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 | jiū | ①缠绕:纠缠。纠纷。② 矫正:纠偏。纠正。《晋书 武帝纪》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③ 集合(含贬义):纠合。《资治通鉴 晋纪八》(司马)越传檄山东征、镇、州、郡云:“欲纠帅义旅,奉迎天子,还复旧都。”《聊斋志异 曾友于》孝有女适邑周氏,病死。纠悌等往挞其姑,悌不从。 |
纠案 | jiū’àn | 亦作“纠按”。弹劾审察。《后汉书·侯霸传》:“(侯霸)再迁为执法刺姦,纠案埶位者,无所疑惮。”《后汉书·蔡茂传》:“时阴氏宾客在郡界多犯吏禁,茂輒纠案,无所迴避。”《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二年》:“仍分命使者,纠按守宰之贪者。” |
纠察 | jiūchá | ①维持公共治安,在公众活动中维持秩序。维持公共治安的人。②举发督察。《后汉书·窦宪传》:“昔永平中,常令阴党、阴博、邓叠三人更相纠察,故诸豪戚莫敢犯法者。”《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臣愚唯知言从事听,不甚有所糺察。”《宋书 本纪武帝上》光禄勋丁承之、左卫将军褚粲、游击将军司马秀役使官人,为御史中丞王祯之所纠察,谢笺言辞怨忿。宋 范仲淹《上执政书》:“如得其人,糺察四方,絶斯民之寃,协先帝之志,岂无益乎!”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 第一折》:“奉上帝勅命,遣临下界,纠察人间善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采薇翁》:“刘喜之,於是纠察卒伍,有掠取妇女财物者,梟以示众。” |
纠缠 | jiūchán | 相互缠绕或遭人烦扰不休。《鹖冠子·世兵》:“祸乎福之所倚,福乎祸之所伏,祸与福如纠缠。”唐 颜真卿《鲜于公神道碑铭》:“既而吉凶糺缠,庆吊相随。” 《聊斋志异 黄九郎》(何)生甘言纠缠,但求一亲玉肌。九郎从之。生俟其睡寐,潜就轻薄。 |
纠缠不清 | jiūchánbùqīng | 形容纷乱,理不出头绪,亦指有意找麻烦,抓住一点不肯放手。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二十五回》:“秋痕叹道:‘你如今一请就来,往后又是纠缠不清。” |
纠缠不休 | jiūchánbùxiū | 形容缠绕在心里难以忘怀。邓贤《中国知青梦》:“他们送给养父母许多东西和一大笔钱,以报答他们的收养之恩,同时也了却自己那笔纠缠不休的心债。”一般用作难以忘怀而牢记心头。 |
纠发 | jiūfā | 举发。《后汉书·王畅传》:“畅深疾之,下车奋厉威猛,其豪党有衅秽者,莫不纠发。” 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文公谥议》:“任部使者,则纠发吏姦,不挠权势。”《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二》幽州刺史冯焕、玄菟太守姚光数纠发奸恶 |
纠劾 糺劾 | jiūhé | 举发弹劾。《晋书·周处传》凡所纠劾,不避宠戚。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糺劾之。《宋书·刘康祖传》前后屡被纠劾, 太祖以勋臣子,每原贷之。宋庞元英《文昌杂录 卷一》违是令者,执政官委御史台弹奏,尚书已下,听长官糺劾以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望陛下(宋孝宗)除授远地监司、君守比近地为加审,委台谏访闻纠劾比近地为加严。 |
纠合 | jiūhé | ①纠集,聚集,集合(多用于贬义)。纠合党羽,图谋不轨。《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臣等辄依旧典,封(刘)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②参见“鸠合”。 |
纠合之众 | jiūhézhīzhòng | 指纠集起来的百姓。《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 |
纠诘 | jiūjié | 审讯。清 方苞《狱中杂记》又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诘,皆归刑部。 |
赳赳武夫 | jiūjiūwǔfū | 意指虽身强体壮,却头脑简单的军士。《诗经·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三回:看不出这么一个赳赳武夫,倒是一个旖旎多情的男子。 |
纠举 | jiūjǔ | 纠正举发。弹劾,揭发检举。《后汉书 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一岁且多于断狱,甚非为人父母之意也,有司其议纠举之。《后汉书.章帝纪》有司其议纠举之。《吴书》(陶)谦在官清白,无以纠举。《文选 任昉 奏弹刘整》其宗长及地界职司,初无纠举及诸连逮。《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四十九》金御史大夫张汝霖,坐失纠举,降棣州防御使。 |
纠虔 | jiūqián | ①《国语·鲁语下》:“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韦昭注:“纠,恭也;虔,敬也;刑,法也……因夕月而恭敬观天法、考行度以知妖祥也。”后谓察举其罪而慎行天子之法。《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君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是用锡君鈇钺各一。晋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君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晋书·景帝纪》:“姦臣李丰等靖譖庸回,阴构凶慝。大将军纠虔天刑,致之诛辟。” ②引申为纠举督正。清 龚自珍《江南生橐笔集 序》:“又本朝纠虔士大夫甚密,纠民甚疏,视前代矫枉而过其正。” 清 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三》:“悲夫!悲夫!将欲更定姬周之末之文章,不有考文之圣,其孰当之?将欲更氏也,羣师互有短长,非深於义训,勇於割闻者,不能也。无已,则我所欲纠虔,姑在夫引书变为徒书之际乎?” |
纠摄 | jiūshè | 亦作“糺摄”。督责整饬。《晋书·慕容暐载记》:“风頽化替,莫相纠摄。”《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是以百姓困弊,寇盗充斥,纲頽纪紊,莫相纠摄。” 明 王世贞觚不觚录:“同年至宰辅而身下寮,则不敢讲敌礼也,遇公事糺摄不避矣。” |
纠绳 | jiūshéng | 亦作“糺绳”。督察纠正。《魏书·高恭之传》:“自顷以私铸薄滥,官司纠绳,挂非一。”《资治通鉴 晋纪三》(刘)毅为司隶,纠绳豪贵,无所顾忌。唐 司空图《成均讽》:“掖庭絃吹,先罢赏於材人;司隶纠绳,次申严於权右。”前蜀 杜光庭《莫庭乂本命醮词》:“南天司禄算之文,北斗统糺绳之目。”《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三》谏官韩绛论奏(孙)抃非纠绳才,不可任风宪。清 秋瑾《中国女报 发刊辞》:“苟无以鞭策之,纠绳之,吾恐无方针之行驶,将旋於巨浪盘涡中以沉溺也。” |
纠慝 | jiūtè | 惩处邪恶。宋 程大昌《考古编·象刑五》:“夫象以典刑,揆诸《舜典》,则在流赎之先。而加桎梏,去冠饰,质之司寇,顾在五刑纠慝之外。”《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八》若群臣狃以故习,导谀讳过;大臣蔽贤,所主非实;台谏纠慝,有言非公;凡此之属,必罚无赦。明 李东阳《封孺人张母姚氏墓志铭》:“御史公既取进士,有官守,劾姦纠慝,不復顾家。” |
纠擿 | jiūtī | 纠举揭发。《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冬十月,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 |
纠逖 | jiūtì | 亦作“纠剔”。亦作“糺逖”。①督察惩治。《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杜预 注:“逖,远也;有恶於王者,纠而远之。” 杨伯峻注引惠栋补注:“《鲁颂》‘狄彼东南’,郑笺云:‘狄当为剔。剔,治也。’此《传》当训为治也。” ②督责纠正。宋 叶适《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伏乞朝廷速赐选择总练通方老於智谋之士,前来建康,纠剔某妄作疎漏之失,攷寻前史规画縝密之旧。”《资治通鉴 宋纪五》(司徒刘义康)性好吏职,纠剔文案,莫不精尽。 |
纠坐 | jiūzuò | 督责判罪。《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前故设科,长吏在官,当须交代,而故犯之,虽随纠坐,犹已废旷。”《资治通鉴 齐纪一》若有稽迟,自依纠坐之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