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ǒng

难堪;觉得应付不了,窘况,窘态毕露。穷困,窘困家境很窘。《离骚》夫唯捷径以窘步。《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八》壬申,幸后苑,赏花钓鱼。每岁从官赋诗,或预备,及是出不意,坐多窘者,优人以为戏,左右皆大笑。故意拿话来窘他。《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然官般之法虽行,而诸郡之窘犹在。②难住,使为难:况。态。相。境。清 蒲松龄《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窘败

jiǒngbài

窘困破败。《金史·食货志三》自是钱货不用,富家内困藏鏹之限,外弊交钞屡变,皆至窘败,谓之‘坐化’。”

窘步jiǒngbù

急步。步履艰难。《花月痕第十四回》人材有积薪之叹,捷径多窘步之优。

窘蹙

jiǒngcù

亦作“窘蹴”。亦作“ 窘促”。困迫;局促。窘蹙乞降。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二)》:“翻开书来,满本是密密层层的黑字,加以油臭扑鼻,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

窘厄

Jiǒng’è

窘迫困厄。《晋书·孝愍帝纪》:“帝泣谓()允曰:‘今窘厄如此,外无救援,死於社稷,是朕事也。’”

窘乏

jiǒngfá

穷困;贫乏。《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一》初,上(德宗李适)以奉天窘乏,故还宫以来,尤专意聚敛。宋书·张邵传:“今食虽寡,然朝夕未至窘乏,岂可捨万全之术,而即危亡之道。”《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唐天祐中,兵乱窘乏,始令以八十五钱为百;后唐天成中,又减五钱;汉乾祐初,复减三钱。宋 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而数年以来,公私窘乏,内府之积,扫地无餘。”

窘急

jiǒngjí

①困迫危急;困难紧急。《史记·游侠列传》:“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 《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七》龟兹王帛纯窘急,重赂狯胡以求救。宋 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例》:“今天下财用窘急无餘,领之官拘於弊法,内外不以相知,盈虚不以相补。”明 唐顺之《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今聚兵至十餘万,岁费主客银七八十万,而米不及十四五万,一旦窘急,无处糴买。”清 魏源《圣武记卷七》:“量大炮所能及,渐轰进偪。贼窘急,斩土目颜光色兄弟以献。”《聊斋志异 莲香》莲以身蔽门,李窘急不知所出。鲁迅《书信集·致李霁野》:“今又正届阴历年关,所以很窘急。”②为难着急。叶圣陶《外国旗》:“寿泉觉得有点窘急,连忙声辩,‘你又说笑话了。你看,穷得这样子,那里有什么油水?’” 

窘蹶

jiǒngjuě

穷困潦倒。《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五》金帆皆以油缬为之,舒张如锦绣,绵亘数里,忽为波涛卷聚一隅,窘蹶无复行次。 刘大櫆《马湘灵诗集 序》:“奈何窘蹶涪湛,抱能不一施,遂为山泽之癯以老也。”

窘匮

jiǒngkuì

贫困;窘困匮乏。宋 苏舜钦《王公行状》公谪官灵仙,至窘匮,乃举族蔬食,数年未尝食肉。宋 庄季裕《鸡肋编 卷中》建炎之后,以国用窘匮,凡故例羣锡予,多从废省。《宋史·食货志下四》元丰年额卖盐钱以缗计之,诸路不下数十万,自行钞盐,漕计窘匮。《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朝廷所急者财用,数十年来讲究措置,靡有遗馀,而有司乃以窘匮不给为言。

窘迫

jiǒngpò

①非常穷困。解放前,中国劳动人民生计十分窘迫。②十分为难;处境窘迫。《晋书 愍帝纪》巨猾滔天,帝京危急,诸侯无释位之志,征镇阙勤王之举,故君臣窘迫,以至杀辱云。《晋书 元帝纪》其夜月正明,而禁卫严警,帝无由得去,甚窘迫。

窘迫不安

jiǒngpòbùān

是因为面对一些人和事,感觉尴尬、有压力或是因一些自身原因无法面对,又或一些事造成的心里影响而产生的不安情绪。而窘迫不安,则是说一个人的表情,亦或是心理,很尴尬。

窘辱

jiǒngrǔ

困迫凌辱。动遭窘辱。《史记·留侯世家》雍齿与我有故,数尝窘辱我。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四》衡(州)守钱鍪,承韩侂胄风旨,窘辱(赵汝愚)百端。明史·任民育传:“(志畏)年少好气,数遭杰将士窘辱,求解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江苏江宁县乡民殴伤调查员:“常熟县西乡翁家庄镇董事朱惠周,练塘镇董事金某,均被人窘辱。”《资治通鉴 汉纪三》初,楚人季布为项籍将,数窘辱帝。项籍灭,帝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

jiǒng

①火。②日光。

jiǒng I.

日光。明亮。 II.guì姓。

jiǒng

古汉语,指的是用麻布做的罩衫。罩上(褧衣):参见“衣锦褧衣/衣锦尚絅”。

jiǒng

①同“炯”。②忧虑不安。

颎颎

jiǒngjiǒng

①犹炯炯。光亮貌。②形容心事牵萦、烦躁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