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 | jiàn I. | ①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逐渐。渐进。渐渐。渐次。渐悟。渐冉(逐渐)。可作名词表示逐渐的变化。防微杜渐。《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旧唐书 礼仪三》既表重慎之深,兼示行事有渐。元 揭傒斯《画鸭》:“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②加剧:疾大渐。③疏导:渐九川。II.jiān浸:渐渍。渐洳(浸湿)。渐染。渐仁摩谊(用仁义之道感化教育人)。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②流入:东渐于海。 |
渐不可长 | jiànbùkězhǎng | 指刚露头的不好事物不能容许其发展滋长。宋 周密《齐东野语 孝宗圣政》:“韩玉曾任卿监,理当靖共,乃敢伏阙妄有陈诉,鼓惑众听,渐不可长,可送谭州居住。”明·刘若愚《酌中志·辽左弃地》贪狠,渐不可长。 |
渐次 | jiàncì | 渐渐地,逐渐。唐 司马承祯《天隐子·渐门》是故习此五渐之门者,了一则渐次至二,了二则渐次至三,了三则渐次至四,了四则渐次至五,神仙成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论顷年因军须额外创添赋入,请渐次裁减以宽民力。宋 胡仲弓《谒金门》词:渐次梅花开遍,花外行人已远。”《红楼梦 第二三回》你日日在外游嬉,渐次疏懒了工课。 |
渐毒 | jiàndú | 欺诈。《庄子·胠箧》:“知诈渐毒頡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郭庆藩集释:“渐,诈也。《荀子·议兵》:‘是渐之也。’正论:‘上凶险,则下渐诈矣。’皆欺诈之义。” |
渐积 | jiànjī | 逐渐发展,积聚。《新唐书·昭宗哀帝纪赞》:“跡其祸乱,其渐积岂一朝一夕哉!”《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论》:“盖其兴也,非有功德渐积之勤,而黥髠盗贩,倔起於王侯,而人亦乐为之传歟?”宋 欧阳修《五代史宦官传序》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
渐离 | jiànlí | ①即战国燕人高渐离。善击筑。晋 陶渊明《咏荆轲》:“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②鱼名。 |
渐摩 | jiànmó | 亦作“渐磨”。浸润;教育感化。《汉书·董仲舒传》:“渐民以仁,摩民以谊。” 颜师古注:“渐谓浸涧之,摩谓砥礪之也。”宋 曾巩《与王介甫第二书》:“故有渐磨陶冶之易,而无按致操切之难。” 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八:“其所以诱掖激励,渐磨成就之道,皆有节序。”清 梅曾亮《鲍母谢孺人家传》:“非惟慈心,盖渐摩之密致然云。”严复《救亡决论》:“而天下后世所以乐被其愚者,岂不以圣经贤传,无语非祥,八股法行,将以‘忠信廉耻’之説渐摩天下,使之胥出一途,而风俗亦将因之以厚乎?” |
渐入佳境 | jiànrùjiājìng | 原义是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也作“渐至佳境”。 唐·房玄龄等《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渐入佳境”。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二回:“行过了许多亭阁,真是个渐入佳境。”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八回:“今日忽然现出‘若花’二字,莫非从此渐入佳境。” |
渐台 | jiàntái | ①台名。在湖北省江陵县东。楚昭王出游,留夫人渐台之上。江水大至,台崩,夫人流而死。②台名。在陕西省长安县。武帝作建章宫,太液池中有渐台,高二十馀丈,台址在水中,故名。末刘玄兵从宣平门入,王莽逃至渐台上,为众兵所杀。《史记 孝武本纪》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馀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汉书 王莽传下》群臣扶掖莽,自前殿南下椒除,西出白虎门,和新公王揖奉车待门外,莽就车,之渐台,欲阻池水。③星名,在织女星旁。 |
渐怍 | jiànzuò | “渐”表示慢慢地,“怍”表示惭愧。宋 张咏《悼蜀四十韵》中“花市春渐怍”,意思是花市在春天里逐渐显得惭愧。 |
谏 | jiàn | ①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谏劝。进谏。谏阻。兵谏。从谏如流。宋 司马光《谏院题名记》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无不得谏者。②谏止,劝止。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
谏鼓 | jiàngǔ | 设于朝廷供进谏者敲击以闻的鼓。《管子·桓公问》:“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諫鼓於朝,而备讯唉。”《晋书 元帝纪》初置谏鼓谤木。《新唐书·裴谞传》:“諝上疏曰:‘諫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唐 唐孙华《吴歈为陈沧洲太守作诗》:“谁能鸣諫鼓,慷慨伏青蒲。” |
谏官 | jiànguān | 掌谏诤的官员。《汉书·萧望之传》:“陛下哀愍百姓,恐德化之不究,悉出諫官以补郡吏,所谓忧其末而忘其本者也。”《晋书 武帝纪》开直言之路,置谏官以掌之。《资治通鉴 唐纪八》己亥,(唐朝廷)制:“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唐 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諫官非不达,诗义早知名。”清 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二》:“古无諫諍之官,人人皆諫官也,不惟广受天下之言,亦所以广收天下之才。” |
谏猎 | jiànliè | ①指对天子迷恋游猎,不务政事,予以规讽。《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相如)尝从上至长杨猎,是时天子方好自击熊豕,驰逐壄兽, 相如因上疏諫。”唐 贾至《咏冯昭仪当熊》:“逐兽长廊静,呼鹰御苑空。王孙莫諫猎,贱妾解当熊。”清 陈梦雷《秋兴诗之七》:“争夸鸣鏑催红雨,喜控归鞍数锦毛。諫猎有书谁入告,三年讲武圣躬劳。”后用以指谏止帝王的穷于武事。 唐 戴叔伦《客舍秋怀呈骆正字士则诗》:“买山犹未得,諫猎又非时。”唐 李端《长安感事呈卢纶诗》:“諫猎一朝寝,论边素未工。”②泛指谏诤。 唐 杜甫《哭王彭州抡诗》:“解龟生碧草,諫猎阻青霄。”仇兆鳌注引朱鹤龄曰:“王盖先以御史罢官。”《浦起龙 心解》:“先官侍御,故用諫猎字。” |
谏尸谤屠 | jiànshībàngtú | 尸体劝谏,向屠伯指责杀牲的过失。比喻劝谏无济于事。唐 柳宗元《天对》:“幽祸挐以夸,惮褒以渔。淫嗜筏杀,谏尸谤屠。” |
谏书 | jiànshū | 臣下向帝王进谏的奏章。唐 李商隐《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唐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诗》:“圣朝无闕事,自觉諫书稀。” |
谏疏 | jiànshū | 直言劝谏的奏章。上(唐武宗李炎)退,悉取谏疏阅之,多谏游猎。唐 魏征有《谏太宗十思疏》一文。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附论西汉不是奴隶社会》:“把这些事例和董仲舒的谏疏对照起来,我们可以放心地下出一个判断。”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 第八十五篇》唐玄宗每次稍有过失,便问左右侍从:“韩休知道吗?”话音刚落,韩休规劝的谏疏就已送到。 |
谏行言听 | jiànxíngyántīng | 对劝告能够接受并照着去做,对建议能够听从。《孟子·离娄下》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 |
谏议 | Jiànyì | ①官名。谏议大夫。《汉书·王莽传下》:“又置师友祭酒及侍中、諫议、六经祭酒各一人。”唐 韩愈《感春诗之三》:“蔡州纳节旧将死,起居諫议联翩来。”《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一》是岁,金以张仲轲为谏议大夫,修起居注,但食谏议俸,不得言事。太平天囯 洪仁玕《资政新篇》:“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諫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聊斋志异 续黄粱》早旦一疏,荐为谏议,即奉俞旨,立行擢用。②谏诤。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子胥力於战伐,死於諫议。”③指谏诤论议的文字。刘师培 《文章学史 序》:“如房玄龄深识机宜,马周长於机变,魏徵少学纵横,然房长於书檄,马长於敷奏,魏长於諫议。” |
谏垣 | jiànyuán | 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宋·欧阳修《谢知制诰启》:"代言禁掖,已愧才难,兼职谏垣,犹当责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五》朕(宋高宗)亲擢袁植,置之谏垣,意其补过拾遗以救阙失。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以余所闻,嘉道之间,苏廷魁、陈庆镛、朱琦为谏垣三直。" |
谏争 谏诤 | jiànzhēng | 谏诤。争,通“諍”。《荀子·修身》:“諂諛者亲,諫争者疏。”《资治通鉴 魏纪九》(徐)原性忠壮,好直言,(吕)岱时有得失,原辄谏争,又公论之。《晋书 武帝纪》然保氏特以谏诤为职,今之侍中、常侍实处此位。《资治通鉴 晋纪十》因谏诤而斩列卿,其如后世何!《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八》愿开纲谏诤,黜远邪佞,杜塞幸门,安固邦本。 |
谏争如流 | jiànzhēngrúliú | 谏争:争同“诤”,直言相劝。劝谏的话如同流水一样,滔滔不绝。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二折:“从父令是何由,从君令是何由,冒斧当戈,谏争如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