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g

①国都(现特指中国首都北京):京城。京都。京华(因京都是文物、人才汇集的地方,所以称京都为“京华”)。京畿(国都和国都附近的地方)。京剧。京师(首都的旧称)。京绣。京菜。②大。③古代数名,指一千万,亦指一亿兆。④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京族。⑤参见“京观”。《晋书 文帝纪》交臂屈膝,委命下吏,俘馘十万积尸成京。⑥姓。

京都

jīngdū

国都。京师。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②始称于司马晋时,因景王(司马师)讳师,故称京师为京都;或指日本故都,又称西京,在本州岛西南。

京官

jīngguān

①中国古代一般称属于中央系统的官员为京官,以别于地方官及差遣出外之官。唐代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以下,都称为京官。《北齐书 卷四十二 崔劼传》世门之胄,多处京官,而劼二子拱、撝并为外任。唐 贾岛《和刘涵诗》京官始云满,野人依旧闲。宋代指不经常列班上朝、职务较轻之官为京官,而以常参官为升朝官。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卷八》唐自相辅以下,皆谓之京官,言官于京师也。其常参者曰常参官,未常参者曰未常参官。国初以常参官预朝谒,故谓之升朝官,而未预者曰京官。

京畿

jīngjī

京畿之地:国都和国都周围的地方。晋 刘琨《劝进表》自京畿陨丧,九服崩离,天下嚣然,无所归怀。

京观

jīngguān

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左传·宣公十二年》:“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杜预注:“积尸封土其上,谓之京观。”《后汉书·皇甫嵩传》:“首获十餘万人,筑京观於城南。”《资治通鉴 魏纪六》(司马)懿既入城,诛其公卿以下及兵民七千余人,筑为京观。《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八》(杨)思勖募群蛮子弟,得兵十余万,袭击,大破之,斩叔焉,积尸为京观而还。明 徐渭《上督府公生日诗》:“鲸鯢久已封京观,翡翠行看出越裳 。”章炳麟《訄书·弭兵难》:“口血未乾, 陈蔡之社为京观。”

京华

jīnghuá

国都。誉满京华。唐 杜甫《梦李白诗之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顦顇。”宋 周邦彦《兰陵王 柳》:“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宋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宋 陆游《金错刀行》:“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宋 陆游《病起书怀》:“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秋瑾《满江红 小住京华》:“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京局

jīngjú

①宋时指中央机构各部门,又称百司。宋 赵升《朝野类要·职任》:"上自三省,下及仓场库务,皆为百司,或谓之有司,又谓之京局。"《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六》(右仆射曾布)近登宰辅,独擅国权,轻视同僚,威福由己。进拔亲故,罗列京局,以为耳目。②指清代铸钱机构宝泉局及宝源局。清 孙诒让《周礼政要·金布》:"京局所铸,当十大钱,质劣制小。"

京口

jīngkǒu

古城名。在今江苏镇江市。公元209年,孙权把首府自吴(苏州)迁此,称为京城。公元211年迁治建业后,改称京口镇。东晋、南朝时称京口城。为古代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资治通鉴 晋纪十九》己未,以(何)充为骠骑将军、都督徐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领徐州刺史,镇京口,避诸庾也。宋书·武帝纪上:“公大喜,逕至京口,众乃大安。”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清 吴伟业送周子俶诗:“京口正用兵,仓皇过瓜步。”

京雒/洛

jīngluò

等于说“京城”。本指洛阳,因东周、东汉曾在这里建都,故称“京洛”。唐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诗》:“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宋 陆游《醉歌》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雒。宋 姜夔《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京辇

jīngniǎn

指国都。《后汉书 袁绍传》臣备公族子弟,生长京辇,颇闻俎豆,不习干戈。《晋书 元帝纪》至使凶胡敢帅犬羊,逼迫京辇。晋 葛洪《抱朴子·讥惑》:“其好事者,朝夕放效,所谓京輦贵大眉,远方皆半额也。”《南史·宋纪上·武帝》:“(刘)裕辞不获命,遂总军要,庶上凭祖宗之灵,下罄义夫之节,翦馘逋逆,荡清京。”《资治通鉴 宋纪九》(刘)劭欲相慰悦,下诏曰:“臧质,国戚勋臣,方翼赞京辇,而子弟波迸,良可怪叹。…”宋 刘敞《雨过前轩偶记诗》:“忽惊谢去尘中游,不知正自居京輦。”

京阙

jīngquē

指皇宫。亦借指京城。

京师

jīngshī

帝王的都城。京城。《诗·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马瑞辰通释:“京为豳国之地名…… 吴斗南曰:‘京者,地名;师者,都邑之称,如洛邑亦称洛师之类。’其説是也。”“京师”之称始此。后世因以泛称国都。《公羊传·桓公九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史记·儒林列传》:“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晋书 谢安传》:“(苻)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唐 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一说,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周文、武建都于此,统名之曰“京师”。宋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序》: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清 姚鼐《登泰山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②天子的军队。《左传·庄公十一年》:“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史记 太史公自序》诸侯骄恣,吴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③指朝廷。《史记·吴王濞列传》:“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验问实不病,诸吴使来,輒繫责治之。”

京县

jīngxiàn

国都所辖之县。泛指京畿。南朝齐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京学

jīngxué

京师的太学。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光皇命驾北内》闽士林自知观过与谢同游於京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三》去岁罢京学类申,欲令四方之士,各归乡校,以课试理校定,稍复乡举里选之意。

京邑

jīngyì

京城。《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京邑观者,皆称万岁。《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京邑庠序,爰及州县,生徒受业,升进于朝。唐·李朝威《柳毅传》洞庭之与京邑。唐 杜甫《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有悲往事》:“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京兆

jīngzhào

①指京师所在地区。唐 韩愈圬者王承福传世为京兆长安农夫。·方苞《狱中杂记》京师有京兆狱。②指管理京师地区的衙门。清 方苞《狱中杂记》京兆五城即不敢专决。③指京兆尹,即京师的地方长官。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韩愈吏部权京兆。汉置,为京师三辅之一。见“京兆尹”条。民国初年改称清顺天府为“京兆”,直隶中央。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遂废入河北省。今北平市为其旧治。

京兆画眉

jīngzhàohuàméi

京兆:汉朝官名;画:描。指男女或夫妇相亲相爱。东汉 班固《汉书 张敞传》:“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清吴骞《扶风传信录》复促生起为掠鬓,生谢不敏。仲仙笑曰:“卿不见京兆画眉乎?”

京兆尹

jīngzhàoyǐn

①代京畿的行政区域,为三辅之一。在今陕西西安以东至华县之间,下辖十二县。后因以称京都。见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二·西安府。书·地理志上》:“京兆尹,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为渭南郡,九年罢,復为 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为京兆尹 。”亦省称“京兆”。唐 张说《万泉县主薛氏神道碑》:“魂兮何归?京兆之野。” 陈世宜《秋柳和渔洋诗之二》:“走马忽空京兆市,嫁衣重检小蛮箱。”②官名。代管辖京兆 地区的行政长官,职权相当于郡太守。后因以称京都地区的行政长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 二年分置左(右)内史。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 唐 韩愈《司徒许国公神道碑铭》:“其葬物,有司官给之,京兆尹监护。”亦省称“京兆”。《汉书·张敞传》:“敞为京兆,朝廷每有大议,引古今,处便宜,公卿皆服,天子数从之。” 唐 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有韦羣玉者,京兆之从子,其文有可取者,其进而未止者也。”

京秩

jīngzhì

京官。宋 叶适《郭伯山挽词》未奏边功明主惜,将成京秩故人悲。《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丙寅,录岳飞、赵鼎子孙,赐京秩。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娘》时妻党多任京秩。柳亚子《胡寄尘诗序》就而视之,外吏则道府,京秩则部曹,多材多艺,炳炳麟麟;而韦布之士,独阒然无闻焉。参见"京官"。

jīng

①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惊车。惊群。马惊车败。②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惊恐。惊骇。惊愕。惊惶。惊诧。惊遽。惊厥。惊悟。惊心动魄。惊惶失措。惊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恐)。③震动:惊动。惊扰。惊堂木。打草惊蛇。④出人意料的:惊喜。

惊懊

jīng‘ào

惊诧懊悔。《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浄,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惊怖

jīngbù

惊恐,使惊恐,惊恐的心理。《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惊怖累息,如临于谷。晋 干宝《搜神记 卷十八》:“(叔高)凡杀四、五头,并死,左右皆惊怖伏地,叔高神虑怡然如旧。”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上仙》:“方凝听间,忽案上若堕巨石,声甚厉。妇转身曰:‘几惊怖煞人!’”《百喻经·宝箧镜经》:“见镜中人,便生惊怖。”《聊斋志异 人妖》女惊怖之状,不啻误捉蛇蝎,急起欲遁。

惊才风逸

jīngcáifēngyì

指惊人的才华像风飘逸。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 辨骚》:“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采绝艳jīngcǎijuéyàn

谓文采惊人,辞藻华美。《老残游记第十一回》:“南革诸君的议论也有惊采絶艷的处所,可知道世界却被他搅坏了。”

惊孱

jīngchán

惊惶窘迫。《聊斋志异 花姑子》安(幼舆)惊孱遌怯,无以自容,潜奔而归。

惊怛

jīngdá

惊恐。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太傅陈蕃敦方抗直,夙夜匪懈,一旦被诛,天下惊怛。” 唐 裴铏《传奇·裴航》:“覩一女子……虽红兰之隐幽谷,不足比其芳丽也。 航惊怛,植足而不能去。”《聊斋志异 祝翁》众始近视,则肤已冰而 鼻无息矣。试翁亦然,始共惊怛。

惊黩

jīngdú

惊扰亵。《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四》给事中严善思上疏,以为:“乾陵玄宫以石为门,铁锢其缝,今启其门,必须镌凿。神明之道,体尚幽玄,动众加功,恐多惊黩。

惊愕失色

惊恐失色

jīng’èshīsè

jīngkǒngshīsè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他被突然变故吓得惊恐失色。《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这话登时传到宋良箴耳内,吓得惊愕失色,泪落不止。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2章:“满朝文武见皇帝如此震怒,个个惊恐失色,替黄道周捏了一把冷汗。”

惊风

jīngfēng

①急风;狂风。突然被风吹动。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唐 卢纶《塞下曲 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②小儿病名。急惊风、慢惊风的统称。

惊弓之鸟

jīnggōngzhīniǎo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惶恐不安的人。也作“伤弓之鸟”。同“惊弦之鸟”。这里的“惊弓”是倒装的,其意思是“为弓所惊”。《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惊闺

jīngguī

货郎及磨刀剪的人走街串巷时用来招引女顾客的响器,如货郎鼓、连铁等

惊鸿艳影

jīnghóngyànyǐng

惊鸿:轻捷飞起的鸿雁。形容女子轻盈艳丽的身影。多就远望而言。清·王韬《鹃红女史》:“遥见楼头有一女子凭栏临波凝睇,素妆淡服,丰神绝世,惊鸿艳影,湖水皆香。”清 王韬《鹃红女史》遥见楼头有一女子凭栏临波凝睇,素妆淡服,丰神绝世,惊鸿艳影,湖水皆香。

惊呼

jīnghū

以为怪异而大声呼喊。失声惊呼。唐 杜甫《赠卫八处士诗》:“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惊慌失措

jīnghuāngshīcuò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北齐书·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后据此总结出成语“惊慌失措”。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少卿虚心病,元有些怕见他的,亦且出于不意,不觉惊慌失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十四回:“告以连称作乱之事。遂造寝室,告于襄公。襄公惊惶无措。"

惊惶不安

jīnghuángbùān

由于惊慌,不知所措。高阳《玉座珠帘》十五:但为了怕刚有些懂人事的小皇帝惊惶不安,所以不愿召见弘德殿的师傅。

惊惶失措

jīnghuángshīcuò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举止失去常态。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沉着冷静,不要惊惶失措。唐 李百药《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惊惶失色

jīnghuángshīsè

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元 孔齐《至正直记 罗太无高节》:“司徒称名大呼,以手触扃。从官偕至者,动以百骑,惊惶失色”宗璞《南渡记》第一章:“这时的炮声虽还在远处,却响得足以使妇女惊惶失色。”

惊魂动魄

jīnghúndòngpò

形容十分恐惧。清·陈确《示儿帖》:“《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读《易》至此,未尝不惊魂动魄,心胆堕地也。”

惊魂不定

jīnghúnbùdìng

形容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宋·苏轼《谢量移汝州表》:“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姚雪垠《李自成》第五卷第九章:因此在等候的时候,一个个面色如土,惊魂不定,互相偷看,交换眼色。

惊魂夺魄

jīnghúnduópò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老舍四世同堂》二六:“当一个文化熟到了稀烂的时候,人们会麻木不仁的把惊魂夺魄的事情与刺激放在一旁,而专意到吃喝拉撒中的小节目上去。”

惊魂甫定

jīnghúnfǔdìng

喻受惊吓后,心神刚恢复过来。宋·魏了翁《辞免召赴行在状》:"今惊魂甫定,若再为万里之役。必不能将亲就养,人子之义,实非所安。"今晚只有我一个人在家,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令我害怕,好不容易快进入梦乡时,却传来一阵哭叫声,让我“惊魂甫定”的心情又再度绷紧了。

惊魂丧胆

jīnghúnsàngdǎn

参见“胆丧魂惊”,意思是形容极度害怕、恐慌。

惊魂未定

jīnghúnwèidìng

受惊吓的心灵。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宋·苏轼《谢量移汝州表》:“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惊悸

jīngjì

惊慌而致心悸;十分担心害怕。晋 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五》:“仰惟爵高宠厚,俯思自效,忧深责重,惊悸累息,如临于谷。”《资治通鉴 随纪七》(隋炀)帝自(大业)八年以后,每夜眠恒惊悸,云有贼,令数妇人摇抚,乃得眠。新唐书·李祐传:“臣狂失心,惝怳惊悸。”《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九》(李)泌拜贺,因曰:“陛下圣明,察太子无罪,臣报国毕矣。臣前日惊悸亡魂,不可复用,愿乞骸骨。”明 伍馀福《苹野纂闻·终南勇士》:“猿啼虎啸,令人惊悸。”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多情的女孩子,被她朋友的痛苦吓住了,她显得比道静更加惊悸不安。”

惊悸不安

jīngjìbùān

悸:心跳。惊慌心跳,不能安宁。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四十六回:“虽则无人,心实惊悸不安。”杨沫青春之歌》第二章:多情的女孩子,被她朋友的痛苦吓住了,她显得比道静更加惊悸不安。

惊惧

jīngjù

惊慌恐惧。敌军惊惧纷纷逃窜。《宋书 本纪武帝上》彼空行二百里,无所措手,锐气已挫,既至,忽见大军,必惊惧骇愕。

惊恐失色

jīngkǒngshīsè

害怕得脸都变了色。《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惊恐万状

jīngkǒngwànzhuàng

惊恐: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形容害怕到了极点。·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曲波《林海雪原三十四》大家定睛看时,原来是一群野雉,像是大敌袭来,惊恐万状地向南飞去。王朔《过把瘾就死》:“我经常被她的搐动和呻吟弄醒,拼命摇她,她才从恶梦中惊恐万状地醒来。”

惊龙

jīnglóng

形容举止飘逸洒脱。亦形容笔势生动的书法。《晋书 王羲之传》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宋 苏轼《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诗:“挥毫落纸勿言疲,惊龙再起震失匙。”

惊靡

jīngmí

吓倒。《资治通鉴·宋顺帝昇明二年》:“魏主与太后临虎圈,有虎逸,登阁道,几至御坐,侍衞皆惊靡;吏部尚书王叡执戟御之,太后称以为忠,亲任愈重。”

惊鹊

jīngquè

①受惊的乌鹊。比喻无处栖身的人。三国魏 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宋 苏轼《次韵蒋颖叔》:“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宋 苏辙《次韵知郡贾蕃大夫思归》:“得坎浮槎应有命,投林惊鹊且安枝。”②惊动乌鹊。宋 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惊人

jīngrén

令人惊奇。他们的经济情况以惊人的速度得到改善。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宋 李清照《渔家傲词》:“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惊沙

jīngshā

亦作“惊砂”。指狂风吹动的沙砾。南朝宋 鲍照《芜城赋》:“稜稜霜气,蔌蔌风威。孤蓬自振,惊砂坐飞。”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利鏃穿骨,惊沙入面。”清 丘逢甲《春感次许蕴伯大令韵》:“惊沙捲塞朝呼鶻,吹浪空江夜有豚。”

惊蛇入草

jīngshérùcǎo

形容草书写得矫健而活泼。唐 韦续《书诀墨薮》:“作一牵如百岁枯藤,作一放纵如惊蛇入草。”明 李贽《初潭集 师友四》作一戈如百钧弩,作一点如高峰堕石,作一牵如百岁枯藤,作一放纵,如惊蛇入草。

惊师动众

jīngshīdòngzhòng

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师:众人。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亦作“惊群动众”。惊动众人。明 袁宏道 《与黄平倩书》:“凡事只平常去,不必惊群动众。”

惊世骇俗

jīngshìhàisú

指人因思想、言行等异于寻常而使人感到震惊。宋·朱熹《答陈抑之》:“勤劳半世,汩没于章句训诂之间,黾勉于规矩绳约之内,卒无高奇深眇之见可以惊世而骇俗。”明·刘基《贾性之市德斋记》:“是皆为惊世骇俗,而有害于道。”《聊斋志异 金姑夫》其庙貌有灵,惊世而骇俗者,皆鬼狐凭之耳。

惊视jīngshì

犹惊看。北周 庾信《枯树赋》:“节竪山连,文横水蹙,匠石惊视,公输眩目。”唐 蒋防《霍小玉传》:“顷之,有酒餚数十盘,自外而来。一座惊视,遽问其故,悉是豪士之所致也。”

惊涛

jīngtāo

令人惊恐的波涛。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惊涛骇浪

jīngtāohàilàng

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涛:大波浪;骇:使惊怕。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唐·田颖《玉山堂文集·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惊惕

jīngtì

惊惧。《聊斋志异 金生色》骇告主人,翁媪惊惕欲绝,不解其故。警惕。惊,通"警"。

惊天动地

jīngtiāndòngdì

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唐·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冢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八回:热心救难,又出惊天动地之人;仗剑立功,无非报国忠臣之事。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比前番在梁山泊上更觉轰轰烈烈,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功垂竹帛,世享荣华

惊惋

jīngwǎn

惊讶叹惜。晋 刘琨《劝进表》况臣等荷宠三世,位厕鼎司,闻问震惶,精爽飞越,且惊且惋,五情无主,举哀朔垂,上下泣血。晋·干宝《搜神记 卷十二》:“忽见屋中有大缸,妇试发之,见有大蛇。妇乃作汤灌杀之。及家人归,妇具白其事,举家惊惋。”《旧唐书·后妃传上·玄宗杨贵妃》:“乃引刀剪发一缭附献,玄宗见之惊惋。”明·归有光《与嘉定诸友书》:“里中人争言张烈妇事,惊惋累日。”

惊寤

jīngwù

受惊动而醒来。唐 薛用弱《集异记·张镒》:“忽夜梦有人自门遽入…… 张惊寤。”宋 苏轼《后赤壁赋道士顾笑,予亦惊寤。明 高启《梦游仙诗》:“惊寤忽长叹,虚空但云烟。”清 刘大櫆《就寝诗》:“覊人方就寝,啼鸟莫惊寤。”

惊喜交集

惊喜交加

jīngxǐjiāojí

jīngxǐjiāojiā

两种事物同时出现或同时加在一个人身上,又吃惊,又高兴,表示又惊又喜的心情。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此刻忽然的骨肉团圆,惊喜交加。”

惊喜若狂

惊喜欲狂

jīngxǐruòkuáng

jīngxǐyùkuáng

既惊又喜,高兴得都要发疯了。形容喜出望外,过于兴奋的情况。像发了狂似的。形容惊喜到了极点。他意外地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哥哥,禁不住一阵惊喜若狂!宋·洪迈夷坚志·乙志卷九·胡氏子》:“胡惊喜欲狂,即与偕入室,夜分乃去。”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回》彩云倒出于意外,自然惊喜欲狂,不觉绸缪备至。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护军女》:“少年得其应答,惊喜若狂。”

惊心

jīngxīn

内心感到震动或吃惊。惊心动魄。唐 杜甫《春望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清 石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惊心悼胆

jīngxīndàodǎn

悼:战栗。形容恐惧到极点。恐惧到极点。章炳麟新方言·释言》卷上:今人言惧,犹曰惊心悼胆。

惊心动魄

jīngxīndòngpò

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南朝梁·钟嵘诗品》上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六回:只听跑上几个人去,把椤子往地下一摔,霍绰的一声,惊心动魄。

惊心夺目

jīngxīnduómù

指内心震动很大,引起非常注意。清·秋瑾《中国女报 发刊词》:“使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使全球人种惊心夺目,拍手而欢呼。”

惊眩

jīngxuàn

惊惧而眩晕。宋 范成大《刺濆淖》诗:“已定稍安慰,儵作更惊眩。”清 唐甄《潜书·尊孟》彼度山之梁,广若二、三尺,岂不能措足哉?然下临千仞不测之渊,使怯者过之,则惊眩而欲坠。

惊摇

jīngyáo

①谓急剧动摇。元 陈孚《潇湘八景·远浦归帆诗》:“水波忽惊摇,大鱼乱跳舞。”元 陈孚《博浪沙诗》:“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②惊慌动摇。清 铭岳《拿盐枭诗》:“手扶荆棘血淋漓,目眩厓壁心惊摇。”

惊猿脱兔

jīngyuántuōtù

如受惊的猿猴、脱逃的兔子,形容迅速奔逃出。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还亏得苗子的脚底板厚,不怕巉岩荆棘,就如惊猿脱兔,漫山越岭的逃散了。”

惊跃

jīngyuè

惊惶跳跃。宋 沉遘《次韵和鞠颜叔游山》:“紫鳞惊跃起,白羽倦飞还。”引申为受到鼓舞,十分振奋的样子。唐 刘禹锡《谢男师损等官表》:“宠渥非常,授任不次,惊跃无措,靦惧失容。”唐 蒋防《霍小玉传》:“生闻之惊跃,神飞体轻,引鲍手且拜且谢。”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忽呼石篑:“《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

jīng

生长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形状像鱼,胎生,鼻孔在头的上部,用肺呼吸。体长可达三十米,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肉可食,脂肪可以做油(俗称“鲸鱼”):吞。鲵(即“鲸”,喻凶恶的人)。《晋纪总论》鰲坠三山,鲸吞九服,獯入金商,穹居未央。

鲸鲵

jīngní

①即鲸。雄曰鲸,雌曰鲵。唐 卢纶《奉陪浑侍中上巳日泛渭河诗》:“舟檝方朝海,鲸鯢自曝腮。”元 马致远《岳阳楼第一折》:“想鸞鹤只在秋江上,似鲸鯢吸尽银河浪。”明 李梦阳《鄱阳湖十六韵》:“力屈鲸鯢仆,声回雁鶩呼。” ②比喻凶恶的敌人。《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鯢而封之,以为大戮。”杜预注:“鲸鯢,大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晋书 宣帝纪》令曰:“古之伐国,诛其鲸鲵而已,诸为(公孙)文懿所诖误者,皆原之。中国人欲还旧乡,恣听之。”《晋书 文帝纪》孙峻猾夏,致寇徐方,戎车首路,威灵先迈,黄钺未启,鲸鲵窜迹。《晋书·愍帝纪》:“扫除鲸鯢,奉迎梓宫。”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鲸鯢,大鱼,钩所不能制,以此敌人之魁桀者。”太平天囯 洪仁玕《诛妖檄文》:“雍正、乾隆 以下,姦奴和昇揽权,卖官鬻爵,荼毒等於鲸鯢。”康有为《遣人入北寻幼博墓携骸南归诗》:“鲸鯢横波斜日曛,誓起义师救圣君。” ③借指海盗。清 昭槤《啸亭杂录·李壮烈战迹》:“海中盗艇猖獗,鲸鯢日盛。”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七》:“扫荡鲸鯢,肃清海甸,总是大快事,不必计较功伐。” ④比喻无辜被杀之人。《旧题 李陵 答苏武书》:“妻子无辜,并为鲸鯢。” 唐 元稹《王迪贬永州司马》:“(家属)适遭蜂蠆,并为鲸鯢。”章炳麟《讨满洲檄》:“民无罪,尽为鲸鯢。”

鲸吞

jīngtūn

像鲸鱼一样地吞食,多用来比喻侵吞土地。《三国演义 第六十回》 松观荆州:东有孙权,常怀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鲸吞。 

鲸吞蚕食

jīngtūncánshí

像鲸鱼吞食一口吞下,像蚕吃桑叶逐步侵占;比喻用各种手段侵吞。清·王韬《英宜保土》:“若土耳机三土一旦为俄所鲸吞蚕食,则地兼三海,拓疆万里。”柳亚子屈辱》诗:鲸吞蚕食言终验,敌弱朋强局已更。

鲸吸牛饮

jīngxīniúyǐn

鲸吸:像鲸鱼吸水一样。如鲸吸百川,似牛饮池水。比喻放量狂饮。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四卷:“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道望十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饮如长鲸吸百川。:

jīng

古书上指一种兽。

jīng

古书上指一种鹿。马鹿(水鹿),体形高大,栗棕色,耳大而直立,颈较长,尾短,四脚细长,性机警,善奔跑,尾毛色棕黑蓬松。雄的有角,为名贵药材。《隋书 帝纪卷二高祖杨坚下》尝令左右送西域朝贡使出玉门关,其人所经之处,或受牧宰小物,馈遗鹦鹉、麖皮、马鞭之属,上闻而大怒。《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十里,曰尸山。多苍玉,其兽多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