:“圣朝既自约厉,左右近臣亦宜从化。人自抑损,以塞咎戒,则天道亏满,鬼神福谦矣。” |
咎戾 | jiùlì | 罪过,灾祸。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顷已施以忠告,冀其一心于馁,三缄厥口,此后庶免于咎戾也。” |
咎言 | jiùyán | 不祥之语。《诗经·国风·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
咎殃 | jiùyāng | 灾祸。刘向《列女传·晋伯宗妻》:“数諫伯宗,厚许毕羊,属以州犂,以免咎殃。”《汉书·外戚传下·中山卫姬》:“惧古人之祸败,近事之咎殃。” 唐 杜甫《寄高使君岑长史诗》:“羈旅推贤圣,沉绵抵咎殃。”《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六》得道不得行,咎殃且无不有,洪水将出,灾火且起,涤荡民人。 |
咎繇 | jiùyáo | 亦作“咎陶”。即皋陶。舜之贤臣。咎,通“皋”。《楚辞·离骚》:“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西汉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孔子家语·正论》:“夏书曰:‘昏、默、贼杀,咎陶之刑也。’”宋 沉作喆《寓简卷二》:“吾於春秋,求为咎陶而已。” |
咎由自取 | jiùyóuzìqǔ | 所遭受的责备,惩处或祸害都是自己造成的。一些不好的后果与结果不是因为他人的因素造成,而全是因为自己的过错与失误所造成的。《三国志·刘封等传评》:“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七十回》:然而据我看来,他实在是咎由自取。《官场现形记 第五十一回》:“但这件事,据兄弟看起来,他们两家实在是咎由自取。” |
咎有应得 | jiùyǒuyīngdé | 指罪过和灾祸完全是应得的。同“罪有应得”。清·张春帆《宦海》第七回:“虽然李德标一时冒犯,触犯乌绅,咎有应得,但是领取人口要缴领状,是警局的向章,求大人明鉴。”鲁迅《朝花夕拾·后记》:“原来我的识见,就正和唐朝的‘不知其源者’相同,贻讥于千载之前,真是咎有应得,只好苦笑。” |
咎责 | jiùzé | 责备。罪责;罪过。《后汉书·度尚传》:“尚人人慰劳,深自咎责。”《隋书·高祖纪下》:“尝遇关中饥,遣左右视百姓所食,有得豆屑杂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羣臣,深自咎责。”唐·薛用弱《集异记·平等阁》:“澄空即深自咎责,稽首忏悔。” |
咎征 咎证 咎徵 | jiùzhēng | 过失的报应;灾祸应验。咎征荐臻。《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四》失道妄行,逆天暴物,则咎征著邮,妖孽并见,饥馑荐臻。《尚书·洪范》:“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暘若。”蔡沉集传:“某事失,则某咎徵应。”汉 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狗作变怪》:“邪气承虚,故速咎证。”《晋书 元帝纪》朕以寡德,纂承洪绪,上不能调和阴阳,下不能济育群生,灾异屡兴,咎徵仍见。晋 袁宏《后纪·顺帝纪下》:“惧羣臣奢泰,昬迷式,自下逼上,用速咎徵。”唐 李邕《赠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入自卧内,问以咎徵。”《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四》去秋以来,雨潦为沴,今星躔生变;咎证昭灼,故避殿撤膳,夙夜惕厉。元 方回《朱桥早行》诗:“伪心感咎证,水旱常频仍。”严复《原富 按语》:“閲今而考古,格物而致知,必求真实而后已者……夫非妖祥咎徵之谓也。” |
疚 | jiù | ①长期生病。②忧苦,特指因自己过失而造成的心内痛苦:负疚。内疚。愧疚。歉疚。内省(xǐng)不疚。《周文 叔向贺贫》行刑不疚,以免于难。《论语·颜渊篇》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参见“孔疚”。③后悔。《礼记·中庸》行前定,则不疚。 |
疚心疾首 | jiùxīnjíshòu | 犹痛心疾首。形容忧心愁痛到极点。《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朕思百姓病苦,民多非命,明发不寐,疚心疾首。唐 崔锷《内寺伯朱夫人赵氏合祔志》:“以嗣子奉命鷄林,三岁然復,疚心疾首,亦时礼念,冥期祐助,以福后胤。”宋 王安石《答韶州张殿丞书》:“所以夙夜愁痛,疚心疾首而不敢息者,以此也。” |
柩 | jiù | 装着尸体的棺材:灵柩。棺柩。柩车。《左传 蹇叔哭师》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六》上(睿宗李旦)曰:“汝(李隆基)为孝子,何必待柩前然后即位邪!”太子流涕而出。《聊斋志异 龙戏珠》公为人廉正爱民,柩发之日,民敛钱以送,哭声满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