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求(希望得到)。幸。望。希。先秦 韩非子《五蠹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笑林广记卷九》:乡下亲家新制佳酿,城里亲家慕而访之,冀其留饮。《资治通鉴 汉纪十三》东至海上,夸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验;然益遣,冀遇之。《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然犹羁縻不绝,冀遇其真。《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四》臣幸得托末属,诚见陛下宽明之德,冀销大异而兴高宗、成王之声,以崇刘氏,故恳恳数奸死亡之诛!《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倾心翘足,誓告于我,日月以冀,文奏相寻。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②河北省别称。

冀北

jìběi

①《左传·昭公四年》:“冀之北土,马之所生。”《南齐书·王融传》:“秦西冀北,实多骏驥。”因以谓良马产地,并指人才荟萃之所。《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冀北河南,传檄可定。唐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羣遂空……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东都(指洛阳),固士大夫之冀北也。”②指游牧地区。明 夏完淳《大哀赋》:“徙帐幕南,空羣冀北。”

冀马

jìmǎ

古冀州之北所产的马,亦泛指马。《后汉书·刘表传赞》:“鱼儷汉舳,云屯冀马。”李贤注引左传曰:“冀之北土,马之所生。”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俄而梯衝乱舞,冀马云屯。”

冀阙

jìquē

古时宫庭外的门阙。《史记·商君列传》:“居三年,作为筑冀闕宫庭於咸阳。” 司马贞索隐:“冀闕,即魏闕也。冀,记也。出列教令,当记於此门闕。”《资治通鉴 周纪二》秦商鞅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

冀图

jìtú

希图;希望。叶圣陶《平常的故事》:“在没有办法之中,他只得冀图侥幸地祝祷着。”《十二笑·第四笑》:我便星夜赶到此地,冀图一见,虽死甘心。

冀幸

jìxìng

亦作“冀倖”。犹侥倖;希冀。《管子·君臣下》:“上无浸淫之论,则下无冀幸之心矣。”《史记·屈原列传》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后汉书·班超传》:“如不蒙救护,超后有一旦之变,冀幸超家得蒙赵母、卫姬先请之贷。” 《资治通鉴 随纪六》(庾)质曰:“(杨)玄感地势虽隆,素非人望,因百姓之劳,冀幸成功。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动。”清 薛福成《论公司不举之病》:“非但西洋絶大公司,终无可冀倖之一日,即向所谓招商、电报、开矿三四局者,亦遂画于前基,难再蘄恢张之策。” 

冀州

jìzhōu

①古九州之一。《汉书 袁绍传》横刀长揖径出。悬节于上东门,而奔冀州。②指今陕西和山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山东西北和河北东南部地区。列子《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③自至清行政区划名。武帝时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大致为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西端和河南省北端。后代辖境渐小,治所亦迁移不一。④古代称中原地区。

好马,喻贤能。《论语·宪问篇》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荀子《修身篇》: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参见“老骥伏枥”。

骥伏盐车

jìfúyánchē

骥:千里马。指才华遭到抑制,处境困厄。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明·吾邱瑞《运甓记·辞亲赴任》争奈尘埋,未逢鉴识,譬之剑沉丰狱,骥伏盐车。

骥尾

jìwěi

追随先辈、名人之后。《史记·伯夷列传》:“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司马贞索隐:“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以喻颜回因孔子而名彰。”明 王玉峰《焚香记·赴试》:“若二位高才,必当首擢,既蒙提挈,愿为骥尾。”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十三回》:“请教先生,不知尊选上面可好添上小弟一个名字,与先生同选,以附骥尾?” 《聊斋志异 苗生》闻诸君登临,敬附骥尾。

骥子龙文

jìzǐlóngwén

骥子:千里马;龙文:骏马名,旧时多指神童。原为佳子弟的代称。后多比喻英才。《南史·张融传》:“延俊从父兄宣明二子景鸾、景鸿,并有逸才,河东呼景鸾为骥子,景鸿为龙文。”

骥足

jìzú

比喻高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驥足耳。” 唐 雍陶《寄永乐殷尧藩明府 诗》:“百里岂能容驥足,九霄终自别鷄群。” 清 刘大櫆《送孙明府迁任凤阳诗之一》:“循吏声名动九閽,通才驥足岂辞繁。”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边沁之政法论》:“使起案之权,全归行政官之手,则议员自放弃其识见,有为之士,无从展其驥足。”