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鑑 | jiàn | ①镜子。作动词表示照镜子。《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庄子·大宗师》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 ,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而无事,胼𨇤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 以予为此拘拘也。宋 朱熹《观书有感 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照:光可鉴人。魏晋 阮籍《咏怀八十二 之一》:“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③观察,审察:鉴别。鉴定。鉴赏。鉴于(看到,觉察到)。台鉴(书信用语,表示请人看信。亦作“惠鉴”、“钧鉴”)。鉴往知来。《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少府萧惠开雅有知人鉴,谓人曰:“昔魏武爲洛阳北部时,人服其英,今看萧建康,但当过之耳。”④可以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作意动词表示以…为鉴。:借鉴。鉴戒。前车之鉴。唐 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鉴奥 | jiànào | 亦作“鉴奥”。明察深奥微妙的义理。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懌。” |
鉴裁 | jiàncái | 审察识别人、物优劣的才能。指审察识别人、物的优劣。《晋书 王羲之传》(庾)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 鉴裁。 |
鉴达 | jiàndá | 明察洞彻。南朝 梁 任昉《王文宪集 序》:“明练庶务,鑑达治体。”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不知明乎天道,辩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 |
鉴机识变 | jiànjīshíbiàn | 察看时机,了解动向。《晋书 皇甫真载记》:“燕朝无纲纪,实可图之,鉴机识变,唯皇甫真耳。” |
鉴临 | jiànlín | 审察,监视。唐 韩愈《论佛骨表》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宋 刘过《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词:"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三》(汤)思退曰:“陛下(宋高宗)春秋鼎盛,上天鉴临,必生圣子。为此以系人心,不可无也。”《红楼梦 第一○三回》虔请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大圣人,鉴临在上,诚感则灵。 |
鉴略 | jiànlüè | 亦作“鉴略”。识见才略。晋书·殷仲堪传:“而用计倚伏烦密,少於鉴略,以至於败。”《北史·李灵李孝伯等传论》:“孝伯风范鉴略,盖亦过人。”唐 司空图《故盐州防御史王纵追述碑》:“开成中,宰相郑公肃允属镇临,尤称鉴略,仰贤有素,授任不疑。” |
鉴貌辨色 | jiànmàobiànsè | 观察和辨识人的容颜神色,指善于观察别人脸色,以求取悦于人。同“见貌辨色”。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守清禅师》:“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九:朱世远终是男子之辈,鉴貌辨色,已知女儿的心事。 |
鉴寐 | jiànmèi | 假寐,不脱衣冠而睡。鑑,通“监”。晋 陆云《岁暮赋》:“彼鉴寐之有时兮,亦始卒之固然。”《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夙夜战惧,不遑鉴寐。”《宋书 本纪武帝下》念功简劳,无忘鉴寐,凡厥诚勤,宜同国庆。《宋书·后废帝纪》:“朕以煢眇,夙膺寳歷,永言民政,未接听览,眷言乃顾,无忘鉴寐。”《梁书·武帝纪中》:“兴言夕惕,无忘鉴寐。”参见“监寐”。 |
鉴往知来 | jiànwǎngzhīlái | 根据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后怎样发生变化。参见“殷鉴不远”。 《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秦牧《原始公社的影子》“鉴往知来”,历史和科学已经给我们提出了铁证。 |
鉴影 | jiànyǐng | 对着镜中对影子。范泰《鸾鸟诗序》:“昔罽宾王结置峻卯之山,获一鸾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致也。乃饰以金樊,飨以珍羞。对之俞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意。鸾睹形悲鸣,哀响冲霄,一奋而绝。”这就是“鸾分鉴影”的故事。宋 卢祖皋《宴清都 初春》:“新来雁阔云音,鸾分鉴影,无计重见。” |
鉴影度形 | jiànyǐngduóxíng | 观察揣度人的形迹。清·李绿园《歧路灯 第一○二回》:“这三人将篮子内物件,一齐摆出仔细瞧看,或者寸纸,或者只字,鉴影度形,一概俱无,又仍一件一件装入篮内。” |
鉴照 | jiànzhào | 亦作“鉴照”。鉴识照察。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朱子语类》卷四五:“一以贯之,固是以心鉴照万物而不遗,然也须多学而识之始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