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 | jiě | ①称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而比自己年纪大的女子:姐姐。姐夫。姐弟。②对比自己年纪大的同辈女性的称呼:表姐。师姐。大姐(对一般年轻妇女的称呼;对排行最大的姐姐的称呼)。③对未婚女子的通称:小姐(旧时称上层社会未婚女子,现多用于交际场合)。小大姐。 |
毑 | jiě | ①本义指的是母亲。②毑等于姐,毑就是姐,而姐古时称母亲。毑和姐本义就是母亲。《说文解字注》;蜀人谓母曰姐。方言也。其字当蜀人所制。淮南谓之社。因类记之也。社与姐音近。啥意思呢?就是说,古代蜀地方言中称母为姐,淮南称母为社,社与姐的读音相近。参见“乸”nǎ。 |
解 | jiě I. | ①剖开,分开:解剖。分解。瓦解。解体。②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解开。解甲归田。解囊相助。③除去,除,废除,停止:解放(a.使广大人民群众脱离压迫;b.解除束缚而得到自由)。解除。解饿。解乏。解惑。解疑。解围。解脱。解雇。解聘。解散。解毒。放纵。《庄子·在宥》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寻解卫尉,加侍中,领石头戍军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金主(完颜雍)谕宰臣曰:郡县之官,虽以罪解,一二岁后,亦须再用。④溶化:溶解。解冻。⑤讲明白,分析说明:解释。解析。解说。劝解。解嘲。⑥懂,明白:理解。见解。知道。《晋书 陶潜传》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唐 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唐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唐 李颀《古意》:“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宋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 黄庭坚《清平乐 春归何处》:“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元 揭傒斯《画鸭》:“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⑦调和,处理:解决。和解。调(tiáo)解。排解。⑧高兴,开心:解颜而笑。⑨排泄:解手。II.参见jiè。III.参见xiè |
解鞍 | jiěān | 解下马鞍。表示停驻。宋 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 序》: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宋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宋 黄公绍《青玉案》:“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
解辫 | jiěbiàn | 解散发辫。旧时少数民族多结发辫,解辫谓改用人服饰,以示归诚。《资治通鉴 卷一百八十》(隋炀)帝大悦,谓牛弘等曰:“今衣冠大备,至单于解辫,卿等功也!” |
解兵 | jiěbīng | 解除武装,停止战争。《战国策·秦策三》:“於是,秦王解兵不出於境,诸侯休,天下安。”《后汉书·王允传》:“今若一旦解兵,则必人人自危。”唐 杜甫《次晚洲诗》:“中原未解兵,吾得终疎放。”唐 沈佺期《杂诗三首 其三》“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清 钱谦益《张公路诗集 序》:“及抚顺难作,四海不復解兵,而公路殁已三年矣。” |
解兵释甲 | jiěbīngshìjiǎ | 解:解除。释:卸下。解除武装,卸掉盔甲。比喻不再参战。明·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解兵释甲,社稷宁谧,黎民乐业。” |
解骖 | jiěcān | 解脱骖马(赠人)。谓以财物救人困急。语出《史记·管晏列传》:“越石父贤,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驂赎之。”《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菲薄衣食,躬率羣下,损膳解驂,以赡黎苗。”宋 苏轼《洗玉池铭》:“道逢玉人,解驂推食。”清 吴伟业《阻雪》:“关山虽胜路难堪,才上征鞍又解骖。”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柳生》:“曩受解驂之惠,旦夕不忘。”清 徐乾学《怀槎在狱诗》:“谁为解驂存国士,可怜一饭困王孙。” |
解拆 | jiěchāi | ①犹解劝。《水浒传 第三八回》:“这个人,只除非是院长说得他下。没奈何,烦院长去解拆则个。” ②犹消散。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褚遂良》:“移时,腹中痞块,隐隐作解拆声。” |
解酲 | jiěchéng | 醒酒,消除酒病。孟浩然《戏主人》:客醉眠未起,主人呼解酲。已言鸡黍熟,复道瓮头清。 |
解带 | jiědài | ①谓出仕。《后汉书·周磐传》:“居贫养母,俭薄不充。尝诵诗至汝坟之卒章,慨然而叹,乃解韦带,就孝廉之举。”李贤注:“以韦皮为带,未仕之服也。求仕则服革带,故解之。”唐 王勃《别卢主簿序》:“惟高明之捧檄,属吾人之解带。”②解开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南朝梁 沉约《游沉道士馆诗》:“开衿濯寒水,解带临清风。”唐 白居易《常乐里闲居诗》:“谁能讎校閒,解带卧吾庐。”唐 王维《酬张少府》“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宋 梅尧臣《西禅院竹诗》:“解带欲忘归,壶觴欢自足。” |
解额 | jiě’é | 唐制,进士举于乡,给解状有一定名额,故称解额。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是时,间岁开科场,建昌解额止七人。”《续资治通鉴 卷第四十七》丙子,诏礼部贡院增天下解额。《续资治通鉴 卷第八十》置尊贤堂以延天下道德之士,镌解额以去利诱,省繁文以专委任,厉绳检以厚风教。清 陈学洙《阅省试录见璋儿名喜而作此》诗:“南国贤书来,邮骑持片纸,解额六十三,有汝名在里。”参见“解状”。 |
解发佯狂 | jiěfàyángkuáng | 解发:把头发散开。佯:假装。散开头发假装癫狂。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六卷:“比干谏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为之,不祥莫大焉!’遂解发佯狂而去。” |
解烦 解烦释闷 | jiěfán jiěfánshìmèn | 解除烦闷。三国魏·曹丕《群臣诏》其二:“真定郡梨大若拳,甘若蜜,脆若菱,可以解烦释渴。”晋·崔豹 《古今注·草木》:“(木蜜)味如蜜,解烦止渴。”鲁迅《故事新编·铸剑》:“一见之后,便即解烦释闷,天下太平。” |
解放思想 | jièfàngsīxiǎng | 冲破传统的束缚,把思想从旧的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解放思想是指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观念冲破旧习惯势力的禁锢和束缚,把主观世界的思维意识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克服那些不符合实际的“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创造性的改造客观世界。 |
解纷 | jiěfēn | 排解纷乱;排解纠纷。《老子·第四章/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史记·滑稽列传序》:“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张守节正义:“至於谈言微中,亦以解其纷乱,故治一也。”《后汉书 袁绍传》昔贾复、寇恂争相危害,遇世祖解纷,遂同舆并出。唐·刘知几《史通·言语》:“若《史记》载苏秦合从,张仪连横,范雎反间以相秦,鲁连解纷而全赵是也。”《东周列国志 第八十回》:“行人曳庸曰:‘通使诸侯,解纷释疑,出不辱命,入不被尤,臣之事也。’”《天雨花 第二回》:“如今待小弟上前去解纷便了。” |
解官 | jiěguān | ①辞去官职。《宋史-包拯传》得监河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四十七》吏部选法,小使臣遭丧不解官,给假百日。清 钱谦益《梅长公传》:"上心知公材,怜其枉,部议力持之,乃命解官归里。"②解送官府。《续资治通鉴 卷第二十》庚寅,密州发解官鞠傅,坐荐送非其人,当赎金,特诏停任。《水浒传》第二回:"他们直恁义气!我若拿他去解官请赏时,反教天下好汉们耻笑我不英雄。"③折叠押解税款、犯人的差官。《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只听得门外骡铃乱响,来了一起银鞘,有百十个牲口,内中一个解官,武员打扮。" |
解馆 | jiěguǎn | ①旧时谓书塾停办或塾师解聘。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房文淑》:“月餘,邓解馆,谋与 前川子同出经商。”②指塾中休假。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放年学》:“儿童之读书者,於封印之后,塾师解馆,谓之放年学。” |
解厄 | jiě’è | 解救危难。 |
解垢 | jiěgòu | 诡诈之辞。《庄子·胠箧》:“知诈渐毒、頡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於辩矣。”成玄英疏:“解垢,诈伪也。” 陆德明释文:“解垢,诡曲之辞。” 章炳麟《訄书·订文》:“然则自大上以至今日,解垢益甚,为文以益緐,亦埶自然也。” |
解馆 | jiěguǎn | 旧时谓书塾停办或塾师解聘;亦指塾中休假。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房文淑》:“月馀,邓解馆,谋与前川子同出经商。” 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放年学》:“儿童之读书者,於封印之后,塾师解馆,谓之放年学。” |
解褐 | jiěhè | 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解褐授官。唐 陈子昂《麈尾赋》序:"甲申岁,天子在洛阳,余始解褐,守麟台正字。"《续资治通鉴 卷第九十》(蔡薿)甫解褐,即除秘书正字,不逾年至侍从,前此未有也。《宋史·雷德骧传》:"周广顺三年举进士,解褐磁州军事判官。" |
解惑 | jiěhuò | 解释疑难问题。发蒙解惑。唐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解甲 | jiějiǎ | ①脱下战衣。指军事行动间歇期间的休息。《晋书 谢安传》并召子征虏将军(谢)琰解甲息徒。②指武将辞免官职。解甲归田。③放下武器,投降。④指草木种籽开裂生芽。 |
解甲归田 | jiějiǎguītián | 脱下军服,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亦引申为下岗。高阳《清宫外史》上册:同时有些宿将,解甲归田以后,大起园林,广置姬妾,正在享福。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八章:我李自成愿意解甲归田,做一个尧舜之民,决不会有非分之想。 |
解甲投戈 | jiějiǎtóugē | 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战斗。汉 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桴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钟会传》:“群寇困逼,知命穷数尽,解甲投戈。” |
解结锥 | jiějiézhuī | 汉典:古代骨制的解结用具,形如锥。《礼记·内则》“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 郑玄 注“小觿(xī意为古代一种解结的锥子。),解小结也。觿貌如锥,以象骨为之” 唐 陆德明释文:“觿……解结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赠绣履一钩……(桑生)受而视之,翘翘如解结锥。”亦省称“解锥 ”。 |
解兰 | jiělán | 解去佩兰。谓放弃隐居生活。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昔闻投簪逸海岸,今见解兰缚尘缨。”李善注:“兰,兰佩也。”李周翰注:“幽人佩兰,故云解兰。” |
解铃系铃 | jiělíngxìlíng | 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还得由谁去解决。清·颐琐《黄绣球》第五回:“我不妨和他见了面,窥察他的神气语意,如果事由他起,则系铃解铃,原须一人。” |
解落 | jiěluò | ①解散,散落。《吕氏春秋·决胜》:“义则敌孤独,敌孤独,则上下虚,民解落。”高诱注:“解,散。”《淮南子·时则训》:“季夏行春令,则穀实解落。”晋 王嘉《拾遗记·唐尧》:“有秖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双睛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翮而飞。”唐 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②解官免职。《隋书·高熲传》:“我(隋文帝)於高熲胜儿子,虽或不见,常似目前。自其解落,瞑然忘之,如本无高熲。”③废除;解除。宋 叶适《经总制钱一》:“前有薛向,后有吴居厚,可谓刻薄矣……然未有收拾零细,解落贯陌,饮人以不貲之酒,其患如经总制之甚者。”《瞎骗奇闻第三回》:“并且交代昨天的两道符,掛在身上,无冬无夏,不可解落,一直过了六岁,方可除去,保得四季平安。” |
解民倒悬 解倒悬 | jiěmíndàoxuán jiědàoxuán | 解:解救;倒悬:人被倒挂,比喻处境困难、危急。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后以“解民倒悬”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隋书 帝纪卷三炀帝杨广上》朕躬驭元戎,为其节度,涉辽而东,循海之右,解倒悬于遐裔,问疾苦于遗黎。清 李颙《与布抚台书》:“古之良臣名佐,不惜冒矫制之罪、身家性命,以解民倒悬。” |
解酩 | jiěmǐng | 谓醒酒。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八大王》:“此名‘酒凶’,不可救拯。惟有一术,可以解酩。” |
解囊相助 | jiěnángxiāngzhù | 囊:口袋。拿出财物帮助别人。地震以后,人们纷纷向四川人民解囊相助。明·张岱《娘嬛文集·募修岳鄂王祠募疏》:“若有贤士大夫解囊乐助,自为王所式凭。” |
解纽 | jiěniǔ | 喻国家纲纪废弛。文选·干宝《晋纪总论》:“名实反错,天纲解纽。”吕延济注:“纲,维也;纽,束也;解束,谓失纲纪也。”明 顾大《青衫记·元白揣摩》:“藩镇纵横,朝纲解纽。”梁启超《新罗马楔子一出》:“叵耐我国自罗马解纽以来,群雄割据,豆剖瓜分。” |
解佩 | jiěpèi | ①解下佩带的饰物。《花月痕第八回》兼之内国无忧,仅来常有,以此轻裘肥马,暮楚朝秦,名宿倾心,美人解佩。②佩是古代文官朝服上的饰物,因谓脱去朝服辞官为“解佩”。 ③《汉书·龚遂传》载:宣帝任遂为勃海太守,其地因岁饥,多盗劫。遂到任后,劝民务农桑,民有持带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后因以称买牛务农为“解佩”。 |
解禳 | jiěráng | 祷神除殃。明 无名氏《精忠记·兆梦》:“我欲请几位道士解禳此梦如何?”《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敢是日子不好?与女儿无缘法,得个人解禳解禳便好。” |
解人 | jiěrén | ①见事高明,通解理趣的人。《花月痕第十四回》我却不道青楼中有此解人,有此情种。②押送犯人的差役。 |
解人难得 | jiěrénnándé | 解人:见事高明,通解理趣的人。比喻知己难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
解释 | jiěshì | ①分析说明。解释财政报告中的一个前后不一致的地方。②消除;消释。解释怨结。唐 李白《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
解绶 | jiěshòu | 见“解印綬”。指解下印绶。谓辞免官职。《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 |
解数 | jiěshù | 武术的招式。技能;本领。抗拒诱惑,心无旁骛,穷尽解数,方为可取之道 |
解箨 | jiětuò | 竹笋脱壳。《老残游记第十一回》故甲辰以后为文明芽滋之世,如木之坼甲,如笋之解箨。 |
解腕 断腕 | jiěwàn | 断腕。《宋书·何尚之传》:“螫毒在手,解腕求存。” 唐 陆龟蒙《别离曲》:“蝮蛇一螫手,壮士疾解腕。” 陈蜕 《足疾一百馀日九月廿三始杖行室中》诗:“解腕从来称壮士,断头尚且有将军。” |
解围 | jiěwéi | 解除包围或围困。帮助某人摆脱尴尬的场面。幸亏她替我解了围。唐 高适《燕歌行》:“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
解慰 | jiěwèi | 宽解安慰。《花月痕第二十五回》弟再四解慰,令作缓图。 |
解弦更张 | jiěxiángēngzhāng | 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当一项制度已经不能发挥好的作用,只能引起人们怨声载道的境地,也就到了解弦更张的时候了。《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
解心 | jiěxīn | ①涤荡心灵。《庄子·在宥》:“解心释神,莫然无魂。”②心领神会。明 王守仁《传习录 卷下》:“只要解心,心明白,书自然融会。” |
解颜 | jiěyán | 开颜欢笑。《列子·黄帝》:“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五年之后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三国魏 曹植《七启》:“雍容闲步,周旋驰曜,南威为之解颜,西施为之巧笑。”唐 钱起《送夏侯审校书东归》诗:“傥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颜。”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樊媪谦抑而后受盟。归述其情,生始解颜为笑。” |
解魇 | jiěyǎn | 迷信谓禳解魇魅。《水浒传第四七回》:“我自打扮了解魘的法师去,身边藏了短刀,手里擎着法环,于路摇将入去。”《西游记第七一回》此乃是大罗天上紫云仙,今日临凡解魇。那皇后穿上身,即生一身毒刺,毒刺者,乃棕毛也。今知大圣成功,特来解魇。 |
解衣 | jiěyī | 脱衣。《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筑新亭城垒未毕,贼前军已至,帝方解衣高卧,以安衆心。宋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解衣般礴 解衣磅礴 | jiěyībānbó jiěyīpángbó | 脱衣箕坐。指神闲意定,不拘形迹。后亦指行为随便,不受拘束。战国·宋·庄周《庄子·田子方》:“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蠃。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
解衣推食 | jiěyītuīshí | 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陈书·华皎传》:“时兵荒之后,百姓饥馑,皎解衣推食,多少必均,因稍擢为暨阳、山阳二县令。”《陈书·荀郎传》:“郎更招致部曲;解衣推食;以相赈赡;众至数万人。”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陆羽》:“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豫让曰:‘……及子智伯,蒙其解衣推食,以国士相待,吾当以国士报之。’”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一》:“小生飘蓬浪迹,幸蒙令尊一见如故,解衣推食,恩已过甚。” |
解衣卸甲 | jiěyīxièjiǎ | 解:脱衣。卸:卸掉。脱下战衣,卸掉灰甲。比喻不再作战。明·无名氏《杏林庄》第一折:“他若是解衣卸甲顺天朝,班中封位爵。” |
解衣衣人 | jiěyīyīrén | 脱下衣服给别人穿。《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严亚楚《龙感湖》宏老先生生平为人,乐善好施,解衣衣人,在这百里湖区德高望重。 |
解颐 | jiěyí | 谓开颜欢笑。《汉书·匡衡传》:“无説《诗》,匡鼎来;匡説《诗》,解人颐。”唐 杜甫《奉赠李八丈曛判官》诗:“讨论实解颐,操割纷应手。”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诙谐本色》:“詼谐词语必须本地风光,方可解颐喷饭。” 《聊斋志异 娇娜》观其容可以忘饥,听其声可以解颐。《聊斋志异 婴宁》生(王子服)闻之,不觉解颐。《聊斋志异 诸城某甲》又十馀年,与二三人聚谈,或作一解颐语,众为堂。《聊斋志异 司札吏》不必读其诗,标名已足解颐。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剪报一斑 拾遗》备考:“近忽于《扬州日报》封面,刊登“朱某求婚广告”一则,语多兴趣,阅者靡不解颐。” |
解印(绶) | Jiěyìn(shòu) | 指解下印绶。谓辞免官职。《史记 吕太后本纪》吕禄以为郦兄不欺己,遂解印属典客,而以兵授太尉。《汉书·薛宣传》:“游(谢游)得檄,亦解印绶去。”《晋书 陶潜传》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宋·岳珂《桯史·李敬子》:“敬子解其意。一夕,解印绶遁去。” |
解忧 | jiěyōu | ①解除忧愁。《孟子·万章上》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三国魏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宋 陆游《上殿札子》:“陛下虽居万乘之贵,孰与解忧哉?”明 刘基《题陈太初画扇诗》:“炎天玉烁水银流,琴上薰风可解忧。”②长踦的别名。清 厉荃《事物异名录·昆虫·蟏蛸》:“採兰杂志:长踦,一名青鸟,一名解忧。”参见“长踦”。 |
解由 | jiěyóu | 宋元时官吏调任时的证明文书。宋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陈谔捣油》(陈谔)尝为越学正,满替,往婺之廉司取解由……别注他缺。《金史·百官志一》凡内外官之政绩,所历之资考,更代之期,去就之故,秩满皆备陈於解由,吏部据以定能否。"《元典章·吏部三·圣政一》所在亲民长官……任满之日,於解由内明注此年农桑勤惰,赴部照勘。《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九十二》近者阿哈玛特、僧格,怙势卖官,不别能否,只凭解由,选法由是大坏。 |
解语 | jiěyǔ | 会说话。领会。《西游记第六十回》如花解语,似玉生香。 |
解谕 解喻 | jiěyù | 解释晓喻。《淮南子·要略》:“诠言者,所以譬类人事之指,解喻治乱之体也。” 唐 张固《幽闲鼓吹》:“子 孟阳 ,初为户部侍郎,夫人忧惕,谓曰:‘以尔人材,而在丞郎之位,吾惧祸之必至也。’户部解喻再三。”《明史·周顺昌传》:“知府 寇慎 、知县 陈文瑞 素得民,曲为解谕,众始散。” 《聊斋志异 崔猛》解谕再四,得敢往二十余人,又苦无兵。 |
解语花 | jiěyǔhuā | ①会说话的花;比喻美女。典出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解语花》。唐明皇说杨贵妃为“解语花”,指会说话的花。比喻美女,喻指美人聪慧可人。《聊斋志异 冥宁》窃闻山中有草,名“笑矣乎”,嗅之则笑不可止。房中植此一种,则合欢忘忧,并无颜色矣。若解语花,正嫌其作态耳。《金婚七绝》“五秩鸳鸯七秩辰,金童玉女是前身。称觞合献诗千首,解语花开不老春。”②词牌名。 |
解元 | jièyuán | 唐代诸州县送举子赴京应礼部试称解,州县试称解试,名居第一者称解元。宋代沿用此称。明清两代用以称乡试第一名。《聊斋志异 姊妹易嫁》道经王舍人店,店主人先一夕梦神曰:“旦夕当有毛解元来, 后且脱汝于厄。” |
解舟 | jiězhōu | 解缆。宋·欧阳修《别后奉寄圣俞二十五兄》诗:“明朝解舟南,归翼纵莫戢。”宋 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宋·李清照《金石录 后序》:“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 |
解状 | jiězhuàng | ①撤消诉讼的状子。《西游记 第九七回》刺史见了,发怒道:“你昨日递了失状,就与你拿了贼来,你又领了赃去,怎么今日又来递解状?”②指押解囚犯的公文。晋 陈寿《益部耆旧传·杂记》祗密闻之,夜张镫火见囚,读诸解状。 |
解组 | jiězǔ | 犹解绶,解下印绶,谓辞去官职。组,印绶;代指官职、官印。宋 梅尧臣 《和酬裴君见过》:“我昨谢铜章,解组犹脱屣。”宋 蘇轼《次韵乐著作野步》诗:“解组归来成二老,风流他日与君同。” 《聊斋志异 棋鬼》扬州督同将军梁公,解组乡居,日携棋酒,游翔林丘间。 |
解组归田 | jiězǔguītián | 解:脱去;组:古代绑印的绶;解组:解下印绶辞官。辞掉官职,归老田园。清·夏敬渠《野叟曝言 第一百十八回》:“只消婆婆亲写一书,说爹爹因富贵已极,欲解组归田,而意不能决,必得舅公一劝,同为五湖之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