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

1.作名词。擦东西或包裹、覆盖东西的用品,多用纺织品制成:手巾。围巾。领巾。枕巾。餐巾。巾帼(“”是古代妇女的头巾,指妇女,如“巾帼英雄”)。2.作动词。①指戴上头巾。沈既济《任氏传》:“(韦崟)遽命汲水澡颈,巾首膏唇而往。”包裹;覆盖。《庄子·天运》:“盛以箧衍,巾以文绣。”《礼记·曲礼上》:“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③给车子装上帷幕。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我车既巾,我马既秣,星陈夙驾,载脂载辖。”④驾驶。南朝江淹《陶征君潜田居》: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唐 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诗》: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巾车

jīnchē

①以帷幕装饰车子。因指整车出行。《孔丛子·记问》:“文武 既坠,吾将焉归……巾车命驾,将适唐都。”《南史·文学传·孔广》:“绪数巾车诣之。” ②指有帷幕的车子。晋 陶潜《归去来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宋 苏轼《和寄天选长官诗》:“何时命巾车,共陟云外嶠?” 清 赵翼《入云栖十余里修篁夹路诗》:“我乘巾车行,苦障帷数幅。” ③古代官名。《周礼·春官·序官》:“巾车,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郑玄注:“巾车,车官之长。”《周礼·春官·巾车》:“掌公车之政令,辨其用与其旗物而等叙之,以治其出入。”《左传·哀公三年》:“校人乘马,巾车脂辖。”杜预注:“巾车,掌车。”

巾服

jīnfú

指头巾和长衣,亦泛指士大夫的服饰。指秀才的衣冠公服,代指秀才资格。《聊斋志异 红玉》试期已迫,巾服尚未复也。

巾帼

jīn’guó

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授男子以巾帼,即羞辱其无丈夫气。晋书·宣帝纪》:“亮(诸葛亮)数挑战,帝(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幗妇人之饰。”新唐书·东夷传·高丽》:“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幗。”后因以为妇女的代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五》将士有临敌怯懦者,(韩)世忠遗以巾帼,设乐,大燕会,俾为妇人妆以耻之。明 沉璟《义侠记·征途》:“鬚髯辈,巾幗情,人间羞杀丈夫称。” 《聊斋志异 马介甫》已,乃唤万石跪受巾帼,操鞭逐出。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二班》:“媪亦以陶椀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幗。”董必武 《武昌东湖九女墩诗》:“自求解放入天军,巾幗英雄著义声。”

巾帼不让须眉

jīn’guóbùràngxūméi

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古代有所作为者多为男性,巾帼不让须眉,就是指女子亦可为有所作为者,不一定比男子差。源出《三国志·魏志·明帝睿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巾帼奇才

jīn’guóqícái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借指妇女。女子中有特殊才能的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据这景象,岂但是一二闺秀,只怕尽是巾帼奇才哩!”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据这景象,岂但是一二闺秀,只怕尽是巾帼奇才哩!

巾帼须眉

jīn’guóxūméi

巾帼:古代妇女配戴的头巾和发饰,后借指妇女。须眉:胡须和眉毛,借指男子汉,大丈夫。具有男子汉气慨的女子。清 曾朴《孽海花》第14回:“容貌虽说不得美丽,却气概丰富,倜傥不群,有巾帼须眉之号。”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大致七姑奶奶是个巾帼须眉,个性极强,遇事敢当。”

巾帼英雄

jīnguóyīngxióng

女性英雄。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晋书》:“亮遗懿巾帼妇人之饰以辱之。”清·湘灵子《轩亭冤·赏花》:“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

巾帼丈夫

jīnguózhàngfū

巾帼:古代妇女配戴的头巾和发饰,后借指妇女。有大丈夫气慨的女子。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你要算个智、仁、勇三者兼备的巾帼丈夫。”

巾裹

jīn’guǒ

①头。指以巾裹头。指以巾裹头。《新唐书·裴谂传》帝(唐宣宗)顾宫人,取巾裹赐之。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唐路侍中巖,风貌之美,为世所闻……善巾裹,蜀人见必效之,后乃翦纱巾之脚,以异於众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二》茆屋裁三楹,侍臣行列,巾裹触栋宇。②谓举行冠礼。宋 王巩 《闻见近录》解其系而伸之。冠者再拜谢而出,自是齿于成人,冠服遂同长者,故谓之巾裹,亦古之冠礼也。

巾笥

jīnsì

即巾箱。唐 刘禹锡《观市》:“在巾笥者织文及素焉,在几阁者彫彤及质焉,在筐筥者白黑巨细焉。”宋 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之一》:“蒙不鄙弃,赠以瑰瑋,藏之巾笥,永以为好。”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卢纶》:“帝遣中使悉索其巾笥,得诗五百首进之。”参见“巾箱”。 ②谓以巾包裹,藏入箱箧。《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唐 柳宗元《龟背戏诗》:“庙堂巾笥非余慕,钱刀儿女徒纷纷。”

巾箱

jīnxiāng

古人放置头巾小箱子巾箱本指开本很小的图书,意谓可置于巾箱之中。宋 戴埴《鼠璞》载:"今之刊印小册,谓巾箱本,起于南齐衡阳王手写《五经》置巾箱中。"由于这种图书体积小,携带方便,可放在衣袖之中,所以又称为袖珍本。古代书商还刻印有一种儒经解题之类小册子,专供科举考生挟带作弊之用,这种袖珍本则称为挟带本。

巾衣

jīnyī

①古代士大夫的装束,服之以示敬礼。晋书·慕容廆wěi载记:“廆致敬於东夷府,巾衣诣门,抗士大夫之礼。何龕严兵引见,廆乃改服戎衣而入。人问其故, 廆曰:‘主人不以礼,宾復何为哉!’”《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十年》:“廆謁见何龕 ,以士大夫礼,巾衣到门。”胡三省注:“魏晋间,士大夫謁见尊贵,以巾褠为礼。褠,单衣也。”《魏书·刘昞传》:“时同郡索敞、阴兴为助教,并以文学见举,每巾衣而入。”②指文士的服装。 明 袁袠/zhì白鹿洞诗:“野色浮巾衣,秋容成物象。”

巾帻

jīnzé

①头巾,以幅巾制成的帽子。《三国演义 第四五回:“干(蒋干)戴上巾幘,潜步出帐。”宋 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词》:“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 ②指戴上头巾。 唐 蒋防 《霍小玉传》:“迟明,巾幘,引镜自照,惟惧不谐也。”

巾栉

jīnzhì

①巾和梳篦。泛指盥洗用具。《庄子·寓言至舍,进盥漱巾栉,脱屦户外,膝行而前。魏晋 徐干《室思》:“思君见巾栉,以益我劳勤。”《贵妃艳史演义 第十六章》:先是天宝初年,二月初旬,玄宗晨起,巾栉方毕,时值宿雨初晴,景色明丽,内殿庭中柳杏将欲萌芽。《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四》贼平,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囊装惟巾栉而已。引申指盥洗。唐 姚合《假日书事呈院中司徒诗》:“十日公府静,巾櫛起清晨。”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巾櫛既毕,又请更衣。”为人妻。《资治通鉴 晋纪十三》羊氏曰:“陛下,…自奉巾栉已来,始知天下自有丈夫耳。”《资治通鉴 唐纪四》(杨)庆欲与其妻偕来,妻曰:“主上使妾侍巾栉者,欲结君之心也。…”参见“奉巾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