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n

①泡,使渗透;灌溉:泡。透。种(zhóng )。渍。没(mò)。沉(亦称“浸沉”)。 《庄子·天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唐 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宋 苏轼《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宋 张昪《离亭燕 一带江山如画》:“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宋 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②逐渐:染。渐。润。位遇浸隆。浸知。《资治通鉴 汉纪九》后宠浸衰。《汉书 王莽传中》太师王舜自莽篡位后病悸,浸剧,死。《汉书 王莽传下》犯者罪至死,吏民抵罪者浸众。《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如是,虏兵浸多,诛之用力数倍。《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七》上由是于嘉浸不说。《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五》莎车王贤浸以骄横,欲兼并西域,数攻诸国 《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轻侮道术,浸以成俗 《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九》议者恐其户口滋蔓,浸难禁制,宜豫为之防。《资治通鉴 晋纪一》(楼)玄正身帅众,奉法而行,应对切直,吴主浸不悦。《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二》由是(兰)汗兄弟浸相嫌忌。《资治通鉴 宋纪五》(刘)义康权势已盛,(刘)湛愈推崇之,无复人臣之礼,上(刘宋文帝)浸不能平。《资治通鉴 齐纪五》宣城王(萧鸾)亦深知典签之弊,乃诏:“自今诸州有急事,当密以奏闻,勿复遣典签入都。”自是典签之任浸轻矣。《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文案簿领,咸委小吏,浸以成俗,迄至于陈。宋 曾觌《水龙吟》:“看沧江潮上,丹枫叶落,浸关山冷。”

浸灌

jìn‘guàn

①漫进;灌入。洪水浸灌。宋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②灌溉。放水浸灌秧田。《庄子·逍遥游》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

浸假

jìnjiǎ

假令,假如。语出《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郭象注:“浸,渐也。”成玄英疏:“假令阴阳二气,渐而化我左右两臂为鸡为弹,弹则求於鴞鸟,鸡则夜候无时。”后多用为逐渐的意思。《明史·王允成传》:“浸假而王心一、倪思辉、朱钦相斥矣,浸假而司空用陪推矣,浸假而中旨用考官矣。”清 侯方域《悯獐》:“浸假而共牢以为食,浸假而共寝以为处,浸假而相与为友而日以益善。” 清 陈天华《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外人为是言,民贼为是言,浸假而号称志士,以大政治家、大文豪自负者,亦相率为是言。”

浸浸

jìnjìn

渐渐。《汉书·酷吏传·严延年》:“宾客放为盗贼,发,輒入高氏,吏不敢追。浸浸日多,道路张弓拔刃,然后敢行,其乱如此。”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一时名公巨匠,浸浸知向慕云。《聊斋志异鬼津》妇猝然登床,力抱其首,便与接唇,以舌度津,冷如冰块,浸浸入喉。形容程度深。唐 尚颜《逸句》:“浸浸三楚白,渺渺九江寒。”宋 无名氏《异闻总录 卷一》:“(萧注)得疾甚危殆,浸浸昏塞,不闻喘息声。” 汗、水等渗出貌。周而复《白求恩大夫 二》:“到了山头,迎面吹来一阵晨风,把爬山累得身上浸浸的汗都吹干了,濡湿的衣服贴在 邵一平脊背上,反而感到凉了。”

浸染

jìnrǎn

逐渐沾染。张友慈《五十年追忆之长联》批修斗资、浊逆浸染之蹉跎岁月。

浸润

jìnrùn

液体渐渐渗入或附着在固体表面。春雨浸润着田野。日积月累的谮言,如水浸润。《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上内重堪,又患众口之浸润,无所取信。《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二》浸润之谮不行焉,可谓明矣。《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二》(孙)坚与(董)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浸润之言,还相嫌疑,何也?《聊斋志异 梅女》展(孝廉)惑于浸润,礼稍懈。女觉之,谓封(云亭)曰:“岳家不可久居;凡久居者,尽阘茸也。及今未大决裂,宜速归。”

浸润之谮

jìnrùnzhīzèn

指中伤他人的谗言逐渐发生作用。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时有言语,轻而易信,浸润之谮,为患特深。”

浸淫

jìnyín

浸润;濡湿。唐 韩偓《荷花》诗:“浸淫因重露,狂暴是秋风。”《聊斋志异 小翠》夫人辍涕抚之,则气息休休,而大汗浸淫,沾浃裀褥。②引申为浸染,濡染。朱自清 《陶诗的深度》:“固然所能找到的来历,即使切合,也还未必是作者有意引用;但一个人读书受用,有时候却便在无意的浸淫里。”③水流溢,泛滥。《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九》帝(宋高宗)曰:“恐浸淫为害,可令乘冬月水不泛溢时,治之为易。”明史·河渠志二》:“淮泗之水不下清口而下山阳,从黄浦口入海。浦口不能尽洩,浸淫高、宝邵伯诸湖,而湖堤尽没。”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序》史统散而小说兴。始乎周季,盛于唐,而浸淫至于宁,韩非、列御寇诸人,小说之祖也。渐近;接近。 唐 韩愈《送孟东野序》:“其存而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於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清 钱泳《履园丛话·艺能·摹印》:“近来宗秦者甚多…… 天都人尤擅其妙,如歙之巴雋堂、胡城东、巴煜亭、鲍梁侣,绩溪之周宗杭,皆能浸淫乎秦者。”

浸渍

jìnzì

浸泡;渗透。引申为沉浸。《小说选刊 1981年第7期菜有三碗……一碗白净的,盐水浸渍的蒜瓣。汉 孔融《临终诗》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宋 苏轼《贾谊论》:“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明 何景明《上杨邃庵书》:夫谗言屡至,慈母投杼;浸渍之灌,可解胶漆。

jìn

①不祥之气,妖氛:休祲(“”,吉祥)。祲兆(不祥之兆)。灾难,受灾。农业受灾;犹言大荒。《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后汉书 董卓列传》无礼虽及,余祲遂广。《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五》庶几天意可回,天灾可息,弭祲为祥,易乱为治。《清史稿卷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以灾祲叠见,诫臣工修省。《聊斋志异 仇大娘》而岁屡祲,豪强者复凌藉之,遂至食息不保。《聊斋志异 薛慰娘》万历间,岁大祲,孑然南遁。《聊斋志异 韩方》时郡北七邑被水,岁祲,催办尤难。②盛(shèng):“天官景从,祲威盛容”。

jìn I.

古同“”,浸渍。渐渐;逐渐增多。友情厚。唐 白居易《使百职修皇纲振策》:"故朝寡敢言之士,庭鲜执咎之臣,自国及家,寖而成俗。"《聊斋志异 尸变》然各寖倦矣。II.qǐn古同“”,睡眠。

寖密

jìnmì

逐渐严密。汉书·刑法志》:“其后姦猾巧法,转相比况,禁罔寖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