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 | jiè | ①暂时使用别人的财物等:借用。借阅。借账。借据。借条。②暂时把财物等给别人使用:借钱给人。③假托:借口。藉口。借端。借故。借代。借景。借喻。借题发挥。西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④依靠:凭借。借势。借助。通“藉”,读为jiè。唐 虞世南《蝉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⑤通“藉”,其中读为“籍”(jí)的“藉”就是“狼藉”。《辞海》注为:“错乱不整貌。”“按狼籍与狼藉同”,并转引古注云:“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据此,这里的“借书”应解为“纵横交错的书”。 |
借词卸责 | jiècíxièzé | 寻找借口推卸责任。 |
借贷无门 | jièdàiwúmén | 借贷:借钱。没有地方借钱。我还没到借贷无门的地步。清·石玉昆《小五义》第76回:“迨至资本亏折,借贷无门,流为乞丐,悔之晚矣!” |
借当头 | jièdāngtóu | 也称为“借当”,指借用他人的物品作为抵押品向典当机构借贷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古代社会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经济困难或急需用钱的情况下。通过借当头,人们可以暂时缓解经济压力,待资金周转后再赎回抵押品。《红楼梦第七十四回》只见贾琏进来,拍手叹气道:“好好的又生事!前儿我和鸳鸯借当,那边太太怎么知道了! |
借刀杀人 | jièdāoshārén | 最早出自《三十六计》。指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三十六计》“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借刀杀人”。清 曹雪芹《红楼梦》:“凤姐虽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发脱二姐,用借刀杀人之法。”明·汪廷讷《三祝记·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元昊,这所谓借刀杀人。” |
借端生事 | jièduānshēngshì | 借某种事由故意制造纠纷,惹是生非。也作“借事生端”。 |
借风使船 | jièfēngshǐchuán | 风向哪里吹,船往哪里行。比喻凭借别人的力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近义词:见风使舵、见机行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一回:“今见金桂所为,先已开了端,他便乐得借风使船,先弄薛昨蝌到手,不怕金桂不依。” |
借古讽今 | jiègǔfěngjīn | 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评论现实。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是杂文的主要特点。《六国论》文中最后一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堪称是全文点睛之笔。 |
借故生端 借事生端 | jiègùshēngduān jièshìshēngduān | 以某事为借口而制造事端。 |
借花献佛 | jièhuāxiànfó | 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过去现在因果经》:“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花,以献于佛。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借花献佛”。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一:“愚兄一路不曾做得个主人,今日借花献佛,与贤妹压惊把盏。”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今有人送极新鲜的山鸡,烫了吃,很好的,我就借花献佛了。” |
借交报仇 | jièjiāobàochóu | 帮助别人报仇。西汉 司马迁《史记 游侠列传》:“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 |
借酒浇愁 | jièjiǔjiāochóu | 指用酒来浇灭郁积在心中的气愤或愁闷。明·李开先《后冈陈提学传》:“只恁以酒浇愁,愁不能遣,而且日增。”鲁迅《书信集·致胡风》龟井的文章,立意的大部分是在给他们国内的人看的,当然不免有'借酒浇愁'的气味。巴金:将百数年前的旧事重提,既非“替古人担忧”,亦非“借酒浇愁”。 |
借力 | jièlì | 借用其力。《韩非子·五蠹》:“故羣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於从衡之党,则有仇讎之忠,而借力於国也。”《史记·伍子胥列传》:“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宋 侯蒙《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水浒传 第七四回》:“(燕青)把任原直托将起来,头重脚轻,借力便旋,五旋旋到献台边,叫一声:‘下去!’” |
借令 | jièlìng | ①假设连词。即使,表示让步。《资治通鉴 陈纪二》而使他姓出纳诏命,大权必有所归,殿下(高演)虽欲守藩,其可得邪!借令得遂冲退,自审家祚得保灵长乎?宋 王安石《赠曾子固诗》:“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梁启超《新民说·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家长而不贤,固闔室为饿殍,借令贤也,而能荫庇我者几何?”②假设连词。假如。 |
借面吊丧 | jièmiàndiàosāng | 意谓虚有其表。此人成天板着面孔,这也看不惯,那也不行,其实没啥本事,这副嘴脸,可借面吊丧。《后汉书·弥衡传》载:汉末弥衡恃才傲物,别人问他对荀彧(字文若)的看法,他认为荀彧虽仪容堂堂,但实则徒有虚表,故答道:“文若,可借面吊丧。” |
借命 | jièmìng | ①苟且偷生。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独靦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寧不哀哉!”张铣注:“靦miǎn,强;借,假也。谓假借少时之命而为夷狄驱驰也。”《宋书·毛脩之传》:“臣之情地,生途已竭。所以未沦於泉壤,借命於朝露者,以日月贞照,有兼映之辉,庶凭天威,诛夷讎逆。”②犹赦命。唐 姚少微《为任虚白陈情表》:“陛下发云霓之彩;回霜电之威。捨过好生,全弃岭表。一蒙涣汗,忻借命之恩;万里奔波,无乞骸之望。” |
借坡下驴 | jièpōxiàlǘ | 凭借有利的地势下驴。比喻利用有利条件行事。张笑天《死岛情仇》:“李英民咕嘟一声灌了一口汤,想找个台阶借坡下驴:‘好男不跟女斗。’” |
借若 | jièruò | 犹假如。《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颜)真卿曰:‘平原兵新集,尚未训练,自保恐不足,何暇及邻!虽然,借若诺子之请,则将何为乎?’” |
借尸还魂 | jièshīhuánhún | 原意指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出自《三十六计》第十四计“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
借使 | jièshǐ | 假如,倘若。即使,纵然。西汉·贾谊《过秦论》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七》(姚)崇曰:“今蝗满山东,河南、北之人,流亡殆尽,岂可坐视食苗,曾不救乎!借使除之不尽,犹胜养以成灾。”上(玄宗李隆基)乃从之。 |
借书留真 | jièshūliúzhēn | 指借别人的书,抄写后留下正本,把抄本还给别人。《汉书·河间献王传》:“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
借枢 | jièshū | 把全局的关键交给别人去掌握。《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迁观为别驾从事” 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於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 |
借水行舟 | jièshuǐxíngzhōu | 指趁势行事。同“借水推船”。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四十六回:“我家老爷是个清官,并无许多银两,又说小人借水行舟,希图这三百两银子,将我打了二十板子。”欧阳予倩《桃花扇》第二场:“拜他以为义子,这也不过是借水行舟,有何不可?” |
借索 | jièsuǒ | 以借的名义索取。《水浒传 第九七回》:“却说乔道清与费珍、薛灿,与十五六个军士,藏匿在神农庙里,与本庙道人借索些粗粝充饥。” |
借题发挥 | jiètífāhuī | 借着某件事情为题目来做文章,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见或主张,或发表与之无关的议论。也指假借某事为由,做其它的事。清·吴趼人《痛史》第七回:“我触动起来,顺口骂他两句。就是你们文人说的,甚么‘借题发挥’的意思呢。” |
借问 | jièwèn | 敬辞,用于向别人询问事情,请问。晋·陶潜《悲从弟仲德》诗:“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唐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崔颢《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唐 李白《清平调》:“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唐·韩愈《送僧澄观 诗》:“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唐 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 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元·萨都剌《宫词》:“骏马骄嘶懒着鞭,晚凉骑过御楼前。宫娥不识中书令,借问谁家美少年。”毛泽东《七律 送瘟神 其二》:“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
借誉 | jièyù | 借重他人或其他事物以博取声誉。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故百里奚乞食於路,穆公委之以政;宁戚饭牛车下,而桓公任之以国。此二人岂素官於朝,借誉於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后汉书·宦者传论》:“亦有忠厚平端,怀术纠邪;或敏才给对,饰巧乱实;或借誉贞良,先时荐誉。非直苟恣凶德,止於暴横而已。”宋 曾巩《乞出知颍州状》:“伏念臣性行迂拙,立朝无所阿附,有见嫉之积毁,无借誉之私援。” |
借韵 | jièyùn | 五、七言近体诗,如首句入韵而借用可以通押的旁韵,称为借韵。《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一》帝(宋真宗赵恒)尝以《喜雪诗》赐近臣,而误用旁韵。王旦欲白帝,钦若曰:“天子诗,岂当以礼部格校之?”旦遂止。 |
借箸 | jièzhù | 喻代别人出谋划策。杜牧《河湟》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续资治通鉴长编·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陛下虽前席问计,羣臣欲借筯出奇,以臣料之,恐无及也。”茅盾《杂感二题·又一副嘴脸》:“日本武士,对于中国的这些‘好心肠的老实人’之谆谆劝告,借箸代谋,大概并不领情,大概在暗笑。” |
借箸代筹 | jièzhùdàichóu | 原意是借你前面的的筷子来指画当前的形势。后比喻从旁为人出主意,计划事情。《史记·留侯世家》:“请借前箸以筹之。”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借箸代筹一县策,纳楹闲访百城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